于远望
中医药学是最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医学学科,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药发展成就卓著,但也面临基础薄弱、传承不足等问题。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已培养出近200万名中医药专门人才,但院校教育存在中医教育西化、中医思维弱化、中医技能退化、中医特色淡化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发展。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领会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指示精神,只是简单地照搬模仿西方国家培养西医人才的模式,依葫芦画瓢,这样就会导致中医药发展偏离正宗和根本,失去特色和优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既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行动指南,也是新时代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根本遵循。
传承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基础。传承是为了强根固本、守住基因。没有传承,中医药的发展就没有根基、没有源头。传承什么?如何传承?传承要有所选择、有所批判,而不是不加选择,换句话说就是要传承中医药学的“精华”部分。中医药作为古代科学的瑰宝,受制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和人们的认知水平,有不正确甚至错误的观点和著述在所难免。中医药学的“精华”是什么?在哪里?我认为,中医药学的“精华”一是记载在中医药学经典著作之中,尤其是存在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难经》等四大经典中;二是蕴含在千古名方和古代名医医案之中;三是体现在以国医大师、国家名中医、岐黄学者、省级名中医等为代表的中医药工作者的诊疗实践之中。因此,培养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就必须遵循“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的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一是强化经典学习。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经典课程学时,提高课程考核要求,开设经典等级考试。二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遴选中医信念坚定、功底深厚、疗效突出的名医作为本科生的学业导师。三是开展暑期诊疗实践。在大一、大二、大三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暑假跟随当地名医从事临床工作,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创新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灵魂。创新是为了提升,为了发展。没有创新,中医药学的发展就会缺少活力和动力,就不能与时俱进,会被时代淘汰。如何创新?创新什么?如果拘泥经典、固步自封,中医药学就不会发展,必将会走向衰败甚至灭亡。同样,如果失去中医药理论指导,偏离了根本,进行所谓的盲目创新,中医药学就会失去特色和优势,同样也会走向衰败甚至灭亡。所以,中医药创新一是必须坚守中医之本、坚持中医姓“中”。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发展中医,而不是以现代医学的标准评判中医。二是必须强化中医思维训练。中医思维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关键,开设《中医思维与方法学》课程,加强中医思维训练,要西为中用,既不走固守传统的老路,也不走中医西化的邪路。三是必须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人工智能、元宇宙、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医疗等现代技术纷至沓来,中医药学要积极拥抱这些先进技术并与之交叉融合,还要积极与工科、文科、理科结合,不断丰富治疗方法,研发技术装备,提高临床疗效,推动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当前,中医药发展面临天时、地利、人和,我们中医药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指示,抢抓机遇、乘势而为,努力造就大批可堪民族复兴重任,能够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