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建华 刘凡 贺支支(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
贺支支是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是第三、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江西省国医名师荣誉称号获得者。贺支支专注于内分泌、血液、肾系疾病的研究,诊治疾病强调审证求因,谨守病机,辨证施治,在相关疑难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仁汤是温病经典著作《温病条辨》中的一个名方,原方是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之证[1],多表现为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舌白不渴等。方中以杏仁开宣肺气,合白蔻仁芳香化湿以宣化上焦之湿;厚朴、半夏苦辛温以燥中焦之湿;薏苡仁、通草甘淡以渗利下焦之湿;即通过芳化、苦燥、淡渗以分消三焦以治湿;另用竹叶甘淡寒,清热除烦以治热[2]。方以化湿为主,清热为辅。而脾主运化水湿,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故贺支支认为本方治疗病位偏于中焦的湿热之证。笔者是贺支支第六批学术继承人,其以此方治疗因湿热互结、湿重于热,且病位主要在中焦所引起的疑难病证,常获良效,兹录数例以飨读者。
鼻窦炎在中医学中称之为“鼻渊”,其慢性者多因湿热上犯鼻窍所致;该病临床常见反复或持续性鼻塞、涕黄浊量多,嗅觉不灵敏或消失,鼻内红肿,常伴头晕头痛,体倦纳差,脘腹胀闷,舌苔黄腻,脉濡或滑数。治宜宣畅中焦,用三仁汤加味治之。若伴肝气不畅,情绪低落者可合入四逆散疏肝解郁。浊涕脓多者加苍耳子、辛夷花通窍排脓。鼻窍红肿加黄芩、鱼腥草清热消肿。
患者李某,2019年5月10日初诊。因反复鼻塞流涕10余年,加重1月来诊,曾在外院检查提示慢性鼻窦炎,现患者鼻塞流浊涕,偶有涕中带血,头昏头痛,思想压力大,食欲不振,情绪低落,口干欲饮,大便质黏,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贺支支辨证为湿热内蕴,阻于鼻腔,兼有肝气不舒,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治以清热除湿、疏肝通窍。方以三仁汤加减,具体方药:杏仁10g,白蔻仁10 g,炒薏苡仁30 g,厚朴10 g,法半夏10 g,滑石10 g包煎,辛夷花10 g,苍耳子10 g,桔梗10 g,鱼腥草30 g,防风10 g,柴胡10 g,白芍10 g,白芷10 g,甘草6 g,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7 d后复诊患者鼻塞流涕、头昏头痛明显好转,舌脉如故,继服前方10剂,后诸证大减。
慢性支气管炎以咳嗽、咯痰或伴喘息反复发作,每年发作持续三月,且连续两年以上。中医学将其归于“咳嗽”“痰饮”“喘证”范畴。本病多与痰湿或湿热犯肺相关,因于痰热者,咯痰色黄黏稠不易咯出,伴咽痛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因于痰湿者,咳声重浊,痰白质稠或稀,易于咯出,昼轻夜重,常伴纳呆腹胀,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濡滑。基于痰湿犯肺日久常可郁而化热,湿邪为患也常湿蕴化热,或寒痰久遏也可化热是为痰热,或湿热或痰热犯肺致咳,皆可以三仁汤加减施治。痰热得化,痰湿易去,咳嗽自平。
患者张某,2019年10月10日初诊。患者反复咳嗽咳痰3年,加重1周在西医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抗生素治疗1周,病情持续不解,特来贺支支处就诊。症见:时有咳嗽、咳声重浊,痰黏色黄白,难以咯出,胸闷,食欲不振,口干不欲饮,大便不畅,便质黏腻,小便短赤,舌质红,苔白腻干燥,脉滑数。贺支支辨证为湿热犯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咳嗽,治疗以清热除湿、宣降气机、止咳化痰为法,方以三仁汤加减,具体方药:杏仁10 g,白蔻仁10 g,炒薏苡仁30 g,淡竹叶10 g,厚朴10 g,通草6 g,滑石20 g包煎,法半夏10 g,化橘红10 g,炒枳壳10 g,桔梗10 g,紫菀10 g,前胡10 g,甘草6 g,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7 d后复诊患者咳嗽、胸闷明显好转,痰易咯出,唯仍纳食欠佳,予以守上方加用炒麦芽15 g、炒稻芽15 g,继服7剂后,已无明显咳嗽咳痰胸闷不适,纳食正常。
痤疮又称寻常痤疮,属于中医学的“粉刺”“痤疮”范畴。临床以青年男性多见,青年女性相对少见,多发生在青春发育期。其皮损有黑白之分,即白头粉刺与黑头粉刺两种。病情发展中可产生红疹、结节、脓肿及疤痕。皮损可呈散在性或密集型分布。多发在面部、胸背部,是一种慢性疾病,发育期过后,倾向自愈。本病临床多由脾胃湿热而生,其表现伴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纳呆腹胀,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应用三仁汤加减施治也甚为恰当。
患者熊某,女,30岁,2020年2月12日初诊。颜面部痤疮2年余,曾在多处中西医诊疗,疗效欠佳,痤疮反复,特来贺支支处就诊。症见:患者整个颜面部广泛痤疮,下颌部为甚,局部红肿,间有脓点,自觉稍感瘙痒,颜面部皮肤油腻,进食油腻辛辣食物后痤疮为甚,口干口苦,纳食欠佳,大便黏腻,小便黄,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贺支支辨证为湿热内蕴,日久生毒,上侵于面。治疗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为法,方以三仁汤加减,具体方药:杏仁10 g,白蔻仁10 g,生薏苡仁30 g,淡竹叶10 g,厚朴10 g,通草 6 g,滑石30 g包煎,土茯苓30 g,蒲公英20 g,白花蛇舌草20 g,千里光20 g,生地15 g,丹皮10 g,甘草6 g,升麻6 g,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7 d后复诊患者自觉颜面部痤疮明显减少,皮肤油腻好转,局部仍有红肿,大便较前稀溏。原方减蒲公英,加紫草10 g,继服10剂,后患者痤疮进一步减少,红肿消退,皮肤油腻明显好转,继服上方半月后基本痊愈。
水肿常见于肺、脾、肾三脏受邪气所伤或本脏自虚而产生,其证可见头面四肢,甚至全身浮肿,重者可出现胸水、腹水。《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指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水肿之病,与脾密切相关。故《证治汇补·湿症》云:“治湿不知理脾,非其治也”。脾对水湿运化输布失常,即可发生不同部位、不同程度、轻重不一的水肿,临床上湿热壅于脾为病也不少见,可表现为面目浮肿,咽痛,伴脘闷纳呆,尿少便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以三仁汤宣畅中焦,疏利水液,清热除湿,证机合拍。如涉肺、肾者随证加减治之。
患者徐某,女,35岁,2019年3月5日初诊。因双侧眼睑水肿,且颜色黯黑10年余前来就诊,曾在外院多处求诊,生化、内分泌等检查均正常,病情持续不解,患者现双眼睑水肿,颜色黯黑,体倦乏力,但头汗出,活动后或者进食热汤后为甚,白带多,质黏,时有外阴瘙痒,腰膝酸软,口干欲饮,纳差,大便偏干,小便可,夜寐欠安,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滑数,双尺脉弱。贺支支辨证为湿热上犯,侵犯眼周,兼有肾虚水泛。治疗以清热除湿、补肾利水为法。方以三仁汤加减,具体方药:白蔻仁10 g,杏仁10 g,炒薏苡仁30 g,厚朴10 g,法半夏10 g,滑石10 g包煎,补骨脂15 g,山茱萸 20 g,藿香10 g,佩兰30 g,泽泻30 g,荞麦花粉5 g,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7 d后复诊,患者眼睑水肿明显好转,颜色变淡,头汗出好转,白带少,腰酸减。效不更方,继服15剂,后患者诸症大减。
总之,三仁汤具有清利湿热,宣畅气机之功效。贺支支临床只要辨证属于湿热互结、湿重于热,病位主要趋于中焦脾胃的病证,常选用三仁汤进行治疗,疗效卓著。本文所涉及到的水肿、鼻窦炎、支气管炎、皮肤痤疮,虽然疾病不同,但内在病机相似,均为湿热内阻,湿重于热,病位主要皆在脾,是由于脾失健运,湿热内生所致。所以都以三仁汤加减治疗而取效。充分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理念。
同时贺支支也经常教导学生,临床情况每个个体均有其差异性,虽然病机相似,但每个病人有其各自的特点,所以在应用三仁汤时要适时加减化裁,才能真正体现中医的辨证论治,也才能取得较好疗效。如湿热内盛,湿性重浊黏腻,易阻气机,需要清热除湿、兼以调理气机,贺支支常予三仁汤合入四逆散或四磨汤等治之;湿热内盛,弥漫三焦,三焦为手少阳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病人在三仁汤证基础上常可兼有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等少阳经证,治疗需清热除湿、和解少阳,此种情况伤寒大家江尔逊常予三仁汤合小柴胡汤加减治之[3],贺支支深以为然,遵而行之;湿邪内盛,脾喜燥恶湿,常可兼有脾气亏虚之证,病人可有气短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脉弱等表现,就需要在清热除湿基础上健脾益气,可予三仁汤合入六君子汤加减化裁治疗;或者病人本为阴虚之体,或热邪久郁伤阴,而出现湿热兼阴虚之证,此时单独清热除湿则进一步伤阴,单独滋阴则又会助湿,需要两则兼顾方可并行不悖,可予三仁汤合入甘露饮加减治之;这些运用三仁汤的灵活加减变化充分体现了贺支支审证求因,谨守病机,辨证施治的学术理念,需要进一步学习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