旴江医学灸法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探析

2022-03-03 15:18叶紫仪李虹刘静李芳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0004赣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西赣州4000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0006
江西中医药 2022年11期
关键词:灸法医家艾灸

★ 叶紫仪 李虹 刘静 李芳(.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0004;.赣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江西 赣州 4000;.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0006)

旴江医学是我国地方医学的一朵奇葩,具有名医众多、著作如林、建树颇深的鲜明特色[1]。自宋以来的千年历史中,有传记可考的医家就有250余位,江西古代十大名医,有8位出自抚河,流传后世的医学著作更多达150余部。从对《内经》《伤寒》等经典著作的研究到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等临床各科论述,其影响深远,世人皆知。旴江医学流派针灸人才辈出,以南宋陈自明为首提倡热证可灸,后期医家危亦林、龚廷贤、李梴、龚居中等对其思想不断深入发展,使我省旴江流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重灸流派[2-6]。

1 陈自明灸法学说

陈自明为南宋著名儒医大家,著有《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等,其中《外科精要》提出痈疽病因多为火热之气,阐述灸治痈疽、脑疽等灸法优势。《妇人大全良方》中首提“乳岩”(即乳癌),讲述妇科疾病也可使用针灸疗法,并论述月经失调多与冲任、肝脾有关,主张内外结合、调整气血阴阳的整体辨证治疗,乃中医妇科学奠基之作。陈自明在结合临床实践基础上,对中医外科与妇科的疑难杂症进行了独特阐述并开创了大量新颖的治疗方式,为后人提供借鉴。

1.1 灸治痈疽

陈自明在《外科精要》中写到:“治疽之法,著艾之功,胜于用药。”痈疽皆心火留滞之毒,陈氏认为骑竹马灸和隔蒜灸可以治疗一切疮疡。骑竹马灸选穴为心经所过之处,灸五壮或七壮为佳,不可多灸;隔蒜灸以大独头蒜切片贴于灸疽顶尖上,燃放艾柱灸之,三壮一易蒜钱。两种灸法均借火力散发之功,以达通络活血、散癖消肿止痛之效。此外,痈疽施灸还讲究灸之有度,多以痛痒为度。《外科精要》载有:“若灸时疼痛,要灸至不痛,初灸时不痛,要灸至痛,然后止,大概以百壮为准。”[7]陈氏认为,初灸即痛者乃因毒气轻浅,初灸而不痛者,为毒气深重。现代孟令艳等[8]以此法艾灸治疗股内侧痈疽1例,效果显著。

1.2 上病下灸

陈自明在《外科精要》中亦提到:“凡脑疽及项以上有痈疽疖毒者,断不可就疽顶尖灸之,灸之则引其气一上,痰涎脓血并起上攻,倾人性命……但当急灸足三里穴并气海穴,乃渐服凉胸膈化血之药,人可小安。”[7]陈氏认为灸足三里和气海穴可引毒气下行,同时强调头面部不宜施灸,充分体现了“病在上,取之下”的治疗原则,拓宽了“上病下治”的治疗范围。故早期面瘫患者,为避免局部刺激过多,常于神阙、关元等穴施灸,提补正气,缩短病程。

1.3 妇人灸法

陈自明还将灸疗方法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如《妇人大全良方》载有:“妇人厥阴头痛,灸同侧曲鬓穴七壮;妇人滞下,若下痢纯白,灸气海、丹田二穴;治产后小便不通,采用葱熨灸脐中,觉热气直入腹内,即时便通。”妇人本属阴,而艾灸之法属阳,以阳克阴,以阳和阴,故临床中妇科病多用灸法。如隔姜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隔盐灸治疗女性泄泻,隔蒜灸治疗妇女乳痈,皆有奇效[9-13]。

2 危亦林灸法学说

危亦林为元代著名医家,精通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各科,著有《世医得效方》一书。该书载有276个病症,其中涉及针灸疗法达62个之多,且灸法占其中的80%。危氏凭借五世业医的家学渊源及自身深厚的从医积累,兼修众长,精简归纳各科病证的最佳治疗方式,并将其规范、量化,为旴江医学作出了创造性贡献,至今对临床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2.1 大病重灸

《世医得效方》中记载了不同的艾灸方法治疗各科疾病50余种,涉及疑难杂证、急危重证等。危氏临床上多以“重病多灸、轻病少灸、虚证慢灸、实证猛灸”为指导思想。认为厥证、虚脱证及急证等应采用大剂量壮数施灸,可以起到温阳固脱的作用。如:“尸厥证,头上百会穴四十九壮,兼脐下气海、丹田穴三百壮,觉身体温暖”“脱肛历年不愈,灸横骨百壮”[14]。以《灸经图》为指导,晁金玲等运用铺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效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15-18]。

2.2 阴毒宜灸

危亦林认为阴寒之证艾灸为最佳治疗方法,从而提出“阴毒宜灸”,并提到:“阴毒为病,乃因肾气虚寒,或冷物损伤脾胃,内既伏阴,而外感寒邪所致。”[14]故对阴毒、阴证伤寒、阴癫等虚寒属阴之证多取灸法。如“治阴证伤寒者……皆可灸”“阴毒,疾势困重,面黑,四肢厥冷者,理中汤、四逆汤投之。若未效,则灼艾法惟良,葱熨法佐之;阴厥,一同此法以治之”。徐国丽等[19]通过对比普通护理与艾灸治疗慢性皮肤溃疡(阴证),结果发现艾灸效果更佳。李丹等[20]通过艾灸脾胃虚寒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发现,治疗后能修复大鼠肠道微结构。

2.3 灸有先后

危亦林认为不同病症,施灸先后顺序也应不同。如治中风失音,不能言语者,“先灸天仓五十壮……熄火仍移灸百会五十壮……灸毕复天仓五十壮,始发先灸百会穴,使风气不得泄,故先灸天仓……次百会佳”;对五积之奔豚气则先灸气海后灸关元。临床除了疾病治疗,日常预防保健中亦是遵循“先阳后阴”之原则,若先灸阴次灸阳,使阴阳离决,便违背天地万物交通之规则,概先灸阳次灸阴方能使人体阴阳循环无端,符合天地万物“阴升阳降”之根本法则。

2.4 灸量随证

危亦林提出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轻重、施灸部位等情况辨证后,精确灸量施治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世医得效方·卷三·诸气》云:“短气不语,灸大椎,随年壮。又灸肺腧百壮,脐孔中二七壮。”根据患者年龄定灸量,即“随年壮灸。”[21]随年壮灸可兼顾患者个体差异,是灸法量化的重要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现代热敏灸中提及的“消敏灸量”与此异曲同工,皆根据个人病证施以相应灸量,直至病愈方可[22]。

3 龚廷贤灸法学说

龚廷贤为明代医家,著有《寿世保元》《小儿推拿秘旨》《万病回春》等10余部医学著作。其在临证施灸时格外重视隔物灸,且隔灸材料亦多有独创,甚至前人所未论及的“晕灸处理”与“灸疮护理方法”在《寿世保元》中亦有详细记载。龚氏关于却病养生的“延年良箴”不仅包括预防保健的治疗方法,更具体到饮食劳逸之中,一定程度上反映龚氏在养生摄元方面的卓越成就,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古代中医治未病及养生学的特点。

3.1 温脐保健

脐中乃神阙穴,为强壮保健要穴之一,多用于治疗卒中、昏厥等急症,被古人列为禁刺穴,故临床用此穴均以灸或药物敷贴。龚廷贤认为用艾火熏蒸脐蒂能“却除百病,保一身之康宁”。遂在防病保健中提出熏脐、蒸脐法以外,在临床治疗上还应用熨脐、揉脐、药物敷贴等疗法[23]。选穴时也扩大到脐四周的穴位,如气海、关元等。对于腹泻虚脱患者,施以热盐包熨脐,温阳救逆,效果显著[24-26]。

3.2 灸治疮痈

龚廷贤在治疗疮痈时常用灸法,龚氏认为:“其毒随火而散,盖火有畅达之义,此从治之法也,大有回生之验。”在治疗痈疽早期时非常重视灸法,且灸法治痈疽发背初生,屡试屡效。并强调灸治不以壮数为准,而以“知痛与否”为度。其中《万病回春》中讲述:“治一切恶疮毒,大痛、不痛或麻木者……须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知痛而已……已成者乃败,大势不能为害……如不痛或不作脓,不起发和阴毒痛则宜多灸。”遂临床若遇痈疡阴毒患者,以纯艾灸之,数天化脓,半月后可痊愈。旨在以艾绒纯阳之性,深拔寒痰凝聚之邪,无往不利[27]。

3.3 晕灸防护

灸法选穴、艾炷壮数及大小、减轻灸时疼痛法、灸疮处理、灸后调摄等在《寿世保元》卷末都有较系统论述,且其中首现“晕灸”概念及预防处理措施,见解独到[28]。龚廷贤认为:“凡着火有眩晕者,乃神气虚也,应以冷物压灸处,其晕自苏。”予饮姜汤或稀粥,稍事歇息壮其神后,再如前法,乃终其事。概神气虚遇热而致晕,故取冷物之寒以祛热,此处“冷物”可能指代寒凉之物。而在灸治过程中发生灸疮者,可用端午午时所采柏叶、芙蓉叶阴干为细末,当灸疮表面黑盖子脱了,将上述细末调水少许如膏贴纸上,贴之即愈。更详述了灸疮的清洗方法:“以薄荷、葱艾等物煎水温洗”;若灸疮疼痛黑烂则以“胡荽、杨柳枝、黄连、桃枝煎水温洗”,对于灸疮出血,“用百草霜为末,掺之即止”。由此可看出,龚廷贤对灸后护理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代处理灸疮后期常用百草霜外涂,愈合极快。

4 李梴灸法学说

李梴为明代著名医家,其晚年将数十年积累的学术心得编撰为《医学入门》,为后世初学医者点亮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书中所记载的“捷要灸法”,乃专门详载灸法治疗各种病证的施灸部位和方法;将灸法进一步细化,使初学者明确了然灸法所治病证、所取部位、所择手法、所采灸材、所选时间、所需灸量及所达疗效,拓宽临床辨证治疗思路。

4.1 灸法养生

古已有灸法养生却病之论,李梴又进一步将其发扬、繁荣。其在《医学入门》写到:“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以灸之。”认为灸法可防治衰老,在养生防病中非常重视灸法,详细介绍了灸治的处方、用法、适应症、判定疗效标准等,并指出:“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气坚固,百病弗生。”可见灸法起到了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作用。李氏提出的“用灸养生防病说”,强调灸法有温、清、泻、补之功,不只是单纯的温补,不仅继承了孙思邈的预防保健思想,还拓展了灸法的临床应用。最具代表的“三伏灸”“三九灸”,遵循“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原则,取天地阴阳之极气,利用自然界与人体气机变化,顺势而防、顺势而治,提高人体免疫力,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29-30]。

4.2 炼脐灸

李梴在《医学入门》中载有“炼脐”一法,即用磨香、丁香、青盐等20余种药物为末填脐中,上盖槐皮,置艾绒施灸五六十壮,使遍身出汗。如不汗,三五日后再灸一百二十壮。谓此方“可使人魂魄安定,寒暑不侵,荣卫调和……百病顿消,延年益气”。张波等根据这一思想在胃脘痛、泄泻、便秘、痛经、阳痿等病证的治疗中采用热敏灸炼脐术,取得了显著疗效[31-36]。

4.3 热病可灸说

李梴亦认为热病可灸,在其《医学入门》中记述:“热者灸之,可引郁热之气外发。”[37]书中还提出:“待灸,选其要穴,不可过多,恐气血难当……素火盛者虽单灸气海,亦须灸三里泻火。”认为灸法善补虚温阳,也可泻实祛邪。故李梴常在痈疽初期时以灸法治疗。现代临床中最常见的风热感冒,早期可在风池及大椎穴区,施以循环往返灸法,能达到立即缓解咽部红肿疼痛,退热并预防感冒进一步发展的显著效果[38]。

5 龚居中灸法学说

龚居中为明代晚期太医院医官,在内、外、妇、儿科均有建树,且通晓针灸、气功等却病养生之术,著有《红炉点雪》《外科百效全书》等书籍。其中《红炉点雪》中专门论述了灸法治疗痨瘵,为我国首部结核病专著。龚氏打破传统,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地域特点将灸法专科化,使其具有鲜明的地方治疗特色,且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5.1 痰火灸法

龚居中认为痨证主要由“火炎痰聚”所致,以水亏火炽金伤立论,并提出治以益水清金降火为主,非常提倡灸法,是一位灸治痨瘵专家。《红炉点雪·卷四》专门论述道:“痰病得火而解者,乃热则气行……非药力所能除,必借火力以攻拔之。”龚居中提出:“凡痰火骨蒸痨瘵,梦遗盗汗传尸等症,宜灸四花六穴。”所谓“四花六穴”,即膈俞、胆俞,初灸七壮,累灸至百壮,灸疮愈后,可依前法复灸至百壮。不但在前人灸痨经验基础上精选主穴,补充辅助穴,还阐明了艾灸方法,使灸痨之法趋于完善。在“以火拔痰”的理论指导下,现代医者临床实践中发现,肺痨患者艾灸“四花六穴”后,自身免疫力明显提高,同时艾灸所具有的温经散寒作用能达到显著的化痰效果,在调理后天脾胃的基础上改善患者阴阳平衡,益气养血、补虚强壮,使肺痨患者愈后极佳[39-40]。

5.2 热证可灸

历代不少医家认为灸法是以温补作用取得疗效,只适用于虚寒之证,而将某些正盛邪实的热证、实证都列为禁忌症。龚居中则认为:“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寒热虚实,轻重远近,无往不宜。”[41]龚居中在制艾、定穴、取穴、艾柱大小、壮数、灸疮、禁忌、保养等方面皆有独到见解且论述精辟。他认为“火有拨山之力”“火之功用,固有生发之妙”,并提出:“若病欲除其根,则一灸胜于药力多矣。”同时告诫患者:“但医必择其素熟经络穴道者乃可,不而,则差之毫厘,谬之千里,非徒无益,而反害之。”其“热证可灸说”有力地反驳了灸法只能治寒病不能治热病的局限性偏见,不仅扩大了灸法的治病范围,还扼要地阐明了灸法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给后人以极大启发,为热证可灸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现代临床在湿热下注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病治疗中,艾灸膝眼(内外)、阴陵泉、阳陵泉,能令关节活动受限而无法行走的患者灸完即走,打破一些医家的热证忌灸说[42-43]。

5.3 灸后调护

临床上常常出现艾灸后不注意灸后调理而使疾病复发或加重。因此,龚氏提出灸后保养之法,如避风寒、戒房劳、调情志等,甚至还可配合气功导引等促使疾病早日康复。如:“凡灸后切宜避喜、怒、忧、思、悲、恐等七情之事……可择幽静之居养之为善。”[44]同时还表示灸法禁忌不能盲目遵守,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在“论忌食”中记载:“艾灸之后,灸疮不发之人,可食小鸡、鲢鱼之物而发之,此谓以毒攻毒也。”可见,艾灸后出现灸疮不发,可适量吃些发物帮助引发灸疮。

6 小结

上述旴江医家尊古而不泥古,在继承历代医家灸法思想基础上不断挖掘灸法量化参数和治疗效应的相关关系,予后人以研究方向和目标,同时加强灸法对亚专科领域疾病的覆盖,扩大灸法治病范围,使旴江医学特点鲜明,自成一家。自宋代伊始,旴江医学把握社会规律,在重医尊儒的文化背景下,集儒医为一家,结合自然气候、地理条件的发病特点,借助印刷业等科技进步,不断推陈出新,强化理论实践,至明清已是医家百出之盛况。通过临床实践证明,旴江医学历位医家中所载之方、所传之经验均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是以,我们不仅要传承好前人之思想,更要发展好、弘扬好旴江地方医学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建立文化强国,提高中医传统文化辐射力。

猜你喜欢
灸法医家艾灸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灸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远离斑秃 不再尴尬——用家庭灸法辅助治疗斑秃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夏天怎么做艾灸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艾灸配合按摩治疗尿潴留50例
浅谈清代河南医家李守先《针灸易学》的学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