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的艺术特色浅析

2022-03-03 15:12张骏泽天津美术学院
天工 2022年29期
关键词:窑口钧窑窑变

张骏泽 天津美术学院

钧瓷是中国古代宋元时期的艺术精品,在宋代属于六大瓷系之一,最早形成于唐代。钧窑又与其他几个窑口并称中国五大名窑,这些窑口的技法与工艺都十分精湛,但钧瓷与其他几个窑口的作品在颜色上有非常大的区别。其他窑口的作品,如磁州窑、景德镇窑等的作品颜色以单一色为主,而钧瓷釉色鲜艳,浑然天成。它独特的窑变乳光釉,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先锋性意义。本文对钧瓷的历史背景、工艺技法和美学内涵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钧瓷的历史背景

(一)钧瓷的前身

钧瓷的萌芽期是在唐代。众所周知,唐代经济富足,皇室对陶瓷器皿的需求不仅仅是满足使用功能,更多需要的是彰显身份地位的审美功能。因而花釉瓷出现在当时的社会。花釉瓷本身是一种烧成方面的缺陷,是在烧单色瓷的时候局部因为物理和化学现象而产生的窑变。这种窑变基本上是黑色和白色釉料相结合,借助物理和化学变化最终形成乳光斑。

冯先铭在《有关钧窑诸问题》一文中说:“故宫博物院调查河南郏县黄道窑时,发现了唐代窑变花釉标本,嗣后在调查窑址时又陆续在禹县下白峪、郏县黄道……及禹县赵家等地发现了四处唐代窑址,均发现了窑变花釉和饰以斑点的标本。鲁山段店及禹县下白峪两处均采集到与故宫博物院所藏黑釉斑点拍鼓相同的拍鼓残片。五处唐代窑址发现后,初步判明了钧窑创于唐,并看到窑变花釉与斑点装饰对宋钧窑的影响。”这段话和已发现的材料恰恰证明了钧瓷的前身是唐代花釉。但是唐代花釉瓷并不是我们后来所说的钧瓷,它只是一个从单色釉到复合釉的过渡阶段,真正的钧瓷于北宋开始成熟。

(二)钧瓷的正式出现

宋代赵匡胤发动兵变称帝,推行以文治政的政策,因而文人士大夫兴起,文人的地位不断提升,在这种崇尚文学的社会风气下,连皇帝自身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宋徽宗酷爱怪石、奇花异草,因为种植花草需要数量较多的花盆,于是下令垄断了禹州城古钧台的陶瓷作坊,使附近的民窑作坊变为官窑,邀请各地的工匠来此制作钧瓷,因此钧瓷走向两极分化,民窑衰落,而官窑可以不计成本地投入,客观上也促进了钧瓷精品的出现。

宋代钧瓷在器型上主要有葵花式、海棠式、长方形、六角形等各类花盆,花盆底部一般有五个小孔,底部有汉字号码标志,每个花盆还有对应的盆托,除此之外还有尊、碗、盘、钵等。宋代创造性地烧制出了铜红釉,釉料颜色上还有豆青、天蓝、月白、紫红等。它以独特的颜色魅力在中国陶瓷史上标新立异,张自立曾称赞钧瓷“雨过天晴润如玉,花留水彩凝成珠;品绿评红幻万象,疑是画圣神笔图”。

(三)钧瓷在元代的发展

钧瓷在宋代出现并成熟,到了元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家更加重视手工艺从业者的地位,例如官匠可以世袭,并且不需要差科。这样的背景大大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钧瓷也在元代形成窑系,以河南禹县为代表,从宋代的单独窑口发展成为众多窑口,而且这些窑口大都分布在北方各个地区。

元代的钧窑瓷器胎体更加粗糙,表面的釉色大都比较暗淡且有许多针孔,釉色以月白、天蓝交互使用为主,这些釉的颜色并不施到底部。这个时期钧瓷已经不再像宋代一样为官家所垄断,它已经成为一种民用瓷,如盘、碗之类,陈设物件不再是宋代的洗、尊等,取而代之的是梅瓶、执壶、炉等物件。在这一时期随着手工艺技术发展、窑口增加,大型器物也随之出现。元代的“二元配方法”(瓷石加高岭土)作为胎体降低了陶瓷变形率,大型器物也因此能烧制成功。

元代的钧瓷比宋代要更加粗糙,但也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点,有一种豪迈的草原之气,这都是中国钧瓷历史发展的见证。

(四)元代以后钧瓷的状况

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只是仿制钧瓷,并不是真正的钧瓷,而是一种彩花釉,因而钧瓷艺术在这个阶段并没有较大的成就,仅仅是模仿宋代钧瓷的造型与风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国内外专家学者、钧瓷手工匠人以及国家的努力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钧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艺术品的钧瓷如今也被赋予了非常大的商业价值,例如一直是出口的重要商品,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

二、钧瓷的工艺技法

宋代钧窑地处禹州,当地资源极为丰富,煤炭多且易开采,为古代陶瓷烧制提供了充足的材料。

(一)钧瓷釉色

1.铜红釉的出现

在宋代以前将铁元素作为主要的呈色剂,铜元素不居于主要地位,而且在颜色上以绿色为主,例如低温绿釉陶瓷。高温绿釉以长沙窑为代表,通过长沙窑的遗址碎片,偶尔能见到红色斑点釉面,但是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铜红釉。

在宋代真正出现了铜红釉,它是一种还原气氛下的发色釉料,颜色鲜艳饱满,并在表面出现一些小珠结晶,这种颜色被形容为“晚霞微茫潭影静,残阳一抹淡流霞”,极为自然有趣。宋早期的红釉面积较大,表面乳浊斑自然流动形成,宋代中期红釉的使用更为工整自然,到了元代甚至可以用红釉来画器物的特定地方,说明了工匠对铜红釉的了解和掌握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铜红釉改变了宋代以前单调釉色的局面,此外红色对中国人具有独特意义,稳定的红釉带来了丰富的表现力和深刻的文化内容。

2.施加厚釉

施加厚釉是于宋代出现的一种工艺技法。厚釉是指对素烧之后的坯体多次上釉或者将坯体浸泡较长时间而使表面的釉料较厚,之后入窑烧制产生独特的效果。厚釉在烧制的时候窑变更加明显,而且颜色更加饱满厚重。除了钧窑使用这一工艺以外,汝窑、龙泉窑等也在使用而产生厚重的效果。这一工艺在金、元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技法,在北方各个窑口广泛实施。

3.窑变釉的产生

早在宋代以前就出现了窑变,比如黑瓷表面会具有一些结晶斑,但那时的工匠还没有研发出与宋代钧釉相媲美的釉料与烧制氛围。宋代钧瓷的窑变釉属于一种分相釉,即在高温烧制过程中釉料里的元素会分离成两种不相同且不能溶于彼此的溶液,这些溶液会聚于一起形成液滴,在降温之后表面出现乳斑。钧釉窑变的形成大部分需要加入带磷的草木灰,同时工匠对窑炉的升温、保温、降温等要有十分丰富的经验。钧瓷分相釉以天青色为代表,与汝瓷一同进入宫里,也符合当时文人的审美,即“雨过天晴云破处”。分相釉在钧窑的首次应用和烧成为日后更加丰富的釉色表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借鉴。

(二)钧瓷材料与工序

1.钧瓷胎体材料

钧瓷的泥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是因为当地的岩石经过风化、水解等物理作用形成,有机原料丰富,将开采出的黏土加水筛料制作成细泥,胎体里面有高岭土、长石、骨料、铁元素等,在烧制的时候可以和釉料发生反应,有助于釉料的发色。

2.钧瓷工艺流程

一件钧瓷的烧制需要考虑众多因素,比如胎体的结实程度、烧成、釉料的配比等。在成型上,宋代钧瓷的制作大多采用手工拉坯技术,器物的局部装饰采用模具、手工捏制创作。葵口花盆就是采用这样的方法,只不过在器物拉完坯之后要对其进行内外修整,由此可以见得古代匠人细致入微,制作严谨。

宋代钧瓷的烧制温度较高,这体现了当时人们高超的烧瓷技术,一方面是工匠自身对于烧制温度炉火纯青的把握,另一方面则是窑炉的创新。宋朝的窑炉有圆形、马蹄形等,这些窑炉由窑口、火膛、窑室、出烟口四大部分构成,使得窑内的还原气氛更加浓重,促进铜红釉颜色转化,而且这些窑大都位于地面平整的坑底,保温性能更好,节约能源且能防止冷空气进窑而导致惊裂。在经过高温烧窑之后,钧瓷胎体质密,呈米黄色,敲击声音清脆而且不漏水,这说明了钧瓷当时的瓷化程度非常高,是宋代非常伟大的创作。

宋代皇室为了更加完美地体现釉色之美,在施釉的过程中采用支钉,最大限度使釉色满工,从而给人一种圆满统一的印象,直到现在仍然广泛运用。

三、钧瓷的美学内涵

(一)对称之美

对称是指把一条线作为中心点,两边呈现的形状相同或彼此在色彩、造型上和谐,中国古人把他们自己的和谐理念转到器物上、转到生活中的每一部分。

宋朝的钧瓷大部分采用拉坯成型,这也决定了钧瓷造型以圆为主,几乎都是左右对称,但这种对称并不局限于通常意义上的对称,还指钧瓷彼此的元素结合构成了和谐的对称美。以宋代执壶为例,它的左右对称、上下对应,壶口与壶脚呈现出相同大小,壶颈较长,有一种向上延伸的感觉,虽然壶嘴和壶把并没有保持一致,但是在视觉上的呼应关系却给人以整体的感受。

(二)节奏之美

节奏是指把各种元素采用反复、连续、对应的方法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这种节奏不仅体现在声音方面,还有实物的构成、装饰元素等。节奏感是器物美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外部的轮廓线、表面的装饰都可以体现出节奏感。

钧瓷的节奏美通过三个方面来表达。首先是形体的线条之美,形体借助线条起伏,过渡自然,造型优雅。以钧窑尊为例,颈部较长,向上延伸到达口沿,微微外撇的线条简约干脆,器肚呈现出一个扁平的椭圆,线条饱满,松弛有度,器物的转折虽然不大,但线条微微倾斜与流畅的变化却构成了符合人们视觉的节奏感。其次是表面的装饰形成的美。宋代钧窑鼓钉洗,在口部排了一圈点,被称作鼓钉,这些鼓钉大小、间距相同,通过点的变化形成节奏感。最后就是釉色的节奏感。器物在烧成之后会在表面形成窑变结晶,这些结晶自然、随机地分布在鲜艳的釉色表面,是一种独属于钧瓷的节奏之美。

(三)力感之美

力感在艺术中形容的是一件作品让人感受到力量的强度。钧瓷的力量表现在造型和釉色上,钧瓷的造型气势雄强,圆形的扩张在视觉上可以形成很强的冲击力,又在扩张的基础上向内收缩与之产生对比,陶瓷的造型因而获得力量。钧瓷的很多器型都是这样,比如钧瓷炉,器脚偏窄,器肚圆润夸张,器颈修长,口沿又开始变宽夸张,这种变化张弛有度,给人视觉上以厚重稳定的感受。器物釉色鲜艳,颜色深沉厚重,这本身也会使钧瓷更加具有力量之美。

四、当代钧瓷的艺术创作

钧瓷是中华大地上诞生的瑰宝,往日的辉煌在今天也一定会延续下去。钧瓷是艺术的重要载体,钧瓷艺术创作一定要顺应时代,在借鉴古人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艺术的理念与工艺技术,来反映当下时代热点与日常生活。

(一)挖掘传统

宋代钧瓷器物的造型是从商周青铜器汲取而来,上面的纹样和装饰具有一种神秘、威严的感受,因此当代钧瓷艺术家结合青铜器等传统器物进行再创作,如韩美林先生创作的一些钧瓷作品,就是在传统器皿上添加一些青铜浮雕、纹样,作品厚重大气。

中国古人认为“大道至简,无欲则刚”,宋代对一件器物的要求就是“简而意足”,一件优秀的作品应该简练单纯、内涵丰富。具体来说,就是重视形体的线条疏密、起伏变化,过渡自然,再通过釉色、纹样上的装饰使人感到单纯静穆。当代钧瓷创作上的简练并不是单调,而是凝练,通过有限的方式表现出无限的意味,在传统上推陈出新。

(二)重视内涵

钧瓷艺术创作除了需要掌握工艺技巧,还需要具有丰富的内涵,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这是因为钧瓷艺术创作始终是以人作为欣赏对象,要带给人们美的感受。在宋朝钧瓷被国家所垄断,因而成为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在这种背景下,钧瓷的创作以早期的礼器作为原型,器物庄重,具有皇权至上的内涵。传统钧瓷也表现出一些清新素雅之风,这体现了当时文人风气的影响。当下钧瓷艺术创作要结合时代背景,体现出丰富内涵。

(三)结合时代要求

当代钧瓷创作有复古的倾向,仍然以古代的器物作为主要表现对象,但是一味地复古模仿最终会导致钧瓷没有创新,单调乏味。当代钧瓷创作应考虑当代生活方式,反映人们的现代意识。现代人的审美更加倾向形式简练、内容丰富有趣且具有极强观感的作品。因而我们必须深入生活,与当代的精神相融合,借鉴其他艺术的创作手法,通过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来创作出钧瓷的观念性艺术作品。

五、结语

陶瓷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各个窑口脉络错综复杂。本文将钧瓷置于当时的背景下,研究钧瓷的历史,分析钧瓷的发展脉络、工艺技法、审美特点,这对钧瓷的传承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窑口钧窑窑变
斑斓釉画的美丽窑变
写意泥性·黄河印迹·钧窑瓷板
窑变刻瓷,工巧合一
孔家钧窑 国礼精品钧瓷作品
特色窑变组壶
明清鱼纹瓷器装饰研究
西门亚军作品精选
元代出土瓷器鱼纹装饰研究
浅谈延长窑口浇注料寿命的措施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