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堽城镇中心小学 张 慧 于 雷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形成学习能力为目标,而计算能力作为数学能力培养的内容之一,成为教师关注的重要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小学数学教学应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考量点,传统的知识灌输方式难以满足学生能力培养要求,因此要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下面将围绕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方式进行深入探究。
学生会寻找更为简单的方法完成计算任务,即便教师布置计算作业,学生也可以使用计算器快速完成相应习题,虽然学生的课业压力会减少,但是却无法达到强化学生手动计算能力的目的。目前,智能设备大范围普及,学生可以利用智能手机计算器软件快速处理计算题,iPad、电脑、智能计算器也可以成为学生计算的工具。
过度依赖计算设备,不注重自身计算能力的培养,致使很多小学生计算能力薄弱。计算能力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对数字运算的敏感性,对学生各项数学能力的培养也有极大的帮助,但是学生没有意识计算训练的重要性,过分倚重电子设备,导致自身计算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与提高需要遵循一定规律,教师必须让学生掌握运算原则与各类运算对象的处理顺序,通过计算训练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计算能力。但是当下学生虽然掌握运算原则,但是实践能力不足,致使计算准确率非常低,出现此种情况与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相关,教师在学生能力培养期间,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也没有过多关注学生计算习惯的工作。
整数、分数、小数都是数学涉及的运算对象,而相应的运算对象均有其计算法则,完成对整数、分数、小数的计算工作,必须掌握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基础。在授课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对计算法则的理解,将其作为讲授的重要内容,展示各类运算原则的使用方法,详细地展示案例计算过程,鼓励学生认真地思索计算法则。例如,将分数定义的过程中,教师使用实物引导学生“现有四瓶水、两个苹果,有两个人每个人拿两瓶水与一个苹果,分的怎么样”,学生回答“一样多”,让学生快速联想到平均分,接着询问将一块蛋糕均等分给两个人的方法,引出1/2,再带领学生了解分数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下面的知识。
通过对案例计算过程的观察,掌握计算法则的应用方式,对各类运算法则进行整理,教师在此过程中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计算法则的使用方式,而是学生通过观察研究、与同桌互动讨论,自行理解计算法则。除此之外,教师应该设置与学生认知能力相关的问题,在教学期间穿插各类计算问题,辅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逐渐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提高学生计算的灵活性以及准确度。
例如,教师为学生布置课堂习题“5-0.8×3+1.9÷1/2=?”,该题目内部包含四则运算,且包含众多运算对象,必须确定计算的顺序,计算不是按照由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在算式中同时出现加减与乘除的前提下,首先需要计算乘除。整理计算顺序后,学生完成各部分的计算,借助相关习题形成灵活应用运算法则的能力。教师需要多设置运算习题并询问运算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
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方式息息相关,在强化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会加大训练强度。一方面,围绕学生频繁出错的计算习题,通过调整方式并增加相应习题类型的数量,使学生长期接触相关问题,掌握相应习题的计算方式,防止学生再次出现类似错误;另一方面,教师会根据计算原则设计新颖的计算题,通过相应方式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增加学生参与训练活动的热情,使学生愿意投入习题计算活动中,通过习题训练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
为了保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训练,教师提出每次训练准确率最高的三名学生可以获得奖励,让训练活动具备竞争性质,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并投入在整个活动氛围中,达到锻炼自己的目的。
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与教师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需要适当给学生传授计算技巧,增加学生对计算内容的掌握程度,提高计算效率。教师需要训练学生,使学生可以掌握各类运算规律,如分配律、结合律、交换律等,引导学生学习相应运算的内容,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做题习惯。接下来,对各类习题进行计算,教师可以根据以往授课的经验,给予学生指导。
例如,教师为学生出了一道习题“360+60÷15=?”,学生可能由于不能正确分清加减与乘除运算的先后顺序,得出错误的结果。因此,教师可以在传授技巧时,指导学生快速确认先后顺序的方法,针对容易出错的计算题目,快速圈出关键部分,降低计算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数学计算的本质,让学生了解计算技巧可以应用在计算中的原因,如凑整法是利用数字腾挪,让非整数的数字凑成整数,可以快速得出答案。
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时,教师要关注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每隔一段时间为学生提供经验交流的机会,比如,利用半节课的时间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到讲台上讲述自己的经验,也可以引导班级学生进行经验交流。
教师要求学生建立错题库,在笔记本中梳理自己在学习时容易出错的习题,总结计算错误的原因,通过相应方式可以让学生了解计算时出现的问题,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进行针对性处理,降低学生计算失误的几率,促使学生在整理相应素材时逐渐总结出计算经验,提高计算能力。除此之外,学生可以在日常学习中形成记笔记的习惯,写下自己学习知识的心得,也可以将自己对知识定义的理解写出来,对理解算法定理有帮助。
教师通过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发现部分学生无法快速适应教学内容,同时在课堂上非常紧张,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因此,教师应考虑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在授课时整合资源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课堂环境。教师可以根据每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与之相关的生活常识,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学生可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程内容,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了让学生可以积极参与课程活动,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漫画元素或生活元素启发学生,促使学生逐渐形成发散思维,尝试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学生置于课堂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可以自行思考课程内容,尊重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同时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出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取得的进步并予以表扬。在激励机制下使学生形成自信心,这是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通过激励与评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愿意配合教师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拥有的基础能力。但是当下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强,为了解决相应问题,教师需要反思教学工作,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积极开展课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计算解决问题,让学生发现数学计算在生活实际中的价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形成知识迁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