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主体性地位的确立

2022-03-03 06:50姚彩云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全球化政治

姚彩云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组织与实施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学界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诸多可资借鉴的建议。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遭遇越来越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难。基于全球化这一重要时代背景,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为视角,探讨从如何确立大学生这一受教育者群体的主体性地位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主要困境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信息流与意识流蜂拥而至。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冲击与挑战主要表现在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冲击、信息传播便捷化对高校受教育者自律要求的提高以及显性教育方式与隐性教育方式如何衔接等方面,由此引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方法改革与思路创新的问题。一方面,大学生这一特殊受教育群体以无比轻松的姿态迎接一切新鲜事物;另一方面,现代大学生无法在众多的信息流与意识流中作出正确甄别,以致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困惑。

(一)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认识

从国家与公民的关系来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受教育者提升自身素养与文化水平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国家与社会全面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曾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2]。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西方不良思想的侵蚀,受教育者容易受世俗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逐渐倾向于依自己的行为习惯与思维定式做出错误的判断与选择,进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自身成长与发展毫无价值。长此以往,受教育者无法培养起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强烈意愿与需求,缺乏积极全面发展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在部分受教育者看来,思想政治教育课是一种被动的“要我受教育”,而非在主观能动驱使下的“我要受教育”。可见,由于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认识,直接导致其无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确立起主体性地位。

(二)受教育者的经验认知背景存在障碍

在影响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态度的诸多因素中,认知体系发挥了直接决定作用。认知体系不仅干预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而且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实效。从德育与智育的关系来看,在智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具有权威性和肯定性,教师的权威性使学生能更加专注听课[3],而德育却涉及受教育者的信仰问题。在对受教育者实施专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前,受教育者业已积累并存储了一定的道德经验,甚至树立了其认为正确的道德观。在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新获得的德育与此前储备的道德观作对比,一旦两者出现偏差,受教育者就会质疑新获得的德育知识是否标准与准确。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的影响下,社会生活中充斥着各种负面信息,对受教育者的认知背景造成的不良影响不可低估。

(三)受教育者的被动地位有待改变

从理论层面来看,教育实施者与受教育者均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两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直接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实效的重要因素。但从实践来看,教育者在实施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通常居于主导地位,他们在实施前已经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受教育者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在此情形下,受教育者难免产生消极、被动的情绪,甚至滋生与教育者对抗的心理。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可以接触到瞬息万变的知识和信息,陈旧的、单调的道德说教已经无法满足其精神需求[4]。 从2022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来看,我国人均上网时间保持持续增长,上网终端设备使用更加多元化[5],在此环境下,由于受教育者将大部分精力转移至互联网,在国外文化与思想的侵蚀下,其接受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进一步削弱。

二、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其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真正优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的有序推进,除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外,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没有狭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而统治阶级为了加强其统治地位,需要采取某种特殊方式向其民众灌输其执政与管理理念。可见,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但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进行全方位考察,可在某种程度上为我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确立受教育者主体性地位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渗透性”与“隐蔽性”特点

在西方国家中,美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颇具代表性。美国高校将其思想政治教育统称为“公民教育”,主要内容包括施政纲领教育、政治价值观教育、宗教教育以及行为规范教育等,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已逐步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公民教育理论体系。

整体而言,美国高校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与“隐蔽性”,不直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来实施,而是将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与任务融入专业学科的教学中。实际上,在美国学校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课[6],美国高校亦未开设狭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其思想政治教育亦有效果。尽管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自我标榜其社会与文化的多元化,但其政治理念与价值体系却始终坚持单体化,这种外化的多元与实质的单体交织在一起,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点。总之,在实践中,美国高校并不直接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直接宣传与说教,而是采取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其他学科内化于受教育者的头脑,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效。

(二)政治社会化理论构成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性在西方国家日趋加强,它与实用主义和人本主义构成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7],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公民教育理论中处于核心地位,虽然其产生时间较晚,但影响却不容小觑。该理论相当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政治社会化理论认为,政治文化不仅深刻影响公民的政治活动及行为,而且是构成政治社会化的关键成分,在社会成员形成共同政治信仰与政治态度过程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政治社会化理论与资本主义政治文化的传播相适应,已经发展成为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机制,能够对某种政治文化的传播进行合理且有效的剖析与总结,有利于资产阶级实施政治统治和社会控制,从而确保资本主义制度的长期稳定运行及其国家安全。政治社会化理论在实践中呈现出两种基本形态和三条基本路径。在基本形态方面,政治社会化理论表现的形态之一为在某一特定政治实体内的组成人员对该体系下政治文化的吸收和接纳,继而培养出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主张和观点;形态之二则表现为该特定政治实体对居于主体地位的政治文化予以发展和传承。在基本路径方面,首先,政治社会化理论重视政治社会化网络建设,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等媒介对公众产生影响,同时使科学技术、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及军事力量等其他具体领域与政治社会化联系起来;其次,通过经济发展巩固其政治统治的基础,推动政治社会化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最后,在宣传与传播政治文化的漫长过程中,学校等教育机构逐渐发展为高效的政治社会化工具。

(三)西方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实践

首先,西方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项目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一项实践教育活动[8],西方高等院校一般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特殊性列为思政教育的重心,并将其纳入大学生社会活动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此指导大学生形成符合主流价值体系的“三观”。与此同时,西方高等院校力求使其传播的主流价值扩大适应于全球范围,促使其所谓的民主、人权及和平观转化为具有全球普适性的观念。

其次,西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式十分多样。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实践活动时,西方国家不断探索各种灵活的方式与方法。譬如,在进行“通识教育”的实践活动中,高等院校不断重复传播和讲授其主张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将前述内容应用到各种专业课程中,从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既具隐蔽性又有实效性。

最后,西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涉及范围极为广泛。从理论上讲,尽管家庭与社会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学校不尽相同,但都是对大学生这一受教育群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平台和有效工具。因此,西方国家十分注重将学校、家庭和社会构建起“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三者相互促进并彼此加强教育功能。通过上述这一立体化教育网络,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从整体上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养。

三、西方国家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对我国的借鉴与启迪

(一)因材施教,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目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大学生作为特殊的受教育者群体,其创新能力和个性未能得以充分调动与发展,局部甚至出现同质化和单一化的现象。进入大学学习后,学生的思想、社会生活以及娱乐等诸多方面均受到冲击,与高中阶段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样一个断层时期,若受教育者缺失对人生目标的规划,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容易迷失自我,严重者荒废学业,最终与社会脱节。因此,作为施教主体的高等院校,必须正视并剖析这一现象的本质,根据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与基本特点,积极主动地转变工作态度与工作方式,确保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渠道时刻保持畅通,适时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疏导与干预。在此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主流思想意识;要发挥传统道德对受教育者的感化作用,使其深切体会到主体性地位的优越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重塑学生的“三观”,从而切实帮助受教育者强化自身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在事关人生方向的重大选择上能自觉坚持正确的原则和方向。

(二)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拓宽并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如前所述,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全球化给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困难与挑战,另一方面,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高等教育施教主体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诠释个人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诸如通过微信、微博等现代化社交媒体,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受教育者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只囿于课堂与校园。与此同时,要大力发动并借助家庭、社区、学校、媒体等各类平台,为大学生这一特殊受教育者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打好“组合拳”,让正确的主流价值观深入学生脑海并内化于心,真正将主动性地位赋予受教育者。特别是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可通过诚信教育与文化活动等多元化形式活动,同步开展科学实践与社会实践,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机融合[9]。

(三)发挥隐性教育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主要采取显性方式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主要采取面对面、一对多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讲授或灌输为主,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与内在需求,从而出现施教者为主、受教育者为辅的怪异现象,完全剥夺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从客观上来讲,直白式教学在中小学阶段能收到一定效果,但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这一方式越来越不适合大学生这一受众群体。受教育者的需求变化与认知水平的提升,客观上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方法适时作出调整,发挥隐性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功能。

实际上,隐性方式更有助于调动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要注重显性教育课程中的隐性渗透[10]。在理念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各种显性的理论、实践教育方法与家庭、社会等多方隐性方式融合为一体,使显性方法的直接导向、鲜明影响、快速奏效与以浸染、弥散、自我教育和内化为特征的隐性方法有机结合[11]。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逐渐认识到隐性方式在高校思政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独特作用,认识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转变思路,尊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与自我服务的基本技能。在教育内容上,初步形成了科学合理的架构,从科学文化、思想道德、法律素质以及职业规划等领域入手,努力培养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

(四)取长补短借“他山之石”创新教育方式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来看,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其具体方式可资我国高等院校参考与借鉴。譬如,充分挖掘并发挥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不同的专业课并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12]。但是,西方国家的经验与方法显然不能照搬照套,鉴于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性质均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根本区别,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创新教育方式。基于全球化这一宏大背景,我们要结合当下的中国国情与中国特色,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努力将优秀传统与改革创新有机统一起来,做到既坚持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又锐意进取并不断创新。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兼具教育与政治性质的重要课题。高等院校肩负起大学生这一特殊受教育者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在全球化背景下,其任务之重、难度之大、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经验与实践证明,培养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确立其主体性地位,能切实提高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效。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既要正视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与困难,也要善于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契机,充分发挥隐性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激发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13],把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与高度。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全球化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