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丽,闫当岩,张贵婷
(邢台学院体育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点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同时对加强青少年的体育活动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国家和社会一直非常关注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和体育工作,并把体育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2020年8月31日,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清晰的谋划了持续加快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通过体育赛事引领青少年体育参与热情、积极融合青少年体育训练与教育价值的深度融合等发展方向,先后提出了八个方面共计37项举措,全方位推动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今年国务院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指出“十三五”时期,人们群众的健身意识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到健身运动中,人数比例逐年增加,体育强国建设与健康中国迈进新时代。为促进全民健身向更高水平发展,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的开展是其主要任务之一,而实施青少年健康体育运动促进计划成为重中之重。在此大背景下,需遵循体育教育规律,致力于提高体育教育质量,“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以体教融合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体育教育的育人功能。体教融合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强调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对推动青少年体育工作迈上新台阶起到重要性作用,如何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深化体教融合是现阶段学校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工作的重点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步提高我国的体育水平;随着人民体质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体育交往也日益频繁,体育由“增强人民体质”为目标的群众体育发展到“举国体制的金牌战略”的竞技体育,同时由于应试教育的学生评价体系中“重文化轻体育”,导致学校体育功能被弱化,学生体质逐年下降,造成了“金牌大国”普遍体质弱化的局面,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文件,以期解决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困境。体教融合的提出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不断总结青少年健康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体育与教育的关系,同时努力培养高水平体育竞技人才。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王登峰在《新时代体教融合的目标与学校体育的改革方向》一文中指出:体教融合概念的提出是对新时代我国教育和体育工作的全面部署和顶层设计,其本质就是把竞技人才的培养(体)融合到国民教育体系(教)之中。
严峻的学业竞争环境、严重的应试化教育倾向,使得本应是活泼好动、乐于运动的青少年没有时间参与体育锻炼,这也是他们参与体育锻炼意愿低的重要原因。小学阶段由于学业压力相对较小,一些家长能够重视体育锻炼的作用,也会适量让小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参加课外体育项目的培训,其主要目的也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初中阶段,学生课余时间不断减少,作业繁重,并且多数学生仍为走读生,在家完成作业后稍有闲暇也主要是使用电子设备,缺乏体育锻炼,虽有中考体育,但所占中考分数比重较小,还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进入高中阶段,高考的压力使得更多的学生埋头于书桌,争分夺秒,由于体育锻炼意识淡薄,基本也就能够保证体育课上的锻炼;对于职高学生来说,课余时间基本上与手机相伴。基于此,培养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优显重要,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现行的体育教育手段及教学方法,不断提升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意愿,让运动成为一种习惯。
在国家越来越重视青少年身体健康的背景下,先后出台一系列法规政策,各级各类学校对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重视程度也有了较大改观,大多数学校能够开足开满体育课,但课外体育活动情况仍不乐观,体育课仍然会有被其它课程占用的现象,很难保障青少年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标准。家长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家庭体育教育理念落后、终身体育运动习惯缺乏是影响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因素之一,家庭体育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不能很好的在幼儿期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其体育素养的形成。再有,随着老龄化不断加剧,社区体育的工作重心也较多的放在老年群体,社区体育的服务也以老年人群的需求来配置相应的物力和人力资源,在资源约束下,社区中青少年体育被长期忽视,社区内可用于青少年体育的各种资源也不得不让路于老年人的广场舞等活动。围绕以家庭、学校、社区为实施主体,联合其他相关体育协会及组织,多方合作、共同参与、互相支持,充分利用家庭力量、学校与社会资源,为青少年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锻炼氛围,培养儿童青少年积极的运动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由于多数家庭体育意识的淡薄,且担心孩子吃苦受累,家长鼓励自己的孩子参与体育训练的主动性也受到制约,直接导致参与体育训练的青少年数量逐年减少,使得很多学校的运动队严重生源不足,在运动员选择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再者学校体育教师的短缺,使得体育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外又没有精力再担任教练员工作,造成很多学校运动队建设不完善。目前也有很多学校采用聘任教练员的方式组建相应的运动队,但是缺乏考核机制,学校运动队的发展也不乐观。种种原因使得学校运动队不能有序、完善的发展,且学校投入到运动队建设的经费也很有限,即使学校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学校运动队的训练、参加比赛,但短期内也很难获得较好的成绩,有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校对此项工作越来越不重视。基于此,应加大力度正确引导青少年参与课外体育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使其参与锻炼成为常态,让体育课外训练指导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受众面不断扩大,进而全覆盖,为学校进行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储备奠定了基础。
围绕青少年体育发展改革问题,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的文件与相关政策:2007 年出台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10年—2015年相继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6 年—2020年出台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随着国家相应制度政策的出台,各级各类学校应根据国家的制度政策不断完善建立有利于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的体制机制,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实施办法,积极落实,营造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政策环境。
学校体育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阵地,必须确立学校体育的重要地位,保障学校体育在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必须明确自身的责任,提升政府的责任意识、职能作用,完善体育竞赛制度,实现体育资源共享,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有序发展,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进而推进我国体育工作的良性发展。同时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应构建多元、科学、实用的体育健康促进方案,以高质量的体育教育向社会、家庭、个人展现学校体育工作的价值,因此学校在制定青少年体育发展政策时应该有多部门共同参与协力完成。
学校体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开齐开足体育课时数,积极探索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开发优质的、高质量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是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积极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提高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三是在加强学校体育制度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推动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进校园,为青少年提供多样化、差异化、定制化的体育服务。
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在不断加强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基础上,应逐步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形成长期、长效的制度保证各种体育赛事有序、规范的进行,同时强调青少年参与的广泛性。可以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等体育竞赛体系,构建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和选拔性竞赛制度,让“常赛”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常态。譬如邢台市教育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中提出:大中小学校按照“8+Χ”运动项目布局,建设学校代表队,“8”是以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乒乓球、滑冰、武术为必选的重点项目,“Χ”是以健美操、体操、羽毛球、滑雪、冰球、冰壶、射击、自行车、轮滑等为自选的推进项目,参加各级各类体育竞赛。在此布局的基础上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构建分级分层的体育赛事体系,譬如校内的月赛、季赛,校际的学期赛、学年赛等,不断完善比赛的各项章程、规则、制度等,达到以赛促练的目的。不断加强体教融合,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青少年体育健身活动,加强校校合作,例如:学校与体育协会的合作、学校与体育局(运动学校)等单位的合作,实现体育资源、体育师资共享,积极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促进体育竞赛体系的不断完善。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比较活跃的时期,我们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对青少年的锻炼习惯进行引导,让青少年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普及强身健体的理念。首先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应以身作则,利用周末等空闲时间,陪伴青少年参加一些合理的体育锻炼,一方面提高孩子体育锻炼的热情,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家庭感情;学校方面,积极推动课程教学改革,丰富青少年锻炼项目,积极组织趣味性的体育运动,激发青少年锻炼的热情,让青少年学生真正热爱上体育运动。社会方面,相关部门应进行合理的宣传,给予青少年体育锻炼正确的舆论导向,普及青少年体育锻炼常识,让青少年了解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帮助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有助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协调稳定发展。发挥学校体育教育的育人功能,积极探索学校体育育人模式,不断推动体育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挖掘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打造学校体育特色品牌,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工作发展新台阶。各地中小学应可以在传承梅花拳、太极拳、传统体育等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地方特色体育项目;同时结合地域特点,认真梳理和整合各地市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训练和竞赛活动,并形成长期稳定的体育竞赛机制;传承优秀传统体育项目,推动传统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组建体育竞赛运动队,对特色运动学校特长生招录给予政策支持,单列招生计划,实施自主招生。
《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幸福之路。中国基本形式以城市群为主体,都市圈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城市群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在城市群建设背景下,借助便利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实现资源共享、资源互补,不断深化体教融合,推动体育人才合作交流,进而促进青少年体育协同发展,激发青少年体育快速发展潜力;同时在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中依托青少年体育赛事联动、青少年体育文化传播、青少年体育培训协同来提升城市群内的体育育人影响力、体育文化传播力、体育产业发展力。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仅关系着每一个孩子个体和背后的家庭,更关乎国家发展的潜力和国家安全保障,影响着民族复兴大业的顺利实现。以健全完备的规章制度政策作为保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不断完善体育竞赛制度,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为抓手,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推进体教深度融合是今后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重点。新时代新背景下,大力发展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加强体教融合,使其健康发展,不断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养成终身体育的运动习惯,为进一步培养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发展,从而提高我国竞技体育人口的数量、规模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