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小龙
(静宁三中,甘肃 平凉 743400)
易趣教育是土生土长的教育理念,在静宁三中发展已经有十余年了,开静宁教育特色学校发展和学校自主发展与创新的先河。静宁三中是一所县域寄宿制初级中学,坐落于古县城的烽台山脚下,依山傍水,毗邻田园村庄,树林果园,麦田菜畦,俨然一派农家庄园式的景象。学校坚守自主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坚决推行核心素养教育,坚持问题导学,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信念。在素养教育发展的背景下,积极拓展学生的关键素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着手易于学生接受的、简单便利的教育资源开发,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遵照“阳光分班和兴趣走班”的育人理念,组建学校社团,践行智育为主,德育为先,体育、劳育为本,美育为根的教育信条,率先进行美育育人,遵照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发现学生特长,通过艺术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易”:本意是将容器中低熔点的锡注入新模具,铸造新器皿。《列子·汤问》有“寒暑易节”,引申为“交换,更换”;朱熹定义:“《易》,书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画,有变易之义,故谓之《易》。”引申为“变易”;《易·系辞下》有“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引申为“替换,替代。”;《商君书·错法》“夫离朱见秋毫百步之外,而不能以明目易人,乌获举千斤之重,而不能以多力易人”,引申为“更易”;许慎,《说文·易部》“易,蜥蜴,蝘蜓,守宫也,象形。”《祕书》“日月二字会合成‘易’字,象征阴阳的变易。”此处引申为“变化”;《史记·淮阴侯列传》:“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此处引申为“简易”;《易·系辞上》“易者,象也。生生之谓易。”孔颖达释“生生,不绝之辞。”引申为发展;“阴阳转易,以成化生。”此处,引申为变化。因此,“易”的核心思想是阐述“变”《公羊传·宣十二年》:“交易为言;交易,犹往来也。”引申为“交往”综上所述,易字有“交换、代替、变易、更易、变化和简易”的含义。“趣”:《说文》“趣,疾也。”《易·系辞》:变通者,趣时者也。此处,“趣”引申为“变通、变化。”
因此,“易趣”整体上就是研究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学问。具体到教育领域,就是探究学习与教育中知识的发生,学生的发展与学问的变化,积极促成学习中质量之变,适时达成应对学习中的各种变化之数,为人生的持久变化与整体发展创造条件。因此,易趣教育可以理解为三个层面的教育:首先,指的是简单有趣的学习与教育活动。其次,指为促成学习发生、学问变化与学生整体发展的创新教育活动。再次,指改变学生的日常兴趣,依据学生的喜好与特长进行的兴趣教学。
洞问万物从何而来,为何而亡?今日有,为何明日无?看似矛盾的对立体,其实是统一存在于时间之流与空间之维。“有”与“无”内在统一于某一形式就是易。[1]P190这一形式“必须同时在当前的和设定起来的差异中得到理解。”[2]P192“有即是无”的哲学话题,让“人从那无穷的有限目的与个人愿望中解放出来,并使他觉得不管那些动词存在或不存在,对他简直完全无别。”[3]P190例如,当一种事情在其开始阶段时,尚未有任何迹象,但不能否定是无。此刻,“开始”赋予了向前进展的内涵,本身也是变易。变易更是“内在的不安息。”[4]P192本研究姑且把“不安息”理解为“不消停”“不安稳”。因为其内的有与无在无时无刻不停止发展与变化。此中暂时的、外在的变化与统一理解为“定在”[5]P192“从有过渡到无,从无过渡到有,是变易的原则。”[6]P192变易是实在的,可观察的具体的存在,日常生活中所谓“有”的概念既不是“有”,也不是“无”,而是在“无”中保持其自身的“有”,指的就是“变易”[7]P193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言“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如“生命”本身“变易”的,但反过来变易不能穷尽生命的意义,直到形而上的逻辑层次,到达精神的层面,去探究变易的深层内涵。因此,变易中的有与无相互转化,彼此扬弃,存在于此过程中的“不安息”。变易本身是正在消逝着的东西。[8]P195因此,哲学中的变易指的是自身差异的设定存在。教育的过程恰是变易理论吻合的,学习也是变易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是变易的结果。
学习哲学是关于学习的哲学理论。首先,对学习进行概念界定。“學”概括了学习的姿势(双手捧书),内容(爻为易经的符号)、场所(洞穴或者房屋)和主体——人(子女),强调學的教化与教育功能。张揖《广雅·释诂四》:“学,教也。”通过研究易经,探究天人之间的关系,洞悉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人类的身体解放与思想自由。《学记》曰:“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自反,自我反思和醒悟,即觉悟也。顾野王《玉篇·子部》:“学,觉也。”“習”上部表示学习的主体——有羽毛的动物;下部表示学习的时间在白天。意为羽毛未丰的雏鸟在晨曦初露的那一刻,尝试着并反复、多次扇动柔弱的翅膀,准备外出觅食或游玩。此处引申为人类要掌握某种生存技能必能经过反复多次模仿与训练,才能够获取某种生活的技巧与能力。因此,学习是经验的获得,知识习得、技能获得与能力养成、品德涵养,促使学习者行为发生变化的教养或教化活动。首先是有明确的目的。其次,属于经验的习得与改造行为。再次,行为发生积极的变化,通过操作外显于行。最后,具有一定的习得或教育性,促使学习者内心认知、情感发生微妙变易的活动。
变易成为学习的内核,也是揭开学习“黑匣子”内幕的途径之一。就学习而言,适量地重复练习是有必要的,但重复反复的练习绝不会成为产生真正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也非一蹴而就,必须要觉察到学习对象的与众不同,仔细辨别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并制定相应的策略来捕捉瞬息万变之中的潜在与定在。因此,学习“源于系统的重复和变易。”变易是学习中不为人察觉的潜在,需要学习者的自觉反省和省思才能够准确理解与把握。
变易理论(variation theory)是关于学习的一种理论。鲍顿和马飞龙(B0wden&Marton,1998)指出,当某个现象或某个事物的一个方面发生变化,而另外一些方面保持不变时,变化的方面就会被识别出来。如果没有发生变易,或者觉察不到变易的潜在,我们人类是无法识别的。为此,微妙的变化(变易)是被识别的前提。变易理论认为,认识事物,必须注意到它与别物之间的差异和不同。属性上的差异就必须在某个维度上发生微妙的变化。在所有其他属性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这个差异才可以被识别出来。如“见微知著”“一叶知秋”都指见到事物刚露出的苗头或显示的个别迹象,可以预测或知道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这是理性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又如“集腋成裘”则是洞悉事物的细微变化与变易,最终觉察出发展变化的结果。“鹤立鸡群”则是直接根据鹤的特点觉察出关键特征,引起注意的持续关注,持续保持在兴趣状态。经验或者体认同一事物的不同方式之间存在差异,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变易学习的精髓,探究外部世界细微变易而引发内心精神的自省与反思。日常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对他所组织的教学内容在理解上存在差异,并且要探明这些差异是什么以及形成差异的原因。”[9]P20根据学生之间的兴趣及其差异,确定教学的逻辑起点。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重视兴趣在教育中的作用,并且把兴趣的多面性看成是学科教学的中心。统觉心理学中的核心问题——兴趣,指的是观念积极的活动状态,也是好奇心和智力活动的警觉状态。[10]P318因此,兴趣是智力活动中的内隐的心理和外显的行为状态。他认为“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兴趣是多方面的。”[11]P325兴趣的内心驱使让人的外在行为发生变化,让内在感觉主动去觉察外界的不同,特别是针对变易的问题,能够准确警觉和识别。学生认知世界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对不同的领域或学科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赫尔巴特更加重视学生的直接兴趣,即人能够直接感受并且亲身体验到的,能够唤起多方面的心理统觉活动。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捕捉到学生自然发生的注意,那么,教学本身就是有趣的。兴趣分为注意、期待、探求和行动四个阶段,据此提出了著名的教学阶段论,把教学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步骤。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兴趣是事物感动吸引人的地方,感兴趣就是能够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地关注某个事物,对它保持持续的警觉与关心。[12]P139真正的兴趣“应该是自我通过行动与某对象或观念融为一体的伴随物。”[13]P153-197因此,兴趣属于“居间事物”,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点,与儿童的生活、活动和经验紧密连接。教学就是唤起学生的兴趣,与原有生活经验产生某种内在关联的活动。在杜威看来,兴趣是可以生长的,从萌芽状态到自我生长,逐渐形成自我表现,成为持续性的生长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顾及但不放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兴趣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兴趣不断生长,让经验得到不断地改组与更新,产生新的体验和认知,促使新的学习的发生与迁移。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易趣教育理论关注到“变易”与“兴趣”,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习主体审慎辨别学习维度同一时空发生的细微变易,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认识到兴趣在知识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此刻,学生的学习就是有效的,促成智慧的学习。[14]P148
杜威把兴趣分为活动的兴趣,制造的兴趣,理智的兴趣和社会的兴趣。学校在课程设置考虑到学生兴趣的多元性,围绕学生活动的兴趣设计社团活动,如根据活动的兴趣开设游戏活动社团,让学生在活动中认知自然,认识与自然、与社会,进而认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等;根据制造的兴趣开设泥塑、文学创作社团,让学生通过动手创造属于自己的作品,或者通过文字塑造精神世界中的美好人物形象;根据理智的兴趣开设口才与演讲、逻辑与思维社团,让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培养理性思维;根据社会的兴趣开设足球、羽毛球社团,让学生在团体的运动中学会团结与协作的社会精神,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社会的认同和培养社会的情感与品德。兴趣是激发学生认知与探究的重要议题,活动是学生认知思维的外化和活化,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通过活动设计,探究物理,明白事理,进而处理学习中科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逐渐建构完善的知识框架和思维体系。因此,易趣教育的实践逻辑是在日常的学校生活师生能够在兴趣的驱使下,通过改变学习方式或者变式进行便捷、简易学习,促成以学生高阶思维培养的深度学习的发生。
静宁三中是一所县域寄宿制初级中学,面水临山,交通便利。校园风景秀美,校园文化浓厚。建有“思齐楼”出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强调以向志向高远,知识渊博的圣贤为学习榜样,内修德性,外塑品质。“思学楼”出自《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在学习中要学思结合。“敏学楼”《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其中,“敏”指的是认真,聪敏地。“好学”的前提是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发愤学习。“思源楼”北周·庾信《徵调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含有对劳动的尊重,不忘其本的意义。建有学生宿舍楼,餐厅楼,多媒体厅,标准化塑胶操场,这些学校建筑富有文化底蕴,具有潜在的课程开发价值,高雅的校园文化,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学生进行审美与学习的天然场所,也是易趣教育理念缘起的核心。
1.周一升旗仪式
升旗仪式有学生仪仗队,统一着军装,正步前行,学生管乐队乐团奏响国歌,师生集体合唱国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兴趣,依据兴趣与特长让学生在学校之中找到学习的意义与生活的价值。教职员面向国旗,学生行注目礼,少先队员代表进行国旗下讲话。学校管弦乐团合奏国歌,既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合唱国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在集体活动中进行教育,培植学生的爱国情感,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课前做静心操
上午、中午和下午每节课前一分钟,是集体静思阶段。静思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式,让学生从嘈杂与喧嚣中回归自我,调节情绪,优化心境,以最佳的状态回到新课的学习与活动中来。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和轻柔富有磁性的提示语,学生跟随提示语进行操作。
早晨:“深呼吸,合掌,放松,宁静下来,宁静下来,宁静下来,让我们的心回到原点,宁静是一种最大的能量,心和平,世界就和平。”
中午:“静心一分钟,深呼吸,放松,闭上眼睛,再做一次深呼吸,把身体放松,放松……你的呼吸还在吗?睁开眼睛,用呼吸把感觉带回来。”
放下所有的思想和念头,感受身体各个部位微妙的变化。
晚上:“静心三分钟,深呼吸,闭上眼睛,让心安静下来,安静下来。再做一次深呼吸,把身体放松,和自己的呼吸在一起,和自己的感觉在一起……你的呼吸还在吗?睁开眼睛,把双手搓热,放在脸上,请用呼吸把感觉带回来。”
3.艺术社团和校园广播站
书法和绘画是艺术的源头,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实践场域,艺术形式上是人对美的追求,从属于真和善,其实质是美主导着真和善。[15]P205书法和绘画带给学生的审美兴趣与实际的兴趣所带来的快感是不同的。审美兴趣是他者视角,仅仅是精神上的愉悦而已,实际兴趣则是源自生活的实际需要的、自然产生的、参与活动的,不仅仅是精神的欢娱,而且是达成身体上的解放与自由。当然,音乐教育也不例外。特别是根据学生特长和兴趣组建的兴趣乐团,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活动与创作的思维,还学会了对曲中人物命运的关切与同情,更注重各种管弦乐器之间的协调与和鸣带来的情感震荡和精神鼓舞。校园广播担负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使命。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是学生健康生活和高效学习的保证,藏息相辅,讲求劳逸结合,伸伸胳膊,揉揉眼睛,消除疲劳,养精蓄锐。除此之外,校园广播有优秀文学作品,花露丝雨,心灵驿站,新闻专区等栏目……让原本单一枯燥的学业学习变得有滋有味,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以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在书法社团中,让学生了解笔画的变化及字体的演变,在变化的笔顺之间找到文字的文化内涵,体会—横撇竖折捺—运笔的精微与奥妙。
4.学科的日常渗透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易趣教育理念,让它在课堂中生根发芽,崭露头角。如白居易的《琵琶女》,琵琶的演奏是文章的线索,琵琶女内心情感的变化则是通过琵琶音调的高低起伏变化来表现的,琵琶艺术对诗人白居易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情,继而给诗人内心最大的震撼,达成了心灵的沟通与灵魂的共鸣。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课本插图的以简约的画面勾勒出无限的遐思,体现了诗画同源的创作理念,让学生根据个性化理解进行绘画创作;或者课堂根据古诗词进行诗文改写,用散文笔法,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上,对短短28字进行阐释,写成300字的微型作文。这无疑是古诗词教学的创新,既关照了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又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层理解和对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怀。又如,学习光未然《黄河颂》一文,对曲词中的诗化的语言进行赏析,让学生学会歌唱黄河颂,在音乐艺术的感染中,体会其蕴含的爱国之情。再如,数学教学中的变式练习,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对经典例题进行改变相关条件,进行变式的讲解与练习,让学生认识到“万变不离其宗”的经典例题,以及条件变化所带来的算法和结果的差异。因此,变式是数学教育中的关键,问题是数学探究的本质,变式练习是问题教学的精髓与核心。
5.问题教学的渗透
问题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核心。其中,变易和变式是问题呈现的主要形式。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与表述,一定要结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用生活化的,学习容易理解的语言进行发问,让学生能够理解问题的含义,或者说让学生能够达到自然理解的水平,这就是教师的学科教育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即“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16]问题的实质是指向人的思维。杜威提倡反思性思维(Reflect-thinking),人们对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持续不断的思考,以解决困难,排除疑虑,解答困难,纠正混乱与困惑。在他看来,经验的不断发展与持续改造就是思维变易的原因。必须创设真实问题生长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联系已有学习经验,有条不紊地展开问题解决的方式,让实践来检验问题解决的效度。[17]P179-180学习问题设计涉及到概念与原理的应用,指向教师的深度教学,同时也关涉到学生的有效学习。其中,对问题的变易即变式研究则是教学转化的核心环节,也是教师学科教学法知识和学科内容知识的有机融合与悄然生长之处。当然,学科教学知识要生成为课堂中的教学知识和教育智慧,成为教师的隐性教育学知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问题教学的认知论基础则是教师知识的生长。随着大量新技术引入教育领域,特别是智慧教育的介入,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8]这种整合了技术要素的学科知识成为T-PCK,强调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鸿合、希沃交互式白板在基础教育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学习的时空,线上自学与线下导学相互补充,让学习的发生突破了时空域的限制。但教师在知识的转型上还是以线性的技术知识(Technological knowledge)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和学科内容知识(Content knowledge)各类之间是相互隔离与独立的静态知识。学科教育学知识(PCK)经历从学科本位到课堂情境中特定学科内容的专门主题知识,即“课目”。[19]安杰利和瓦拉尼德,从教学情境与信息技术在具体课堂融合的角度提出了网络化课目教育学知识①课目教育学知识,笔者理解为结合具体的学科的课堂,在以单元主题、活动合作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生结合具体科目的特定内容生成的,属于教师个人的缄默的、隐性的静态知识。(ICT-TPCK)的概念。当然,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是静态的,是由处在过程中的学科教学认知(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发展和生成的。因此,问题教学的核心是教师学科教育学知识的变易与转化,结合学生日常学习的兴趣,进行教学核心问题的设计,规划课堂教学的进程。
因此,易趣教育理念源自教师教学知识的内在需求,在践行立德树人的基础上,践行核心素养教育,指向学生的兴趣与变易的学习结果,关注问题预设与生成的教师课目教育学知识的生成及学习兴趣驱动的深度学习结果。
易趣教育在从教育理念走向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阻力与困难。首先,学生对简单的、容易学习的误解。在日常学生生活中,学生都对简单的知识持有前见,认为以前在小学阶段接触过,掉以轻心,以记住知识为机械的认知偏见,而未能够亲历知识发生、生长和体验求知过程中的情感。殊不知,螺旋式课程编排的内在逻辑与学生的认知逻辑是一致的,要求在不同理智活动的层面进行再次学习,促成知识的迁移。其次,处于“以教为中心”的怪圈。对学生的兴趣了解不够,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的设计是以知识的逻辑为核心,很少考虑到学生的特长和学习兴趣,对学生情感与思维的关注较少,致使易趣教学徒有形式,而无内容。再次,课堂缺少知识的生成和高阶思维的参与。知识的预设,达成目标的前提,教学就是按部就班,采用生硬的方式灌输给受体——学生,通过课堂小测试的形式巩固检测教学效果。第四,教师的学科教育学知识尚未自主建构。缺少对学生心理与思维发展的认知,对学科知识、内容知识和教学法知识没有进行系统的整合,致使课程中出现学生“搭台”教师“唱戏”的尴尬场景,未涉及到学生深层思维的培养。第五,易趣教育实践处于活动层面,缺少理论提升与系统研究。易趣教育有理念而缺少系统理论研究,虽然有社团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但未能够渗透到日常的学科教学过程。易趣教育理念是土生土长的教学思想,也是地方教育家办学的理念创新与实践突破。今后,应该以活动课程研究为主,进行活动课程的调研与开发研究,基于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从“做中学”,从活动中实践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活动机会和体悟,让课程和生活紧密相连,从生活中获取精神的养分,从活动中获取生存的价值。当然,在学科教学中宜采用学科渗透的方式进行,以渗透的方式进行易趣教育实践探索,是现实教育教学实践中较为恰切的课程举措。再者,应该采用实践的课程评议方式,进行实践性课程理解与开发,建立课程开发团体,聘请课程专家,利用现代化开发工具,进行易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让课程成为师生学习的家园。最好,践行兴趣教学,以学生的核心兴趣为中心,进行兴趣的研究与课程开发,宜进行兴趣中心的课程建设,让学生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