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伟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关门口小学 甘肃 定西 743000)
新课程改革促进了教育目标的革新,要求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注重创新自己的理念,灵活借鉴经验,及时创新教学手段,实现对学生观念的正向引导,让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得到合理降低,探究式学习刚好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在小学小学教学中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探究式学习以提高学生自主性为主要目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建构研究性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和谐、轻松的环境下自主独立探究和解决相应的问题,让学生的基础知识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巩固。
探究式学习的内涵分析
探究式学习表示从现实生活、学科领域中选择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个与学术研究相似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集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信息处理、交流表达等环节于一体的活动中,自主从活动中获取知识,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养成正确的态度和情感,尤其是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探索精神。探究式学习十分重视学生的主动性,特别强调学生自主参与,属于学生进行积极学习的一个过程,是一种学生在学科教育中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索的教学方式。探究式学习实质上有两层含义,首先,探究式学习属于一种现代化的学习观念,这种观念的出现要求学生快速与新的时代背景接轨,也就是要求探究式学习下的教学模式要符合现代教育标准,能够满足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其次,探究式学习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其中一个方向,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对其进行完善。
小学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主要围绕一些数学问题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探究式学习实质上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时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映问题。探究式学习以学习价值为导向,注重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注重学生在独立、合作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索,通过交流的方式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这就说明了探究式学习会主动打破教材的束缚,要求学生结合现有知识学会对各种问题进行批判,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和积累经验,在不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一个自然循环,掌握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1、主体性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开展的一系列探究性学习活动都是以学生为核心,需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辅助的作用。教师是探究性活动的组织者,承担着活动设计、组织、协调与点拨的责任。不过教师要正确认识探究式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自主不等于自由,教师要保证教学始终处于合理、可控的范围内,避免对探究式学习的效果造成制约。
2、情意性
探究式学习中要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一方面需要关注生生、师生之间良好情感养成,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在小学教学中积极营造良好人际关系,是充分发挥探究式学习主体性的手段,只有在相互尊重的条件下才可以形成对学生的有效激励,否则将限制学生思维发散,让教师丧失许多良好的教育机会,最终导致教育失败[1]。另外,在探究式学习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养成,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从学习中收获喜悦,真心认为数学学习并不枯燥,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这样一来就能够强化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适应性
发展心理学认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由于人类的认知发展是一个不断重构的过程,这就要求探究式学习下的小学教学开展应当主动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比如在教学设计阶段,要建立在学生现有认知特征的基础上,尽可能保证学生认知结构与数学知识结构相统一,在后续教学中为了让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语言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符,还需要合理对课堂的氛围进行调整,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可以自主对自身思维进行调整。
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于许多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更好与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征相符。探究式学习下学生在求索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灵活使用教学语言的方式,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数学问题,随后通过向学生们展示问题的方式,让学生们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问题在自主独立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探究,在不断探究、反思、总结的过程中实现学生思维发展。这样一来就可以形成对学生渴求心理的有效刺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就可以得到有效增强。比如二年级学生在背乘法口诀表的时候,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难度很大,也容易导致学生厌倦学习,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背诵之前自主对乘法口诀表的规律进行探索,通过反复思考、反复动手的方式,自主寻找到乘法口诀表的规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同学们相互借鉴自主探究期间的经验,这样一来就能够强化学生的记忆,这种方式远比教师口述更好,能够更好地刺激学生探究与学习的欲望,从而形成学习知识的原动力[2]。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中,课堂教学是学生主要获取知识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想掌握数学学科中的大量抽象符号、概念,必须得到一个良好学习环境的支持,否则学生将难以获得有效的锻炼机会,导致课堂教学始终无法脱离口头传授的范畴,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不够深刻,制约了高效课堂的形成。在探究式学习下,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知识积累以及教学经验,为学生们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景,以情境创设的方式不断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感,并为学生们提供充足的实践的时间与空间。在这一阶段,学生就可以主动去发现问题,围绕不同的问题多渠道收集资料、整理素材,为后期解决问题做好铺垫,让学生在反复寻找、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能力,以此促进学生综合水平提升。
创设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初始环节,对小学数学来说,要学会探究式思维与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运用,注重后期学生自主性的提升,要让探究式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服务于小学教学,充分结合教学的内容选择好切入点,为学生们积极创设一个吸引力强、探究性强的问题,以便在后续教学中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3]。在这一阶段,教师要避免生搬硬套,要适当对设计内容进行创新,把握好教材上的内容,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对教材知识进行重塑,通过反复加工、修改的方式,确保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探究、合作与交流的状态,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做好铺垫工作。
在创设好合适的问题之后,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要找到合适的契机引入问题,组织学生独立、合作对问题进行探讨,运用所学知识强化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的体验感,在反复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渐积累丰富的经验。
小学小学教学中对于学生的逻辑性思维也有一定的要求,考虑到传统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缺乏一定的严谨性,因此需要适当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教学中的“取长补短”,实现对学生现有知识架构的有效补充。在这一阶段教师还应当结合学生交流的结果不断进行总结和提炼,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梳理,让学生真正掌握相应的知识[4]。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找到问题答案后,教师应当及时进行评价,采用鼓励的态度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为学生成长指明方向,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在互评、自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和积累学习经验。
知识运用是探究式学习的根本目标,需要在探究式学习结束之后,在教师的鼓励作用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认识到学习、生活中知识的应用价值。
小学生普遍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主动为学生们创设一个充满新鲜元素、洋溢新奇事物的情境,只有这样才可以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出来,才能够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有足够的兴趣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也就是说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保证教学内容、数学问题与学生心理的适应性,确保在恰当的学习情境下学生能够感受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利用现有知识自主建构一条解决问题的路径,这样一来就可以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够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比如在学习《小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提前设置一段微视频,视频内容主要围绕超市购物展开,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自主寻找视频中与小数有关的地方。导入微视频的目的,除了吸引学生的目光外,还能够为提出问题架构一个桥梁。比如在观看结束以后,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视频中是否发现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呢?”学生在了解到问题后,将陷入短暂的思考,这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踊跃回答,向教师、同学分享自己的答案,比如苹果价格、牙膏价格等都使用了小数点知识,这些都是需要学生通过观察视频才能够回答的[5]。在这一阶段,对于喜欢在生活中进行观察的学生来说,可能还会举一反三,向教师、同学分享生活中更多有关小数的例子。以微视频为切入点,以问题为引导,将强化学生对知识与生活的印象,让更多学生认识到原来在生活中还蕴含着这样有重要意义的知识,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够很好地将学生带入提前设置的教学情境当中进行探究式学习。以生活为教学模板,要求教师多列举一些现实生活案例,让学生在不断感受、不断回忆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数学学习的本质。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进行交流、思考和探究,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架构,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解决更多问题,在数学熟悉中获得强烈的成就感,这就能够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行巩固,有效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能力。
探究式学习在经过多年实践后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分组学习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形式,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安排,通过组建学习小组的方式降低学生解决问题、探究学习的难度,这是保证探究式学习顺利开展的主要条件之一[6]。一方面,教师在进行分组的过程中,要保证学生分组的科学性,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明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下都能得到成长,并为小组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贡献力量。教师要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把控好小组间学生能力,以优秀学生带动普通学生、普通学生带动学困生的方式,解决探究式学习中学生差异过大的难题,避免在探究式学习中造成学生两极分化的局面。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小组成员的流动性,结合不同时期小组成员的表现,灵活对小组分配方式进行调整,采用优胜劣汰的方式设置组长、副组长,通过这种方式强化学习小组内外部的竞争氛围。
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充分缓解学生在传统课堂中的压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群体的差异,认识到不同学生的综合水平不同,建立在学情调查的基础上,灵活对学生进行分层,有层次性实施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在教学中学有所获。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知识的时候,教师在采取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要有难到简有针对性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布置教学任务、设置教学问题,比如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以应用探究为主;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则需要以背诵概念、公式为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在小学教学中导入学生所数学的生活元素,是一种最有效、最直接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够让学生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难题。因此教师要适当导入生活案例实现对数学本质的还原,让学生在自己所数学的生活情景当中真正喜欢上学习,持续对数学学习保持高昂的热情。除了课堂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外,教师还应当给学生们布置一些探究性的家庭作用,让学生从现实生活入手,感受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蕴含于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这能够进一步丰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体验,实现学生情感升华,有效提高学生应对与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多少会有一些不良的习惯,这是阻碍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分析学生的情况,花费一定时间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确保能够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让学生在后续实践中能够主动规避同样的错误,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正确谈谈就与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实现对小学教学效果的整体优化[7]。在小学小学教学中灵活导入生活情景,利用情景式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目光,有助于降低学习的难度。比如低年级小学生在接触到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以后,可以将自己所学的十以内加减法等知识带入到生活当中,教师就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问题。比如家里一共有5个梨子,爸爸妈妈早上各吃了一个,一共还剩下多少个梨子?在探究式学习中通过导入生活元素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环境中,并实现对课堂教学向现实生活的有效延伸,在有效调动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探究式学习在现代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观察、探究与合作等能力,能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探究的过程中,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对数学学习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与特点,做好探究式学习的设计与指导,注重探究式学习效果的提升,确保探究式学习下可以有效提高小学小学教学的整体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