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芳琴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云住学校 江西 九江 332600)
对于教师来说,掌握标点符号的教法也是十分必要的。笔者的研究希望能够帮助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有效地掌握学生在写作时,最容易产生的标点错误以及错误的呈现方式、错误原因,帮助教师在书写形式与语义功能上纠正学生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并适当遵循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调整教学的安排和方式,使学生较快、较正确地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为学生写好作文做出有力保障,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对标点符号作用的认知有偏差
在试图探究分析学生层面对于标点符号的误用原因之时,首先需要深入的是学生的内部认知偏差因素。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与生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初中学生学习的内容非常多,也非常复杂,学科的多样性以及单一学科内容的深入性,都使得标点符号被初中学生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体现在认知层面上,反映出了学生对标点符号作用的认知有偏差。认知偏差指的是人们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的现象。学生对标点符号的学习与使用产生认知偏差的原因主要是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指的是个体对获得的信息留下清晰印象,其作用往往会冲淡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
2、基本知识、技能欠缺
学生内部原因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够完全。学生并不是不清楚用什么标点符号,而是不清楚自己写的句子之间是什么语法关系。举例来说,一个多重的并列复句,其各个分句之间,在结构上是连接紧密的,在语义上是前后承接的。为了避免结构的混乱以及理解的难度,在第一重分句之间应有一个停顿,而该停顿只能用分号来表示,既不能用表停顿能力比分号小的逗号,也不能用表停顿能力比分号大的句号,否则就会造成句意的残缺。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而言,这也并不全是语法知识的问题,更是反映出初中学生对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不够清晰。从年龄阶段而言,初中学生本就处在一个发展语言逻辑思维的重要阶段,在他们自己书写的每一句句子中,若是没有办法思考清楚句子内部的联系,没有能力借助标点符号表达句子内部的逻辑,或者通俗地说,他们没有想清楚句子间各组成成分彼此的逻辑关系,那自然是无法准确地使用标点符号的。
1、对基础知识教学不够重视
上述原因分析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探索,主要是从学生的内部因素来展开,而除此之外,笔者还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可能会存在不够重视标点符号及其相关内容作为基础知识教学的现象。这是因为标点符号的正确与否在考试中通常不作为扣分项,所以很多教师都是在课余时间随口一提标点符号的规范问题,特别是初中教师,会认为这应该是在学生小学阶段完全学会的知识,是不需要在初中课堂上多余花费教学时间的内容。
讲哪些标点符号?讲到什么程度?是很多教师都困惑的问题。教师基本不会特别重视标点符号及其相关内容的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很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有的教师虽然会讲解标点符号的相关内容,但也是偶尔遇到了一个问题讲解一个问题,导致教学过于零碎,学生也不会将教师所教授的这些零碎知识进行自行的整理和总结,这就造成了虽然标准中对标点符号教学有明确规定,但部分教师却忽视标点符号的教学,这也是学生不能规范使用标点符号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师自身对标点符号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也很少会有教师进行这方面的专门研究,再加上传统教学中对标点符号教学的忽视,就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清楚如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或者是对标点的用法模棱两可。在教学过程中,若是教师不能发挥良好示范作用,不重视标点符号的相关内容,甚至无法对学生的误用进行纠正,就很可能导致学生不会规范使用标点符号。
2、缺乏针对性教学和专门训练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即使小学阶段学过了标点符号的用法,可是时间久了,有些用法就容易出现遗忘。更何况笔者通过对小学教师的访谈,得知在小学阶段教学标点符号时常常是每学期教上一两个,教也是简单地教书写形式和基本用法。可以得出结论是,教师在借助小学阶段的课文教学标点符号时,并没有针对性地做出教学与反复强调下的训练。而在考试的题目中,也能直观地看出学生缺乏专门的训练。举个例子,笔者上述提到的“句读类题目”的例子中,句读类最开始的考核方式是标出具体的标点符号,可现在所有的题目,仅仅只是要求学生用“斜杠(/)”标出句子中停顿的成分。这一改动降低了学生在具体的判断停顿长短、语气轻重上的难度,对学生的答题而言是更简单了,但在考察的内核上没有改变,依旧是考察学生对于停顿、语气和句子内部各项词句成分的辨析与判断。
可是对于标点符号的教学角度而言,这项考核内容的改动意味着教师可以绕开标点符号,直接指导学生掌握停连和语气的变化,并不需要再去细致教学生“顿号与逗号在停顿长短上的差别”之类的标点符号知识,自然也就缺少了对标点符号的针对性训练。
3、写作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误纠正不够清楚
教师作为学生作文学习的重要参与者和指导者,对作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标点符号的正确学习和使用具有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而实际上在进行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般都只是针对作文教学的相关程序进行,例如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求新求异等等。有些教师几乎完全不会提及与标点符号相关的知识,这些模式化、固定化的作文教学设计,只会使学生在作文课上围绕教师给出的作文教学转,最终完全不利于学生对写作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与学习。
众所周知,在对于作文的评价标准中有着对于错别字的评判标准,而缺乏对于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评判标准。因此学生经常可以看见教师在作文中圈划出错别字,一般采用的形式是在旁边空白处直接就地修改,而在学生作文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之处,教师则不予以纠正。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忽略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并且产生许许多多错误。
首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增强标点符号这方面的学习意识,转变对标点符号的学习态度。根据笔者的口头调查,其实对大部分教师们而言,几乎不会花时间在课堂上讲解与标点符号有关的用法和注意事项,只是在学生的作文或者作业中遇到很多、很明显的标点符号错误时,或者学生主动咨询的时候,他们才会主动或被动地做出一些简单的说明。教师这种对标点符号不够积极主动的态度,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削弱学生学习标点符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更是会导致教师自身不能掌握全面而准确的标点符号相关知识。
增加意识是双向的,教师应该自己首先增强标点符号使用的规范意识,再去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学与使用,影响到学生。应用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在教学环节里增加对于标点符号的教学;在写作教学中,不管是纠正,更是鼓励,这样才能切实增强师生双方的标点符号意识。
此外教师也不能忽略对于学生的引导,为了增强学生使用标点符号的自信心与积极性,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使用自己从未使用过的标点,就像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并不只是局限在语言方面的书面整洁与用词用语上,而是适当帮助学生在纠正时增加一些标点符号。教师也可以在发现学生的尝试之后给出正向的支持与鼓励,在全班的范围内进行表扬,提升学生正确使用丰富标点符号的自信心,以此来增强师生双方的标点符号意识。
标点符号的种类数量都非常繁多,如果一个一个地去教学,那就会使其显得知识点零散且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在课堂中学生也没有兴趣去听老师的单纯讲解,这样以后的效果势必是非常差的。因此教师一定合理安排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学。《标点符号用法》中明确规定了各种标号和点号的用法,教师要在平时要求学生要加强对标点符号基础知识的学习,让他们对各种标点的使用范围加以深刻的理解和灵活的运用,这样方能在作文中灵活运用各种标点符号,而除了对《标点符号用法》的学习之外,教师也应该结合具体的课文或是习题实例,来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了解。
例如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规范性的阅读文本,让学生从模仿开始,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这样使用标点符号的合理之处;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刻意隐去文章的标点符号,在做“句读类题目”练习的时候,扩展方式,并不停留在简单的斜杠(/)断句上,而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填入合适的标点符号,这样的练习既锻炼到学生的文言文翻译与理解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语法逻辑与断句能力;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有标点符号语义功能使用错误的语段,要求学生根据意思进行修改,可以设置答案不唯一的语段,帮助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标点符号,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相关标点。在本章的第二节与第三节中,笔者会结合具体的文本与内容进行探索。
教师往往会忽略教材中的大量文本的标点符号教学意义,仅是在阅读教学时做到用文本教,甚至有部分教师还停留在教文本的程度上,这无疑是对教材中标点符号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因此从教学改进手段措施的角度而言,笔者希望教师更多地开发教材文本,以阅读教学的教学方式重视标点符号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
笔者希望借助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借助实用类文本实用标点符号的准确性与规范性,借助这类文本强调的清晰与准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抓住其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让学生体会到规范的标点符号实用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模仿,规范性与标准性,是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最需要首先提及到的一点。
由于时间、经历、个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笔者个人的学术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有限,本文在语料分析、原因分析、具体教学改进手段措施上都只是停留在浅层的探讨,仅仅是对于语料的一些初步整理与归纳运用,未能透过数据达到更加深入的分析,在原因探讨阶段也没有深入研究,所以得出的教学改进手段措施也并没有做到最好,对许多地方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笔者将在未来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更认真更严谨地对学生标点符号使用情况作出深入探索,在此,笔者真诚地恳请诸位研究学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