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巴蜀武术文化资源的特征、价值与创新性发展研究

2022-03-03 20:29李阳鲁朋飞
文学天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资源

李阳 鲁朋飞

摘 要: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了文化事业的新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文化繁荣的重要内容。武术是中华优秀文化代表之一,根植于巴山蜀水的巴蜀武术文化资源,历史悠久,声名远扬,是巴蜀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与典范。文章立足于巴蜀武术文化资源基本概念、基本特征研究,阐述了巴蜀武术文化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分别从注重理论研究,服务社会发展,打造地域武术特色品牌三个方面探讨了创新性发展路径。

关键词:巴蜀武术;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四川和重庆地区相当于古代巴蜀文化区域地理范畴。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经地域山川孕育、军事战争、历史移民等因素影响,形成了峨眉武术、青城武术、郑怀贤武学等享誉武林的巴蜀地域武术文化体系。留下了唐代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的“一舞剑器动四方”、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的“巴子拳棍”、清代吴殳《手臂录》中的“峨眉枪法”等对巴蜀武术的经典论述[1]。研究巴蜀武术文化资源基本概念与特征、当代价值以及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增强巴蜀武术文化影响力、促进巴蜀武术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实现巴蜀武术活态化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巴蜀武术文化基本概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同的地域产生不同的地域文化[2]。在不同地域内产生的不同特点的武术文化可以称之为地域武术文化。地域武术文化不仅包括地域武术理论、地域武术技术,还应包含与地域武术相关的其它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因此,巴蜀武术文化概念应描述为:巴蜀武术文化是以巴蜀地域文化为依托的,经儒、释、道等宗教文化、巴蜀移民文化、少林武术文化、军事武术与巴蜀本土地域武术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集聚了僧家武术、道家武术和民间武术文化之精华而自成体系的,具有鲜明的巴蜀地域文化特色的、独具一格的地域传统武术文化内容,是巴蜀地域人民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巴蜀武术是指在巴蜀大地上孕育、生长,以及从外地进入巴蜀地区,吸收巴蜀传统文化思想而逐渐形成风格独特、传承清晰,以技击为核心,同时兼及健身养生的诸多拳种的总称[3]。

2巴蜀武术文化资源基本特征

巴蜀武术诞生于古老的巴蜀大地[4]。巴蜀地区武术人才辈出,巴蜀作为移民地区,古代数次的移民活动给巴蜀武术注入了新鲜血液,本地武术和外来武术相互交融发展,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巴蜀武术文化体系。

2.1巴蜀武术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巴蜀远古历史的文献资料中,也有大量关于武事、武艺、武人的记载。(商代甲骨文)“巴方”“征蜀射手三百”;(《尚书》)“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汉代刘备以蜀国独霸一方,武事不断;唐代有李白二十五岁“仗剑出川,辞亲远游”;南宋巴蜀是抗金后方,军事武备先进等等记载,说明巴蜀武术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2巴蜀武术文化以形导气,形神合一

道教产生与发展对巴蜀地区社会生活、文化内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巴蜀道家以导引、行气为主要内容的养生功法不断地融入巴蜀武术体系,四川道教独特的“以形导气”的巴蜀导引术对于巴蜀武术技术文化、养生功法的形成和武术内功的训练方法有着深远的影响。

2.3巴蜀武术文化内圣外王,家国情怀

从清末保路运动到辛亥革命,居住于西南地区的川人表现出了“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清末民初全国国术复兴运动到巴蜀武术以国术学校、武士会、民间社团等方式对巴蜀武术的传承;从抗日战争中的全国大后方、全国大移民,巴蜀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吸收、融合到巴蜀地域子弟出川抗日、保家卫国、團结一心、勇于牺牲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这些不仅促进了巴蜀武术的普及与推广,也包含着巴蜀武术重重的“侠义精神、家国情怀”。

2.4巴蜀武术文化移民文化,开放包容

明清“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以后,清代末期的四川已经成为典型的移民地区,由移民带来的武术文化与巴蜀本土武术相互交流、融合发展,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稳定的近代巴蜀武术内容体系,同时也形成了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武术群和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武术群,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巴蜀地域武术文化[5]。

3巴蜀武术文化资源价值

武术传承了几千年,一直没有被历史所淘汰,说明武术是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地发展着。在一般情况下,研究事物价值应该建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事物所表现的本质属性和功能基础上,从个体和社会把握价值维度是一个较好的出发点,因此,从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视角阐述巴蜀武术文化的当代价值。

3.1巴蜀武术的个体价值

3.1.1巴蜀武术的健身价值

中国人历来重视运动,重视生命。在动静学派理论中,古人以《易经》天道思想为依据,认为人道和天道一样,只有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才能保持生命力。巴蜀民族彪悍勇猛,“天下未乱蜀先乱”,军事战争催生着巴蜀人民的尚武精神。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说“手持重器械,练手之力;足裹以沙,练足之力;人必重甲,练身之力。”戚继光练兵为了练“手之力、足之力、身之力”,通过训练达到健身效果,身体强健有利于实战[6]。武术的训练对人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的发展都有良好的影响,适量、适度的练习能达到更好增强体质的作用。

3.1.2巴蜀武术的技击价值

传统武术在古代战争中被称为“杀人术”,其本质属性是技击性。在冷兵器时代,早期军事战争是武术形成的最主要的源头,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观赏与健身价值所取代。但武术散打、擒拿、棍法等武术动作技击性较高,在军队、警察、武警的训练中徒手制敌是不可缺少的。战国时,齐国经过考试和训练的步兵称之为技击,技击就是用于搏击的技术。《宋史》卷:“枪刀手胜三人者,立为武艺出众格。”后世称搏击敌人的武艺为技击[7]。这些历史资料都说明武术在古代主要用于搏击。

3.1.3巴蜀武术的观赏价值

武术的观赏价值是在其表演中展现出来,体现武术的审美性。在《汉书·武帝本纪》中有:“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的记载。《鸿门宴》中的“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唐代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其中前四句为:“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8]”诗中不仅描写了演练者技艺之精湛,而且也用“动四方”和“观者如山”写明了观众之多,以及观众为表演者所吸引为之动容而“色沮丧”。1936年,德国柏林奥运会,中国派出11人武术表演团,表演了太极拳、各种拳术、对练和飞叉等20多项,其表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2巴蜀武术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

3.2.1巴蜀武术的道德教育价值

武术讲究以“礼”始,以“礼”终,“礼”指的是抱拳礼。抱拳礼不仅是习武者的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更是习武者内在的性情品德、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巴蜀武术文化中有丰富的德育资源,蕴含着“孝悌、尚武报国、术德并重、自强自立、坚韧不拔、内贤外王”等内容,通过师徒传承、学校教育等形式进行传授,学习巴蜀武术技法、理论,让学生在充分体验巴蜀武术文化的魅力,汲取营养、滋养心灵、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从而丰富知识储备,培养的真、善、美,抵制假、丑、恶。

3.2.2巴蜀武术的民族认同价值

武术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色彩,在国内外早已印上“中国特色”文化的印记,称为中国现代人文版“四大发明”。武术在培育民族精神方面优于其他项目,是促进中华民族认同的有效途径,人们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了解中国文化的脉络。例如:“求真务实”的中华民族精神,在习练武术时能得到很好的培育,武术中有句谚语“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尚仁重义”的中华民族精神,武术中的武德“闻子不语力,固尚德不尚力意之也”;“艰苦奋斗”的中华民族精神,有习武之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等;武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它融文化、哲学、教育、军事、医学、養生、经济、美学等诸要素一起,发挥着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和促进民族认同的重要作用。

3.2.3巴蜀武术的经济发展价值

中华武术中的强身健体、自卫防身,在国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世界各国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目前,武打影视剧的热播以及散打王、功夫王、武林风、昆仑决的热捧等均显示出了中国武术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武术散打、太极推手等运动,对抗性强,场面激烈刺激,具有武术竞赛产业发展价值;武术套路及集体项目表演观赏性强,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具有武术表演产业发展价值;武术功法(导引术)是通过肢体运动、呼吸运动和自我按摩达到养生与体疗,具有武术康养产业发展价值。巴蜀武术具有地方性,开放性,多样性等特点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为地方的旅游业、制造业、餐饮服务业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大力开发武术发展经济价值,服务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将其打造为国际级的文化品牌,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4巴蜀武术文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9]”对于这个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就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巴蜀武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其新时代绽放光彩的正确路径,在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应着重关注四个方面。

第一,注重理论研究,挖掘巴蜀武术文化的育人资源。巴蜀武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剖析巴蜀武术文化基本概念与特征、演进脉络、表现形式和历史影响,才能将其中的优秀元素充分地挖掘出来,进而才谈得上结合时代需要对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挖掘巴蜀武术传承人身上尚武报国精神。1936年柏林奥运会,原中国武术协会主席、武医宗师郑怀贤以精湛的“飞叉”绝技技惊四座,被当地媒体评说为“艺术的精华”,赞叹为“神乎其技”,一改积贫积弱的“东亚病夫”形象,用武术文化唤醒着国人的自强精神。通过梳理巴蜀武术文化育人思想、塑巴蜀武术家雕像、讲好巴蜀武术故事,再现巴蜀武术文化术德并重的优良传统。

第二,把握时代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0]”梳理巴蜀武术文化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发掘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功能,有助于发挥巴蜀武术文化的现代价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基石。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呼应时代课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第三,推动巴蜀武术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打造地域武术特色品牌。巴蜀武术文化不仅包括武术技术、功法和武术理论,还包括与相关的其它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品牌的打造,不仅提升了基层文化建设,也有力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挖掘巴蜀武术文化资源,打造地域武术特色品牌,形成以“巴蜀武术竞赛、巴蜀武术表演、巴蜀武术康养、巴蜀武术培训、巴蜀武术旅游”五大产业模式,用“文化+”理念,推动巴蜀武术文化与旅游、竞赛康养、培训深度融合。

5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需求。巴蜀武术作为我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受多元化文化冲击、创新性发展意识不足、人们认知偏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其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为更好地传承和传播巴蜀武术文化,需处理好传承、守正、创新三个方面的关系,对巴蜀武术进行全面的宣传与推广。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发展,使其立足于巴蜀、面向全国,最终走向世界。

6参考文献

[1]温佐惠,陈振勇.巴蜀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1-2.

[2]刘涛,左文泉.地域文化视角透视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J].黑河学刊,2012,(3):51-52.

[3]赵斌,梅家祥.新峨眉功夫[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4]温佐惠,陈振勇.巴蜀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1.

[5]赵斌,代凌江.峨眉武术文化的特征与发展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4):41-45.

[6]〔明〕戚纪光撰,张海鹏若云校订.纪效新书[M].台北:五洲出版社,2000.

[7]〔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三,中华书局1956年版.

[8]刘兰英.中国古代文学词典(第5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

[9]周威,王成.宪法学习大参考[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6:128.

[10]高雷、姚奕.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16/c164113-25845591.html,2014-10-16/2021-11-25.

课题:本文系2021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新时代巴蜀武术文化资源的特征、价值与创新性发展研究》(TY202121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阳(1989—)男,汉族,河南周口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武术教学与训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单位:成都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中华国术院

猜你喜欢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资源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
传承·扬弃·创新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
“源原之辨”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