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历史文化意蕴探源

2022-03-03 10:04孙悦
文学天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探源余秋雨散文

摘 要: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凭借着他特殊的创作方法成为“文化散文”的先发之作。散文中包含的历史意蕴,正是他独特性的表现。笔者从意蕴入手,深入探究形成其文化内涵的原因。余秋雨的散文特色主要得益于他文人学者的使命意识和戏剧家的古典身份以及时代背景的造就。这三大因素是造就余秋雨先生散文风韵的来源,并使其散文独具魅力、余味悠长。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历史文化意蕴;探源

一、初论

“现代散文发轫于揭开中国现代史的‘五四’时期,‘五四’白话现代散文以其崭新的思想文化内涵、新的形式,有别于文言的白话文字载体。” [1]余秋雨的散文自问世以来就在文学界掀起了一股热潮,引发了散文界的“文化散文”热和“余秋雨”热,吸引了不同阶级、不同群体的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文艺界同仁、媒体的关注。而余秋雨散文创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自是因为他在他的作品中投入了自己的学识、热忱和创发力,为当代散文做出了富有文学史价值的探索和贡献。” [2]

二、歷史文化意蕴探源

余秋雨“文化散文”中形成的历史文化意蕴和他自身的双重身份密不可分,文人学者的使命意识和戏剧学家的古典身份赋予了他双重视角,使他自觉地对古代文化产生天生的热忱,此外,时代背景的造就也是又一重要因素。

(一)文人学者的使命意识

如果说社会是一座金字塔,塔尖象征着上位者和统治阶级,基座是普通平民和愚昧大众,那么中间的中产阶级就比较复杂。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分子和精英阶级。而知识分子的源头代表最早可以上升到战国时期的策士、纵横家,他们奔走于列国之间,向诸侯展示自己的政治构想,作为一个国家的精英阶层,自身具备丰富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从一开始就担负起了不凡的责任和使命。而作为官方正统思想的儒家文化,一代又一代地培养者更多的知识分子,为中央统治集团服务。

从古至今,社会在变,但知识分子的选择没变。余秋雨也不例外,作为文人学者,比起普通人,更多一份责任,对文化的反思和出路的探索就成了困扰他的两大命题。这种反思自然也是受到了文人使命意识的驱使。这种意识是无畏的,是一群立足于社会长远发展的建设者们的共同选择,满怀一腔热忱,将大爱挥洒人间。

马休·阿诺德曾盛赞知识分子,他们“具备一种激情,要将他们时代最好的知识,最好的思想从社会的一端传播、搬运到社会的另一端,使之流行不衰……保留了时代最好的知识与思想。” [3]文化知识分子就是这样一群伟大的人,他们传播文明,保留时代的结晶,发扬人类的优秀的文明成果。同时把高高在上的精英文化拉下神坛,尽可能的大众化、平民化,这亦是文人学者的使命意识。

(二)戏剧学家的古典身份

除了文学家的身份,余秋雨还是戏剧界比较权威的戏剧理论家。他于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一系列学术著作。正是这些著作等身,为余秋雨的戏剧威望带来了广泛的认可,同时也奠定了他戏剧理论家的身份,使之成为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和荣誉教授。戏剧的理论知识和经验给了他无穷无尽的养料,成为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戏剧的思维赋予余秋雨的文学创作更多一层的维度,戏剧创作的抽象、情感、宣泄等精神特质使他比普通文化史学家多了一个舞台或屏幕,习惯于艺术的形象思维的特殊品质促成了他独特的“历史造象”的散文风格。比其他文艺家,他多着戏剧学和文化学两个视角,它们同人文学视角重合显现了余氏散文的特别景观:文化与历史在他眼里成为一个又一个真实而具体的生命过程,活的历史生命的标本。

在散文的写作中插入戏剧化的手法,将散文视作一方舞台,台上的人物讲述自己的故事,李冰自述如何修筑都江堰、康熙如何修建木兰围场完成他的政治蓝图、苏东坡如何在被庙堂放逐的情境下开启自己的人格修养……这些剧情化的演绎无疑是他的戏剧修养带来的灵感。“余秋雨用生命哲学构筑的话语‘解构’了历史,又‘重构了’历史,显露出独特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4]

(三)时代背景的特殊造就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世纪末的恐慌意识,与小说、诗歌、戏剧、影视一样,二十世纪90年代的散文也进入了多元的时代。而90年代的文化背景正是一个“在理性与欲望、灵魂与物质、集体功名与个体无名各种对峙之间呈现无限值得深考的精神问题的时代。” [5]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横空出世 ,无疑给散文界下了一场“及时雨”,洗涤了人们的心灵。而散文的发展也在社会经济的推动下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一方面是通俗化的写作,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一些散文创作为了迎合市场和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体现出通俗性、纪实性、社会性的特征,而时事热点、名人轶事、家常闲话成为其主要变现内容。正因如此,这类散文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都不高,仅仅关注最表层的生活事件,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和岁月的冲刷,只能作为大众无聊时的消遣。

另一方面,是与之相对存在的具有忧患情怀的学者文化散文的兴起,面对商业精神和消费意识对文化领域的冲击,主流文学沦为取悦大众的文化工具,为挽救这种现实的风气,学者文化散文应运而生。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作为“学者散文”的分支,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呼吁人文精神,呼吁传统文化,反击商品化倾向,是余秋雨创作文化散文的最初原动力。

三、小结

孙绍振曾指出,“当代散文繁荣地标志之一就是形态的多样分化,尤其是余秋雨的散文出现之后,散文作为文学形式正在揭开历史的新篇章。”[6]余秋雨散文的首创性在于他开创了“文化散文”的新文体,成为“学者散文”的分支。

作为知识分子,对国家、文明的忧思成为余秋雨写作的原始动机和坚定立场,而这种忧思也贯穿了他文学作品的始终,成为他散文的灵魂。其首创的“文化散文”一派,极大地改变了散文的文体和写作范式,赋予了散文更多的生机。

通过对余秋雨“文化散文”历史意蕴探源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余秋雨先生散文的写作特色,领略他所塑造的文化世界。

参考文献

[1] 孙绍振.为当代散文一辩[J].当代作家评论,1994(01):94-95.

[2] 楼肇明.当代散文潮流回顾[J].当代作家评论,1994(03):107-116.

[3] 严冰.论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D].福建师范大学,2003.

[4] 王姝.多元哗变下的“史诗性”重构[D].浙江大学,2006.

[5] 郑艳.试析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再读《文化苦旅》[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44-48.

[6] 孙绍振.为当代散文一辩[J].当代作家评论,1994(01):94-95.

作者简介:孙悦,女,汉,1998年7月生,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注释:

[1] 楼肇明.当代散文潮流回顾[J].当代作家评论,1994(03):107-116.

[2] 严冰.论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D].福建师范大学,2003.

[3] [英]马休阿诺德.文化和无政府状态[M].韩敏中.三联书店,2008.

[4] 郑艳.试析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再读《文化苦旅》[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44-48.

[5] 王姝.多元哗变下的“史诗性”重构[D].浙江大学,2006.

[6] 孙绍振.为当代散文一辩[J].当代作家评论,1994(01):94-95.

猜你喜欢
探源余秋雨散文
我与风
余秋雨投其所好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余秋雨投其所好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澧水探源
一道绝对值函数最值题的多解与探源
余秋雨究竟捐了多少钱
《文化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