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兆元
摘要:在新时期下,小学教育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随着教育体制的调整,小学教育方向有了新的目标,要通过小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对小学生的思考方式、动手能力、探究力与观察力等素质进行综合性培养。科学作为小学课程当中的重要内容,其课程内容的设置具有更强的全面性,是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最佳路径,所以,教师需要在开展科学课程时,有意识的进行引导,并在授课过程当中进行渗透,提升学生动手欲望与实践能力,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到科学课堂活动当中,助力科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引言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一些未知的事物会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应当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征,转变教学方式,融入趣味性更强的教学内容。而且,小学科学实验性较强,很多课程内容都需要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观察与验证,在实验环节当中正是训练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寻求更加科学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在科学课堂当中的互动感与求知欲,有主动操作的行为意识,养成自我探究的良好习惯,进而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一、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受到教学模式固定化的限制,一些教师在进行科学学科授课时,教学模式单一性与滞后现象严重,在进行教学时,都是将课本上的科学知识讲授给学生,然后让学生通过背诵或者做练习题的方式掌握,这种教学方式容易 营造一种枯燥无味的科学课堂,导致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不能够被激发,从而不利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也不利于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面对这种现状,教师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组织相关的动手活动,让学生都拿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当然,教师在布置动手活动时,也要采纳学生的意见,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活动产生兴趣,继而更好地完成动手作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培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策略
(一)融合生活实验内容
一些科学内容的概念与原理,不易被学生吸收与了解,所以会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开展,但是一些实验课上学生大多是模仿,并没有真正掌握其中的内涵,这种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存在片面性的,要将动手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融合,所以,教师需要选择适合的实验内容,实验内容要符合小学生年龄要求与能力特征。而融合生活实验内容,能够简化学科难度,生活化的实验内容更容易被小学生接受,兴趣感会更强。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家播种一个蔬菜种子,不同小组可以进行不同类型蔬菜的种植,让学生每天养护、观察与记录,了解种子发芽全过程,并放在不同的储存环境下,以此对其发芽状态进行观察。这样的方法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也能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科学素养。
(二)动手兴趣的培养
当学生对一个事物充满了兴趣才会有动手操作的欲望以及再进行了解與探究的想法,所以,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离不开动手兴趣的培养。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需求去设置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兴趣,培养实操能力的基础就是要有学习兴趣。所以创设趣味性教学情景的目的就是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小学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对于太过抽象化的科学很难理解。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课程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蚕变了新模样》的教学当中,可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蚕破茧而出的视频,让学生观看蚕变成漂亮蝴蝶的全过程,这样可以更好的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转移到科学实验中来,创造趣味性教学情景,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
(三)科学安排动手活动
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并加强重视程度。在科学课程的安排中要有意识的增添动手活动相关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开展相关的动手活动,教师可以组织课外动手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到课外搜集相关的植物或者是其他物品,然后根据动手活动布置的任务进行物品的制作,然后教师要给制作好的同学适当的表扬,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每一个学生都投身到课堂中学习教师讲授的科学知识,并且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物品的制作,从而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培养。比如,在进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授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带喜欢的物品,然后放在水中观察沉浮情况,并安排小组讨论,总结观察到的现象,然后再动手在漂浮在上面的物体增加重量,再进行观察与总结。整个过程的训练,既提升了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够训练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
(四)重视实验课程的指导工作
在科学教学当中,实验课程是最为重要的主体内容,是训练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必须要重视实验课程的指导工作,引导孩子有意识的自我探究。但是由于小学生因为年龄受限,思维不够成熟,并且没有良好学习习惯及自主学习能力。开展科学教学工作时,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充分将自身的指导作用发挥出来,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应加强指导,避免其偏离实验轨迹,提升其学习效率,并且在实验过程中保证学生正确操作,保证其安全,避免学生受到伤害,为其打造一个安全、轻松地实验环境。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指导,以此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同时,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学习特点,因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较为薄弱,实验时难以找到重点,会出现盲目操作的情况,或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做实验的目的,将实验当成游戏过程或是需要完成的作业。教师应该掌握学生这些情况,以此制定更适合的授课方案,做好指导工作,让学生更容易的了解实验目的、步骤、注意事项以及纪律问题,教师需要运用仪器为学生做出实验示范。此外,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时刻观察,及时纠正其错误操作或危险操作,并提出一些思考题,使学生通过实验找出答案,提升学生手脑并用能力。
结束语
总体而言,若想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并在教学中训练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就需要融合生活实验内容、对学生动手兴趣进行培养、科学安排动手活动、重视实验课程的指导工作,让学生自愿参与到科学课堂当中,激发动手操作与学习的欲望。
参考文献:
[1]向太军.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探[J]. 文学少年, 2020(11):1.
[2]韦伟.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策略[J]. 科学咨询, 202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