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三策略”

2022-03-03 23:21:56袁佳欣
山西教育·教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三策略小组长成员

袁佳欣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当前较为流行的学习方式之一。在课堂中引入合作学习,能够使每一个小组成员充分表达个人观点,倾听他人见解,树立团队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实现更高阶的发展。那么,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如何才能够充分落实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组建科学化合作小组

所谓合作学习,就是要在团队的氛围下,以目标为引领,既要落实明确的责任分工,也要展开互助式的学习。对于这种教学活动,关键在于科学合理的小组分配。

1.科学合理地分配组员

在创建合作学习小组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学情,比如学习能力的强弱、水平的高低、性格是否外向活泼等,这样才能够将具备不同特质的组员融合在一个小组内,实现以优带差的同时,也展现学生各自不同的特长,使成员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这样才能做到取长补短,才有助于提高学习效能。

2.慎重选择小组长

在每个学习小组中,小组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仅要具备较好的领导能力,也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此外,還要善于倾听其他组员的见解,能够对小组成员的表达进行梳理、总结,要能够准确把握小组成员的不同个性特点,要能够做出合理正确的分工,调动组员的积极性。由此可见,有效合作学习的必备要件,就是要选一位优秀的组长。

3.小组成员的数量要适中

小组成员的选择首先需要以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基础。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最好是与同桌之间建立合作交流。因为他们的表达、倾听以及归纳、总结等诸多能力仍存在显著不足,如果此时引入大规模的合作学习,仅表现为合作之形,难以落实合作之实,甚至还有可能极大地降低合作效能。但是,在进入中高学段之后,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增强,也逐渐有了合作意识,此时,在小组内应安排4~6名学生,既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能严格管控组内人员的数量,不会产生复杂混乱的学习局面,也不会对小组长的组织管理形成阻碍。

二、进行高效化合作指导

1.基于学习程序的指导

例如,在探讨“圆的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时,教师首先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自主探寻二者关系。不同的学生,由于思维方式和视角不同,所呈现的思维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选择以直尺测量的方式,有的学生将圆进行了对折……当然,也有些学生束手无策,不知道应该选择怎样的方式。此时,教师要把握具体的学情,展开有针对性的引导。完成自学之后,建立小组,学生充分展现各自不同的见解,而教师则需要对学生最终的总结进行概括归纳,以此推导出正确的结论,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所推导的结论解决现实问题。

2.基于学习方法的指导

例如,教学“小数乘以整数”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回顾梳理整数乘法的笔算,然后出示算式“48×5”和“4.8×5”,这样就能够顺利引出本课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此时,教师设计提问:如何计算4.8×5,你认为其中存在怎样的规律?根据你所求得的规律,能否完成计算0.48×5、3.45×25?学生可以在问题的引领下回归教材,展开自主学习,并建立小组讨论:当其中一个因数是小数时应该如何计算?需要遵循怎样的规律?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准确把握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还能够将对新知的学习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以此实现对知识的承接转化,既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其间的规律,也实现了对原有认知结构的进一步更新和拓展,使学生可以就此改善认知策略,提高探究能力。

三、开展互动性合作过程

1.创设合作情境,提高合作效率

将兴趣、爱好、个性、能力等完全不同的学生组建成为一个团体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优化小组的和谐度,将课堂中师生之间的单向互动,转化为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多维互动,既能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也能够为接下来的合作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调,有助于提高学习效能。

例如,在教学《认识千克》时,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称量物体、认知“千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建立合作小组,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对比各种物品的质量大小,然后合作探究如何使用台秤完成物品的称量。可能是因为小组刚刚成立,学生之间的默契度不够,小组成员只是各自摆弄着自己手中的物品。这时,教师立刻叫停,转而展开了对合作方式的教学和引导。首先,由一名队员主动维护合作过程中的纪律,然后对其他成员分配任务:称量、记录、汇报分别安排一名成员完成。当分工结束之后,教师再次要求他们除了要明确个人职责之外,还要树立正确的合作意识,这样才能够使合作活动有条不紊地落实。经过引导之后,合作探究活动得到了有序推进,成员之间的默契度也越来越高,极大地提升了合作学习效能。

2.引导独立思考,推进合作进程

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建立在独立学习基础之上的。一般情况下,小组讨论之前,很多学优生都会主动先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学困生即使不经过思考,也能够得到现成的答案,缺乏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对提高学习质效并不存在显著的效果,一方面学生之间难以建立充分有效的交流,另一方面还有可能导致学优生的垄断。这对一部分中等生和学困生来说,并不利于培养其探索精神,长此以往,学生会弱化自主学习能力,还会使其产生很强的依赖心理。此时,教师需要提前完善合理的教学安排,也要在合作学习之前讲清楚具体的合作规则: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其次,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展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而其他人认真倾听;第三,建立讨论,以此形成统一的意见,由小组长对其进行整理归纳,完成小组交流之后,在班级内进行汇报,最终形成统一意见。这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客观认知,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首先需要带领学生分析为何4+3=7,此时教师安排一次小组讨论,以下是具体的讨论情况。

组长说:“为何4+3=7呢?现在大家每个人先独立思考,一分钟以后进行回答。”一分钟后,组长再次提问:“现在大家想明白了没有?”在小组成员中,有两人点点头,一人没有回答,看起来并没有任何思路。组长首先让那位没有回答的学生A,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学生A回答:“从4开始数,7排在其后面第3个,所以4+3=7。”针对这一回答,其他小伙伴也表示认可,此时学生A的表情有所舒缓。学生B紧接着回答:“在这一过程中,我使用了学具小棒,之前有4根,再拿来3根,数一下就变成了7根。”根据学生B的回答,组长邀请小组操作员用学具摆一摆,很快大家就理解了这一过程。学生C继续补充:“因为4和3合成7,所以4+3=7。”针对这一说法,其他同学也表示赞成。在讨论结束之后,记录员将上述三种说法重复一遍,以此作为整理。在班级交流以及汇报的过程中,记录员非常完整且流利地展现了三种不同的想法,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称赞其表达流畅,记录完整,想法独特。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高效课堂的核心在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这是展开探究的有效路径,也能够激活学生参与学习以及探究的兴趣,使其可以初步树立合作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共同架构学习的课堂,展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有的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新教育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

猜你喜欢
三策略小组长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分餐小组长
小组长的烦恼
小组长的烦恼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三策略”
教育(2016年51期)2017-03-20 02:48:39
打造快乐的小学音乐课堂“三策略”
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