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科学因其趣味性深受幼儿喜爱,幼儿阶段正是好奇心旺盛的阶段,他们对身边的科学现象会产生各种疑问并积极寻求答案。教师要利用好当地资源,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科学游戏区域,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自主发现科学原理,增长见识,开发智力,丰富学识,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注意身边常见的科学现象,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萌发对科学的兴趣”。对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让幼儿能保持强烈的探索精神,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勇于探索科学现象,并能在科学游戏中掌握一定的科学学习方法,在主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以生活为引,鼓励幼儿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
教师要重视在生活中引导幼儿发现科学的乐趣,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科学现象的能力。小班幼儿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开始发展,教师可以用新奇的声音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探索。
1.调动幼儿感官,提高幼儿感觉的灵敏度
幼儿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感官开始的。他们用眼睛看世界,对会移动的物体比较感兴趣;用耳朵倾听声音,尝试辨别各种声音。
例如,在《好听的声音》教学中,教师播放幼儿身边能接触到的各种声音,让幼儿一一辨别,提高其辨别能力。在游戏阶段,教师投放瓶子,让幼儿通过摇动瓶子猜测里面装的什么,使幼儿的探索能力向纵深发展。又如,在《认识温度计》的教学中,中班幼儿对温度计的原理产生探索兴趣,教师带领幼儿将温度计伸入冷水、温水、热水中,观察温度计的变化,用观察的方法探索温度计的变化原理,并记录下探索过程,在交流总结中积累科学经验。幼儿用眼观察温度计的度数变化,了解了不同的水温与温度计之间的关系,同时记录观察结果,在交流讨论中提高科学认知。
除了听觉与视觉,像触觉、嗅觉等,教师都可以通过科学小实验来帮助幼儿提高感觉的灵敏度。如,让幼儿闻各种气味,辨别是什么味道,在箱子里放玻璃瓶、海绵、石子等,让幼儿玩“摸箱子”的游戏,锻炼幼儿的触觉。
2.激发好奇心,鼓励幼儿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确实,生活是个大课堂,在生活这个課堂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鼓励他们积极探索与发现。
例如,幼儿看见小鸟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他们会问:“为什么鸟会飞,人不会飞呢?”夏季的晚上,群星闪耀,幼儿会问:“为什么星星会闪光?”观察蜘蛛织网后,有的会问:“为什么蜘蛛能拉丝?”“机器为什么能转动?”“电灯为什么能发光?”各种各样的疑问充斥着幼儿的脑海。针对幼儿的疑问,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而应该引导幼儿自主发现。如“电灯为什么会亮?”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科学区角投放小灯泡、电池、电线等,指导幼儿进行“电灯发光”的小实验,让幼儿在动手中有所发现,获得电灯发光的直接经验。在讨论交流中,引导幼儿勇敢说出自己的操作结果,畅谈自己的操作心得,让幼儿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中提高科学自信。
二、与材料互动,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他们认识世界主要是以直观行动为主,所见即所得。科学是严谨的,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科学探索的氛围,为幼儿准备适宜的科学探索材料,有的放矢地开展科学活动。
1.科学材料与辅助材料的投放
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实践,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目标要求,准备充足的科学材料,以满足幼儿探索学习的需要。如,在《有趣的油和水》小实验中,教师不但给幼儿准备了水、油、一次性透明杯、筷子、洗衣粉等,还准备了辅助材料记录纸、笔、毛巾等,便于幼儿进行科学记录与科学操作后,清理桌面以及自身卫生的用品。这样,充足的科学材料会让幼儿有愉快的科学探索过程,他们会更容易产生良好的实践体验,有利于培养其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性。很显然,若没有辅助材料的投放,幼儿的科学体验效果会减弱,因此,辅助材料的投放在科学教学中必不可少,它能让幼儿养成严谨的科学记录习惯,便于幼儿进行科学总结。
2.加强幼儿与科学材料的互动
适宜的科学材料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如,在《黄豆爷爷找宝宝》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黄豆、绿豆、赤豆、豆浆机、卤水等,让幼儿自己洗黄豆,用豆浆机学习做豆浆。许多幼儿在家里都看过妈妈做豆浆的过程,但是从来没有机会自己动手做豆浆喝,教师为幼儿制造机会,给予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学习做豆浆,利用豆浆做豆腐,教师从旁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动手,积极操作。幼儿喝着自己做的豆浆,开心又兴奋。但他们看到在豆浆中放入卤水,豆腐慢慢形成时,满眼的惊讶与喜悦。通过小小的科学实验,幼儿与材料积极互动,在探索操作中了解了黄豆与黄豆制品之间的关系。
学科学、用科学,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不仅是为了增长幼儿的见识,更为了让幼儿能自主学习,自己寻求答案,答疑解惑,满足好奇心与求知欲,为未来的新发明与新创造培养人才。
3.幼儿科学材料投放的注意点
教师在科学教育中材料投放要注重“奇”“趣”,要能让幼儿产生摸一摸、看一看、做一做的愿望。同时,科学材料要有广泛的操作余地,不是一次用过之后就没其他用途,而应该是能在这个试验中起作用,又能用于其他科学探索之中,便于幼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科学小实验。此外,科学材料还应注意安全性,不要投放锋利的玻璃、瓷瓦片、刀片等材料,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三、用科学方法,展开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因此,教师要教给幼儿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便于幼儿进行自主科学探究。
例如,在自然角,教师可以创设条件,引导幼儿操作“种子发芽”的小实验,让幼儿用观察法、记录法进行科学研究,帮助幼儿积累科学经验,对科学保持兴趣。同样在“种子发芽”实验中,一盆种子放在阳光下,一盆种子放在阴暗处,幼儿可通过比较的方法,研究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经过观察、分析、比较、推论,最终在实践中总结出正确的科学答案。
又如,在大班科学《让筷子站起来》中,教师鼓励幼儿想办法不借用任何工具让筷子能站起来,让幼儿在操作实践中逐步理解“三角撑”的原理。幼儿边思考边实践,并用统计的方法记录操作过程和结果,如实验几次、成功几次、失败几次等。教师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将科学研究的方法渗透到各项趣味性的科学探索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幼儿的自我反思能力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幼儿,为幼儿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做幼儿科学活动的支持者与引导者,给予幼儿出错的权利,引导幼儿寻求真知。
总之,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幼儿生活实际,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同时,教师要教授幼儿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并投放适宜的科学材料,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并用语言与记录等方法,表现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经验交流与分享中提高科学认知。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高新区实验幼儿园)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