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丽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而用科学的观点、知识、思路和方法,探究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努力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知与生产实践之间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科关键能力,提升生物学核心素养。
一、利用实物,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生物学知识来源于自然与生活,高中生物学知识更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课堂中利用实物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生物学知识化繁为简,降低学生学习难度,顺利帮助学生消化理解。
例如,洋葱是生物学中经常用到的实验材料,可以用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质壁分离”以及“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等实验。但是,每一个实验中用到的洋葱具体部位不一样,如果教师在授课中只是一语带过,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知识,可能连“内表皮”“外表皮”具体在哪里都搞不清楚。所以,教师在授课时最好现场拿实物展示一下,通过这种直观教学很轻易就明白了。
胡萝卜和白萝卜,由于都带有“萝卜”二字,学生误以为它们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品种。这时,教师拿来这两种萝卜,对它们进行横切,然后带领学生观察韧皮部和木质部,学生自己就会发现它们形态结构上的不同,从而理解两者存在生殖隔离,是两种生物。
利用实物进行课堂教学显著拉近了学生與知识之间的距离,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从生物学视角看待生活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二、深挖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教师的教学重点。因此,教师应该深挖课本中能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锻炼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能力,以问题驱动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课,如果教师在授课时只是单纯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没有结合生活实际,就难以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2020年高考全国I卷30题:农业生产中的一些栽培措施可以影响作物的生理活动,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达到增加产量等目的。回答下列问题(1)中耕是指作物生长期中,在植株之间去除杂草并进行松土的一项栽培措施,该栽培措施对作物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由于没有生活经验,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中耕”,就不能够联系到根部的呼吸作用,不能正确作答。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必修一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跟学生解释一下什么时候需要浅耕(比如播种花生种子时),而秋耕时为了把农作物的秸秆深埋,以便于还田,就需要深耕,在农作物的生长季节,既要保证除掉杂草又要防止伤到农作物的根系就需要采取中耕的措施。
另外,学生都明白种庄稼要除草,大概知道农作物与杂草之间存在竞争,除草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在具体回答时答得并不全面。这就需要教师从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两者之间存在水分、矿质元素和光的竞争。学习“呼吸作用”时有土壤的板结化的图片,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地提到农家肥,由学生熟悉的蚯蚓联系到施加农家肥可以增加土壤中氧气含量,促进根系的有氧呼吸,产生更多的能量,有利于根部主动运输吸收矿质元素。
这样,将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归纳与比较,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相关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相互依存、紧密结合的知识体系。
三、利用多媒体,营造连续的生命现象
高中生物学知识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但受篇幅限制,一般语言非常精练,学生理解起来有时候会产生歧义,甚至完全背离科学理论。
例如,必修三《生态农业》提到了草菇,学生认为草菇中有个“草”字,所以就把它当作了生产者。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将草菇的生长过程展示出来,学生看到草菇生长于腐殖质的环境中,结合分解者的作用,得出正确结论轻而易举。
还有必修二《伴性遗传》,教材中只提到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教师可能会提到鳞翅目的昆虫也是ZW型的性别决定方式。即便教师解释过鳞翅目的昆虫多数为蝶类或蛾类,摸上去会有一层鳞粉,但学生遇到蚕时仍然以为它是XY型的。这就需要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蚕的一生,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遇到这类问题就迎刃而解。
适当地补充对学生理解题意有很大的帮助,能在一定程度上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丰富事实,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生物学课程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例如,高中生物知识首先接触到的是病毒,知道病毒是严格寄生的非细胞结构的生物,初中阶段也有病毒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微生物病毒(噬菌体)的知识基础。在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出一个感染病毒的马铃薯,然后问学生这样的马铃薯可不可以食用?学生肯定会有争议,但在现实中这样的马铃薯是可以食用的,而且从理论上说它是植物病毒,不会寄生于动物体内。这样基于情境的好问题,能带领学生快速进入主动探究学习中。通过互动交流,学生在直观感受与理性思考中对病毒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五、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与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具体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这一节,涉及的概念比较多,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课堂会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以讲故事的形式将知识内化其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例如,在讲“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时,教师讲个故事:小时候去地里除草,大人总说要把拔起来的大型的草根上的土甩干净,但自己总想偷懒不照着做。夏季雨水多,可能上午刚下地拔除了杂草下午就下雨,两三天后再去地里,会发现杂草竟然又扎根于土壤,顽强地站立了起来。然后,让学生分析其原理。这样真实的情境既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求知心理,又是核心素养生根发芽的“土壤”。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话题,但也存在一些误区。有人认为现在的菜椒个头大,一定是打激素长大的,对人体有害。教师在讲解《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时可以拿来太空椒与普通菜椒相比较,引发学生争论、质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太空椒是一种新的菜椒品种,是诱变育种的结果。通过学习做出理性的解释,对于学生担当社会责任、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总之,生物学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生物学知识与农业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对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内化有很大裨益。生物学教师要多设计这样的课堂,促进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多总结。这样,对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以及提升学科核心素养都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中市经纬中学校)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