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桂东
摘 要: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践行立德树人应有具体的凭借和抓手,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能巧妙运用环境暗示、语言暗示、行为暗示、识己暗示等暗示教育艺术,将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学生;暗示艺术;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8-016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8.080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青少年要“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第一粒扣子”就是“立德树人”。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定型,可塑性强,教师应运用具体、巧妙的方法,培养学生品格,净化学生心灵,为学生将来“系好人生的更多粒扣子”保驾护航。
卢梭说:“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暗示教育就是这种巧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方法,它指教师用一种无形的、无批评形式的方式来引导和教育学生,避免学生产生被教育的心理压力,从而引导师生之间的双向心灵交流,并含蓄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师的教导。教师如果能灵活运用暗示教育艺术,将能起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一、环境暗示——班级文化耳濡目染
以文化人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隐性途径,它在无形中感化、激励学生,促使他们积极向真、向善、向上,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温馨舒适的环境是文化育人的最佳方式,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营造“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氛围,能让学生保持心情愉悦并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因此,要想发挥环境暗示的育人作用,教师一定不能放过教室这一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
(一)教室布置,整洁有序
班级布局合理,课桌整洁大方,地面干净,窗户明亮,教具、学具和作业本摆放整齐,扫帚、垃圾铲、桶等劳动工具摆放有序。当学生置身于明亮干净、舒适整洁的教室时,相信他们会不由自主地生发出好好学习的决心以及和谐友善的价值观。所以,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心理暗示以期达到文化育人的第一步便是维持教室的干净舒适。
(二)发扬民主,制订班级、宿舍公约
学生的心理特征仍未定型,情绪容易波动、易受同伴影响,学习的主动性和持续性较差,抗干扰能力还不强。应结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班级情况,由全班学生共同参与商讨,形成明确可行的远中近期目标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班级公约,张贴于墙上。班级公约以非批评的形式规范每位成员的言行举止,让学生有牢固的纪律意识,具有持续的、良好的影响,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如此,学生将在班级目标引领下,在群体意愿中洁身自好,严于律己,奋发有为。
(三)经营墙壁文化,引导激发正能量
自创标语,激励自己。教师可让每位学生拟写一条能激励自己的标语,收齐后张贴于班上,并定时更换,如此,既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更因这些标语直指内心而激励自己努力进取。此外,也可在教室内悬挂名言警句,让学生在健康积极的环境氛围中形成奋发拼搏的精神面貌和勤学好思的良好习惯,树立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为未来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定期更换黑板报,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在每一个特殊的节点及时更新黑板报的内容,把班级中出现的不良苗头化解于无形之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如在大型考试前后,学生出现焦虑紧张心理的阶段,学生中出现作业不认真完成的现象时,黑板报及时更新相关内容,在无形中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学生在认真求学之外磨炼了精神品格,提升了思想水平。
张贴优秀作品,如优秀范文,教师节、国庆节、中秋节等主题手抄报,帮助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博采众长,增长才学。学生也会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形成尊师爱友、心存他人的良好品质,拥有心怀家国天下的博大胸怀。
(四)设置图书角,浸润书香文化
教师可发动学生每人拿出一些书本或期刊杂志放到班上,成立班级图书角,要求读物类型不限,内容健康,范围广泛,涵盖文学、美术、电影、音乐、政治等领域,学生能在休息时随手阅读,既增广见闻,又陶冶情操。书香浸润下的学生更有实现中国梦的根基和底气。
二、语言暗示——于无声处听惊雷
俗话说,“龙生九子,九子不同”。教师如果采用意在言外的暗示方式和语言对个性、气质和表现各异的学生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必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也更容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如某次課堂上,一位坐在靠近教室后门的学生时不时与前面的同学低声交谈,激动时甚至笑出了声,引起周围同学的骚动。对这一行为,笔者毫不含糊地点了这位学生的名字,全班立即鸦雀无声,所有学生好像都在等待对这位学生的批评,可笔者却话锋一转:“×××同学,外面好吵啊!麻烦你把教室后门关好?”这位学生脸马上红了起来,并立刻站起来关门。课堂又重回正轨。在这一课堂问题上,笔者就是利用暗示性的语言,直截了当地叫出这位学生的名字,可却围而不攻,既照顾到这位学生的自尊心,又不失提醒警告,且维持了课堂的正常秩序,一举多得。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有心或无意的话语,或许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在处理学生的一般性错误时,应注意适当采用暗示性的语言,使学生在无声之处受到心灵的启迪和思想的升华。
语言暗示也适用于处理学生早恋问题。记得有一年笔者刚带一个班,便有班上学生反映班长和某位女同学关系异乎寻常。考虑到学生对早恋问题的敏感以及恋情暴露后随之而来的担心,如果开门见山对他批评一番,效果恐怕不尽人意,于是,笔者就从班级近况入手,慢慢将话题引到班里的另外一对在大家眼里比较公开的“情侣”上,让他谈谈自己的想法并提出一些建议,使这对“情侣”对班级的影响降到最低,然后笔者再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不久笔者就从学生那里听到他们“分手”的消息。这便是语言暗示的妙处,于无声处听惊雷,无声胜有声。
三、行为暗示——一点一滴润物无声
立德树人以德为先,教师在教好书的前提下更应身正垂范,以德育人。行为暗示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情境中,以细微的动作行为或言语,对学生产生微妙影响的一种心理反应,其表达效果有时更甚于语言,所谓身教重于言传就在于此。
由于工作关系,教师和学生相处时间较长,距离较近,因而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有举足轻重的分量。教师的仪表是其内心和素养的外露,对学生有强烈的耳濡目染的暗示作用。所以,教师应该重视自己的仪表,时刻给学生施加健康、良好的教育影响。
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用一个笑容、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对学生进行暗示,同样有奇妙的效果。当一位平时表现良好的学生偶尔在课堂上窃窃私语时,教师悄悄地站到他的身旁,他一定会立刻集中精神,因为这种默默关注是“润滑油”,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起到了提醒警告的作用。当学生在遇到挫折向老师倾诉时,轻轻地拍拍他的肩膀,便能给他无声的安慰和鼓励,因为有时轻柔的动作却是最有力量的表达。
此外,教师还应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和模范。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如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教师每次上课都提前到班上。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教师坚持把板书写得大方简洁有条理。要求学生知错就改,教师要勇于在全体学生面前坦承自己的错误。
立德必须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教师以身为范,方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树人的目标。
四、识己暗示——在自知中获成长
立德树人要落到实处,应有具体的凭借和抓手。仅靠道德说教,或许没法长久地聚焦学生。仅凭直接批评,或许会遭到学生的强烈反感。唯有巧妙地激发学生向上向善的内驱力,才能让立德树人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识己暗示是指学生受集体影响或反省自身思想行为,分析自身优缺点,扬长避短,提高自身能力,提升自我修养,融入并奉献于集体的自我心理暗示。
教师要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发挥正面的识己暗示,创设和谐奋进的集体氛围。如班上有不文明现象时,无须立即进行批评教育,而可以邀请家长代表、科任教师到班上跟学生一起开一个以“做更好的自己,创优秀的班级”为题的主题班会。具体做法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发言,请他们谈谈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接着说说自己接下来如何做,然后让学生互相寻找亮点,并相互学习和鼓励。一段时间后,班内之前出现的问题都慢慢得到解决,班级氛围也有所好转,其根源在于学生在向老师、家长汇报时充分剖析了自己,并在此后的學习生活中不断地自我暗示,自我激励。学生在识己中获得了成长,同时又避免了师生的对抗。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教师要自觉承担立德树人的社会责任,自觉探求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规律与艺术。教师如能灵活地运用暗示教育艺术,将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使其成长为有德行、有才学、有根基、有格局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于玲.积极心理暗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19(17).
[2] 李长吉.“立德树人”研究:内容、问题与展望[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