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语课堂追问的教学建议

2022-03-02 23:35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六中学附属小学
新教育 2022年20期
关键词:教学部船长文本

□ 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六中学附属小学 阚 婧

追问即追根究底地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以后,学生依据问题进行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掌握情况再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深入思考,直至解决问题或者达成本次学习目标,追问才告一段落。追问作为启发学生继续思考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直抵文本深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追问并不是随心所欲地乱问,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讲究一定的技巧方法,这样才能最大化体现追问的意义与效果。下面笔者主要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语课堂中追问常用的方法技巧进行探析。

一、追问目标要明确

在小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追问的目的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处,因此教师追问的目的一定要明确。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较为精准的把握,从学生回答问题的状况来发现学生思维或者理解上的未尽之处,然后提出相关的问题来启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教师追问的目的明确了,才能让学生向正确的彼岸前行。

曾听过一位教师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教学结束之后,教师问学生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有学生回答凤仙花,教师追问凤仙花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学生回答:“凤仙花的果实会弹裂,把种子弹向四方,凤仙花就是这样传播种子的”。有学生说:“我知道樱桃、野葡萄之类是怎样传播种子的,樱桃、野葡萄被小鸟或者其他动物吃掉之后,随着这些动物排出的粪便传播向四面八方”。这位同学回答之后,有学生立马回应:“你说的不对,樱桃是人工培育的。”另一位学生马上反驳:“野葡萄呢?野葡萄总不是人工培育的吧,那山坡上的野葡萄哪来的?肯定是通过小鸟或者其他动物的粪便进行传播的”。学生的意见出现了分歧,又似乎都有道理,究竟孰是孰非?考验教师知识储备与教学经验、智慧的时刻到了。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你们两个同学说的好像都有道理,那么,樱桃和野葡萄到底是靠什么传播种子的呢?请大家回去以后问爸爸妈妈或者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找到正确答案,明天上课我们一起来揭晓”。从这位教师对学生分歧问题的处理来看,教师对自己追问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了解学生对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知识的情况,教师首先肯定了学生的发言有理,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自信,但这样跟科学有关的知识如果不是了解非常准确,就不要对急于下结论,以免对学生产生误导,这位教师在这里处理得非常巧妙,没有给予学生任何肯定的答案。反之,即使教师知道正确答案,也不要告知学生,以免扼杀学生课外探究的兴趣,教师把问题留给学生课下去寻找发现,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明确追问的目的,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偏离阅读教学目标现象的产生,使学生始终围绕关键问题展开思考,达到提升阅读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追问要有针对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对学生如何回答问题只能做预设。教师在追问之前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不同学生答案之间的关联情况,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追问,这样的追问才是合理且必需的。

如教学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最令自己感动,为什么?在学习交流环节,多数学生表达的都是对母亲的赞扬,可是也有学生的想法与“旁边一个女人”的看法一致,认为母亲供他们吃穿、上学就不容易了,作者还要求母亲买书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他只顾自己,根本没有想到母亲。是这样吗?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没有评价,只是顺势追问:“作者对母亲的情感怎样?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作者对母亲情感的词句说一说。”学生找到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这句话,教师继续追问:“作者为什么会感到鼻子一酸?你有鼻子一酸的经历吗?结合你的经历说说作者鼻子一酸的真正原因。”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从鼻子一酸中感受到了作者家境的贫寒、母亲挣钱的艰辛,以及在这样情形下支持“我”读书的不容易,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了深处。

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的回答与自己的预设不一致的时候,教师要倾听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真正原因,然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直抵问题的本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追问的教学价值。

三、追问要有层次性

追问是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再次进行发问,这就意味着教师的追问话题不能过于深奥,而应根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进行抽丝剥茧式的追问,这样在教师的多次追问下才能实现学生对文本深刻解读的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为学生搭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支架,让问题可以与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能力等相匹配,这样才真正可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如在教学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跳水》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默读课文,想想在孩子遇到危险的时候,船长是怎么做的?并接着设计了一个追问:“水手们当时是什么反应?水手的笑与整个事件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设计这个追问的目的是直指本课的阅读主旨—感受船长在危机时刻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品质。教师的想法很好,但在实际教学中,因为问题太大,缺乏对学生层次性的引导,学生的回答漫无目地。针对这种教学现象,教师改变了原有问题呈现的形式,把原来的一次追问变成多次追问,引导学生在明白孩子遇到危险的原因以及水手们吓呆的基础上感受船长处理问题时的沉着冷静。第一次追问:“孩子是如何遇到危险的?”第二次追问:“孩子遇到危险与水手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三次追问:“当水手们吓呆了的时候,船长是怎么做的,他说了什么?请抓住具体的语言来表明。”教师把追问的大问题化成小问题之后,学生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事态的发展与水手们的几次笑之间的关系,而且水手的“吓呆”与船长的“立刻瞄准、喊、又喊”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船长的形象在读者眼中显得更加高大了起来。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之后的追问问题与教师需要学生达成的阅读目标有关,也是指向课堂成功的捷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追问的时候要注意问题设计的梯度性与层次性,采取层层追问的形式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促进了学生阅读质量的提升。

四、追问语言要精练

“碎”是教师追问设计的通病。在阅读教学中,追问固然可以达到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容的目的,但如果教师追问问题的设计太多太杂,不仅难以让学生抓住阅读思考的重点,而且还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缺乏思考解决问题的动力。因而课堂教学中教师追问语言的设计要力求精练,这里的精练指的是教师问题的设计要有助于学生突破学习障碍,冲破思维的重重阻碍,真正起到为学生阅读助力的目的。

如教学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课,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一说“我”的演出窝囊吗?学生各抒己见,有学生认为这次演出很窝囊,有学生认为这次演出很成功,能给大家带来快乐的演出就是成功的,为了让学生对课文的解读走向深处,教师追问:“作者为什么要以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为题目?”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经过思考明白了作者以此作为题目在这有着自嘲的意味,更是对童年趣事的怀念。经过这样思考以后,学生对于这次演出是否窝囊的认知也就不再是停留于表面,而是真正走进作者内心,获得了对文本的真正解读。

有效的追问不再于教师提出了多少问题,而是在于教师是否真正问在了点子上,是否可以真正为学生突破阅读理解难点助力,贵精不贵多,教师在进行追问问题的设计上要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出发,真正起到为学生阅读助力的作用。

五、追问要抓住时机

追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教师追问问题的引领下一层又一层突破阅读理解障碍,达到对文本深刻解读的目的。教师在进行追问的时候要把握住追问时机,不可过早或者过晚,要在学生经过深入思考仍然不得其要领时进行追问,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如教学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教师提出问题:“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毛主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关于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学生多数可以概括出来,在交流毛主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时,学生措辞不一,不能准确地概括毛主席的伟岸形象,教师追问:“毛岸英作为毛主席的儿子,当听到他去世的消息之后,毛主席能不伤心吗?找出可以表现毛主席思想起伏变化的句子读一读。”教师追问问题提出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把关注的焦点聚焦到毛主席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句上,并让学生借此走进毛主席内心,对毛主席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反之,如果教师没有依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追问,那么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感受则是混沌不清的,很难获得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并依据学生的回答设计出具有价值的追问问题。还要抓住追问的时机,真正让追问为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服务。这里的追问是必要的,也是合理且有效的。

六、追问要具灵活性

有效的追问应具有灵活性、多角度、多方位,教师的追问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师重视追问的方式和角度,灵活提出问题,让学生可以围绕问题的各个方面寻找思维的突破口,去思考与解决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打造出富有生机与感染力的课堂。

如教学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跳水》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在危机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许多学生通过阅读找到了船长具体做法的句子,关于船长是怎样想的却答不上来,更别说知道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了。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追问:“船长为什么要立刻瞄准孩子,并且对孩子说如果不跳他就开枪了?”学生回答因为船长怕孩子掉在甲板上摔伤,他让孩子马上跳到海里是当时情形下最好的办法。学生虽然回答了问题,但还是没有回答出船长当时是怎样想的。于是教师继续追问:“在当时情形下,船长有没有考虑许多,他做的这一系列动作完全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这样一来,学生就明白船长当时看见孩子的危险动作时在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营救孩子的方法,充分体现了船长的沉着、冷静,当机立断以及船长丰富处理事情的经验等。然后在关于“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先交流,再相继追问引导的方法,突出了课堂追问灵活性的特点。

在阅读教学中,当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回答问题有难度或者答不到点子上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追问形式引领学生直抵问题的彼岸。这样教学,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不再是固定于纠结某一个问题,而是更加全面客观,体现出了灵活追问对提升学生阅读质量的助推作用。

七、追问要讲究方法

追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教学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回答问题切不中要害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真正的思考。教师依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为学生提供真正思考的时间、空间和方向,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聚焦到与教师所提问题相关的内容上,进而使学生达到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如教学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默读课文之后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一说。在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教师追问:“诸葛亮是否知道周瑜想陷害他?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还愿意主动立下军令状,他完全可以不立军令状啊?”学生在交流中认为诸葛亮知道周瑜想趁机陷害他,但是他不怕,因为他对自己的行动计划很有信心。在学生初步交流学习成果之后,教师继续追问:“诸葛亮认为自己三天之内可以造成十万支箭的信心来自于哪里?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紧扣文本关键处进行追问,使学生对诸葛亮的料事如神、神机妙算等精神品质有了深刻的理解。

追问不是教师胡乱发问,而是需要讲究方法的,教师在文本的关键处进行追问,可以切中阅读要害,使学生的阅读目光聚焦在关键问题上,在探究中获得对文本中事物或者所描写的人物形象的深刻解读。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解决学生学习疑难最有效的方式,教师提出问题之后依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追问,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知更加深刻,教师要把握追问中的注意事项,进行及时恰当的追问,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的兴趣,让学生的阅读逐步走向深度。

猜你喜欢
教学部船长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出发吧,船长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Factors Affecting Memory Efficiency in EFL
On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Vocabulary
Seven Suggestions on How to Enlarge English Vocabulary
On Memory Theory in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