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理念与高校“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模式融合探索

2022-03-02 05:23冷翠玲任梓妃
邢台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思政课导向思政

冷翠玲,任梓妃

(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对于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如何办好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 这一论述为高校思政课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一、OBE理念与高校“互联网+思政课”融合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和技术革新,信息化技术深入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加速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步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 提出推动“互联网+教育”等新业态发展,使互联网时代与教育领域融合[2]。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根据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由此可见,“互联网+思政课”可以打破时空壁垒,高校应顺时代潮流,加速发展“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模式,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

(一)OBE理念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契合性

OBE理念(Outcome-Based Education) 是以预期学习成果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出发点和导向的教学模式[4]。OBE理念将逆向设计的人才培养原理与正向实施的动态教学过程结合作为教学重点,打造配套教学评价、实时监测学习成果、追踪完善考评体系,体现以成果为导向的鲜明特点[5]。OBE理念的核心环节是确定产出(Outcomes),即以成果为目标导向。高校思政课的培养目标也从培养开始就确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政课培养人才所提出的要求。可见,OBE理念与高校思政课的培养目标都体现着以成果为导向的特点,两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体系中有十分明确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计划,从整体上看都符合OBE理念的培养体系,但对毕业要求还不够清晰。国家虽然已经明确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要求,即“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高校思政课在落实毕业要求的过程中不够完善,OBE理念以毕业要求进行顶层设计,运用OBE理念可弥补高校思政课在毕业要求上的不足,实现从教学过程到成果产出的高度衔接。

高校要培养与新时代同向同行的时代新人,就要注重思政课教学系统内部结构的整体性逻辑。运用OBE理念与思政课融合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系统内部的优化趋向,对于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实际效果具有一定的契合性。

(二)“互联网+思政课”可提高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人类社会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下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随之发生了改变,也为思政课的发展开辟了新境界。高校思政课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就必须同“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技术相融合,进一步增强教学创新发展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传统高校思政课存在着教学模式传统、授课方法乏味的问题,思政课在学生心中地位不高,也让思政课教师处于尴尬的境地。思政课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已成为时代命题,高校学生处于“人人有网、时时有网、处处有网”的环境,高校要将思政课教学从“以教为主”转化为“以学为主”。“以学为主”不仅指学生,还指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在“互联网+”思维中,用户对于产品的“体验感”是产品的生命线,在思政课思维中,也要把学生对于学习思政课的“体验感”作为思政课的检验标准。通过“互联网+思政课”的模式,将思政课内容以大学生愿意接受的形式传授,让思政课的教学话语更“接地气”以提升亲和力、提高思政课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让思政课更有温度、更具重量。

“互联网+思政课”为思政课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授课平台,打破了传统课堂模式的局限,思政课教师可在多个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课程讲解,通过“浸润式”教学发挥思政课的价值导向功能和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在“互联网+”时代利用网络沟通的平等性,打造思政课堂上师生平等交流、开放互动的新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深度对接“培养什么样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融会贯通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效果。

二、OBE理念下高校“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模式融合现状分析

OBE理念从国外引入并最早运用于高校的高等工程教育认证,随着这一理念的成功探索和实践,该理念被引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理念支撑和媒介支撑。随着教学模式的变革和对理念内涵的深入探究,目前OBE理念与高校“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模式的融合尚未完善,仍需对高质量的融合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一)OBE理念与高校“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模式融合现状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的模式,是教学过程展开中各种方法和样式的综合[6]。基于OBE理念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属于OBE理念中教学过程的问题,即教师应怎样设计教学过程、如何激励学生配合以帮助他们获取理想的学习成果。

OBE理念与高校“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模式融合拥有跨越空间优点。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各地高校为防控疫情实行“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并采用“线上教学”模式,借助钉钉、腾讯会议等网络终端进行课程教学。开展“互联网+思政课”有利于整合线上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除了单纯的运用互联网进行授课之外,OBE理念与高校“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模式融合还体现在将思政课的学习内容上传到各类新媒体平台上,转移教育阵地到大学生驻扎的根据地之中。利用高校学生日常接受大量碎片化信息的背景,积极运用视频、音乐、漫画等动态形式传导正确的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思政课的学习效果。运用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OBE理念,把思政课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了理论内容以碎片化信息的形式传播,以碎片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

但在实际应用中一些不足也显露出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网络创新视野与新媒体思维匹配度不高、隔着屏幕的线上教学体验感不佳。同时,网络延迟出现沟通不便引发出一系列问题,如无法实时确认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质量,师生之间不能进行直接的面对面沟通交流,思政课的立德树人效果的实效性有所降低。

(二)OBE理念与高校“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模式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1.导向转变问题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学科导向为中心,即教学模式服务于学科知识体系,通过形而上的方式解决线性问题。这种学科导向可满足内部需求,即教育的结果,却不一定能满足外部需求,即教育的目标。OBE理念则是以目标导向为中心,遵循反向设计的原则,从供给侧的角度出发,切实保证教育目标与教育结果的高度一致性[7]。从学科导向到OBE理念的目标导向转变过程中,OBE理念的中心环节是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而在OBE理念与高校“互联网+思政课”的教学模式融合过程中,转变这种中心环节的力度和深度还需加强。

2.中心地位问题

从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过程中,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难从过往长期的中心地位里快速转化,与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贴心大哥哥,贴心大姐姐”尚有一段距离。在学生成长的“拔节育穗期”,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代入思政课的“师生命运共同体”,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时代重任,学生需要的是真正关心学生身心成长的思政课教师和真正抵达学生内心深处的温暖思政课。

3.考评体系问题

目前OBE理念与高校“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模式融合中的考核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对线上学习情况考核时,一般会将观看视频知识点作为考核内容之一,有学生找到了线上教学平台的网络漏洞,打着有偿“代刷、保过”的旗号,形成了赚取不义之财的产业链。可见,虽然思政课与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思政课内容“上平台”丰富了思政课的表现形式,但由于缺少对学生后续考核的有效管理,思政课的线上考核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学生觉得毫无难度并应付了事。考评体系缺乏长效性是导致出现一系列异象问题的原因。

三、OBE理念与高校“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模式融合的实施路径

(一)更新课程目标,确立育人效果

2020年教育部修订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大中小思政课程目标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大学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了5门必修课程和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四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律等方面的选择性必修课程。改革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适用于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要求,进一步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虽然“实施方案”将五门课程的要求做了细化,但在实际教学中,每门课程的课程目标与学生的毕业目标之间未达成完整且紧密的链形关系。高校可在学期前编写基于OBE理念的课程大纲,通过更新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相互渗透,在教学大纲和教学单元设计中强调教学创新,使高校思政课教师对课程目标进行深度思考、明确课程目标评量、丰富教学活动、清晰学习起点、建立完整的活动历程,提升备课质量,促使学生达到毕业要求的目标。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活动时,可在确保课程目标的前提下,以毕业要求为底线,明确思政课与学生毕业要求的统筹性,更加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效果。

(二)成果导向转移,以学生为中心

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授课前应认真思考OBE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即学生想要学到什么?如何帮助学生获取他们想学到的知识?怎样能知道他们已经学到了这些知识?高校思政课为完成这些核心内容,需从灌输课堂转向对话课堂,从重学轻思转向学思结合,在教学改革中贴近生活实际、贴近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将目标导向围绕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多“学以致用”的实践机会。

要做到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就要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前发布课程相关资料,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提前了解课程的学习脉络。把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各小组提前了解课程内容,上网收集、挑选、整理相关感兴趣的资料并以演讲、话剧等多种形式进行汇报,在汇报结束后由各组分享课程感悟、教师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以学生为主体、以成果为导向、以内容为依托、以教师为引导的理念讲授思政课,让学生自己做自己的老师,思政课教师加以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OBE理念下的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弱化教师力量,而是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教师作为主导,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彰显学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高校思政课教师需真正从内心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考评体系增加后续追踪评测

国家对于高校思政课的考核评价体系有明确条文,其内容指向的是思政课单门课程的目标,对于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缺乏评估检测。高校思政课是一门通识课,任何专业的同学都需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引进OBE理念与“互联网+思政课”结合,可以构建系列模型,弥补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关联性的缺失。除了在学习思政课的过程中布置作业、汇报演讲等任务,让能力培养的过程有记录、有评价、可测量、可验证。高校还应在思政课结束及学生毕业之后,在多元考评主体下形成教育引导的合力,追踪考察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完成情况。高校可建立时间周期性模型[8],即学生毕业1—3年内对其进行一对一的电话回访或发放网上问卷调查,通过回收的调查反馈来分析学生在毕业后,能否将思政课程的“知”应用到实际生活的“行”;学生毕业4—6年内,以学生首次就业及未来五年职场发展为依据,构建以高校、学生、用人单位为多元考评主体的多维度测评体系,即高校可对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走访或市场调研、发放校友问卷、对高校思政教学单位开座谈会以及使用大数据作为支撑,深入调研学生毕业能力要求和以成果为导向的培育目标设计是否达标。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学生掌握思政课知识后,能否真正地在社会生活中身体力行地践行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9]。

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按照‘六个下功夫’的要求,谋划实施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10]为更好的落实这项育人工程,结合现在高校“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模式存在的重教轻学的不良倾向、高校立德树人长效机制仍需改进的问题,融入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政课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趋势,基于OBE理念与高校“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模式融合是一项涉及面广、时间线长的教育模式改革。以学生需求为目标导向,反向设计课程体系,结合“互联网+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改革中关注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完成情况,在促进高校思政课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打造学生需要的有温度的思政课,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思政课导向思政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偏向”不是好导向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