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实验中学 国丽华
道德和法治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建立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并在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品格和能力。因此,教师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初中开设了道德与法治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想精神和公共参与。
政治认同指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从情感层面和理智层面对祖国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能树立保家卫国的意识,维护祖国的统一团结,将祖国的核心利益放在第一位。“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对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一个人只有对国家的政治有认同感,才会在情感层面产生共鸣,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对初中生来说,作为一名中国公民,必须有热爱祖国、忠实于祖国的责任意识,认同自己的国家,并有强烈的归属感。与此同时,“政治认同”要求中学生对我国的国情有详细的了解,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跟着党走,要充分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配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实施。中学生要通过学习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主动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并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自尊心,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中学生年龄较小,并且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方面不够成熟,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三观。近年来,中学生犯罪问题层出不穷,使得犯罪低龄化的问题日益加重。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建设祖国的力量,其法治观念对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的稳定和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提高中学生的“法治意识”核心素养就是将中学生培育成有自尊、懂法、守法,并且会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和国家利益的好公民。要不断增强初中生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并且通过法治教育提高中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帮助初中生明确自身的法律义务,引导他们自觉履行义务,遵守法律法规。
“理性精神”核心素养要求初中生有思想、理智,成为一个理性的中国公民。“理性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培养初中生的“理性精神”,就是要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并且能在为人处世时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对社会上的不良思想和诱惑要坚决抵制。除此之外,初中生还要正确对待社会现象和政治事件,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握事物的本质,分清事物的主次,抵制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为其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奠定基础。其次,公共参与意识还要求学生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通过自主的课程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贡献。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关键就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紧密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整体性。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不断发展学生的心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知识能力。
新教材以生活逻辑为起点进行编写,并且将知识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给学生的概括分析和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在教学之前要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合,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供指导方向。教师在理解和分析教材时要重视“深入浅出”,不仅要深刻理解教材的重点知识,还要感悟教材深层次的思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晦涩难懂的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这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可以将教材的知识划分成三个层面。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含义、表现和特点等浅层次的知识,接着引导学生了解目的、影响、原因等深层次的内容,最后可以通过对建议、措施、政策、战略等内容的讲解让学生将知识内化为实践。通过“由浅入深”的教学,让学生将分散的知识整合起来,并对抽象的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作为引导者和示范者,教师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进而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一个范式。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行为对学生的行为动机和思维逻辑进行判断,不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可以针对网络上“老年人摔倒该不该扶”的问题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情境,鼓励学生扮演角色。要求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对各类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分析“扶与不扶”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通过多角度的分析调动学生的思维,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提升自己的素养。
作业作为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有着重要的帮助。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施下一步的教学计划。
以往在设计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业时,一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记忆,甚至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只要记忆背诵理论知识就能顺利通过考试。但实际上,考试考查的不仅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有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道德意识、实际运用能力。学生只有真正地理解了课程内容,并将所学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才能活学活用。与此同时,作业还存在形式单一的问题,往往以选择题和材料题为主,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没有任何帮助。
因此,教师要设置有效的作业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作业要立足于社会。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社会话题,让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想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社会话题不仅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营造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还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完成作业的乐趣。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还需要重视作业的形式与内容,除了布置选择、判断、材料等形式的题目,还可以给学生布置观看视频、进行访谈等多样化的行为作业,提前训练学生融入社会生活的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对学生和社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在教学的各个方面融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对教材进行精准的把握,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多样化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自身的道德与法律意识,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为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