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活动的实施策略

2022-03-02 16:20:03田立君范玉晓刘灵鸽迟宇欣李采露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中华幼儿园儿童

田立君 范玉晓 刘灵鸽 迟宇欣 李采露

(齐齐哈尔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学前教育阶段是儿童生命成长的关键期。[1]本研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聚焦于幼儿园国学经典教育,其内涵“是幼儿教师针对3~6岁儿童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以培养幼儿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情感为中心,以培养幼儿对中华优秀思想、文化、知识的兴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园所特色和实际,通过教师的言传与身教和适宜各年龄段幼儿的方式方法,组织开展教育活动,以丰富幼儿经验,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启蒙幼儿优秀道德品质。”[2]在学前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育内容,可以很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3],提高幼儿的文化素养,萌发幼儿的爱国情感。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的真正落实,不仅需要教育活动这一主渠道的融入,还需园长、幼儿教师、家长、园所环境、课程资源的相互配合。故在整个园所的建构中,应从全方位角度考虑,一致地并适宜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实施中。

一、学前教育活动目标设置上重视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特征,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长相。”[4]学前教育是启蒙教育的关键期,也是培养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建立的关键期[1],这个阶段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十分有益。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目标设置上,要帮助幼儿了解中华文明的精髓,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滋养,使其对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自豪感、满足感,增强幼儿的民族自信。

目前我国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显示,在制定教育活动教学目标时,较多地偏向于知识与技能,对情感价值观设置就较为粗糙。此时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于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会对幼儿的各方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幼儿园语言领域教育活动中,幼儿通过听讲“孔融让梨”的故事,从而学会谦逊礼让的态度;在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活动中,幼儿通过品尝各种茶水的味道,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在幼儿园艺术领域教育活动中,幼儿通过观看京剧表演、制作京剧脸谱,增加对美的认识能力,切实做到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5]因此,在学前教育活动目标设置上应重视传统文化的融入。教师应该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最近发展区理论”、幼儿年龄特点、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等因素来确定幼儿园国学经典教育活动的目标与内容,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学习,促进幼儿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学前教育活动内容选择上融入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广泛,广义是指包含国学经典、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三类主体内容,而狭义则指国学经典,即“‘6-8-9-14’内容体系,6即六经,8即八典,9即九要,14即十四蒙。根据这些经典的功能不同又可分为三大类,即基础类、结构类和审美类。”[6]而适应幼儿园国学启蒙教育的内容有限,因此选取适当的内容组织教育活动至关重要。幼儿园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水平,选取国学当中与时代接轨的精华成分作为教育内容,对3—6岁幼儿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幼儿教师在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时要知道舍短取长和弃瑕取用,要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儿童所在地区的地域特征以及儿童的实际生活进行挑选,我们还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教给儿童,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7]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上,最重要的是要选择幼儿通俗易懂的文化作为教育内容,将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与年龄特点放在首位。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选择,最根本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复杂难懂的内容要避开;不符合时代特点的要避开;压抑儿童天性、不利于儿童身体健康的也要避开。因此多数幼儿园将《三字经》、《百家姓》、《笠翁对韵》等作为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这类国学经典更加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幼儿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相比之下更适宜作为幼儿园的主流文本。

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选择也要深度发掘教育资源并且要全面利用各个地方、各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开地方性课程和园本课程,编制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材。在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幼儿园可根据地域、民族等不同特色融入教学内容当中,让幼儿了解祖国的共性特点之外,也能感受到祖国各地、各民族的特性特点,从而认识到祖国文化的丰富多样与源远流长。例如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设计中,教师可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特点选择教育内容,促进幼儿热爱自己的家乡民族,以自己生长的地域为荣;组织幼儿观看传统文化爱国影片,那么爱国的这颗种子将会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由此会激发幼儿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强烈情感精神。

三、学前教育活动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

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区域活动和家园合作等面。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涉及的传统节日、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民间手工艺等渗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在学前教育活动过程中发挥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促进儿童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及劳动技术等方面的教育效用。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设计适切的教育教学活动,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幼儿园的教学相互融合,把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当中去。例如将传统文化融入《画一画小对联》的教育活动中,教师首先通过让幼儿了解为什么要贴对联,进而讲述传说故事“年的由来”,间接让幼儿了解到各种文化常识,提高幼儿的文化素养,最后让幼儿观察自己家的对联和其他小朋友家对联的不同,进一步去体会传统文化当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艺术魅力。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成就最高的一种形式中就包含对联,对联体现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及精神上的寄托,体现着喜庆与欢乐,同时也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文化象征。

除了专门设计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之外,幼儿园还可采用文化渗透的方式让儿童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例如从班级环境创设(包括室内区角、班级墙面、走廊墙面、室内布局等)、课程设置、游戏活动、生活活动上潜移默化地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盥洗室粘贴自行排队、按需取水、节约用水等讲文明标识;在区角投放低结构的游戏材料。犹如学前儿童德育一样,教师要做到良好的示范,教授幼儿良好的行为及与人相处的各种礼节。从教学的环节中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待人礼貌、诚信友善等诸多优秀传统文化美德。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根据幼儿的兴趣特点,间接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使儿童能够快乐地接受并融入传统文化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我们“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幼儿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中度过的,所以很有必要将国学启蒙教育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包括日常的入园、入厕、盥洗、喝水、间操、餐食、午睡、区角活动、离园等,在各个环节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浸润教育”[8]。

四、学前教育活动方法与评价采用多种形式

目前我国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显示,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和枯燥。例如教师在讲解古诗时,通常只会通过讲述的方式让幼儿了解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等,幼儿课后也只能通过机械记忆进行复习,长此以往,幼儿便会对传统文化产生消极的影响。但其实,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在为幼儿讲述古诗句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配合图片、视频、PPT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幼儿进行理解记忆。[9]幼儿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感官将外界的知识学习进来,在教学方法中,可以采用让幼儿边听边说边做的形式,让幼儿在头脑中对各种事物产生形象记忆,进而加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

首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进行不同的教学方式,确保方法适合,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小班的幼儿模仿性极强,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可较多采用跟读朗诵的方式进行;针对大班幼儿乐于分享的特点,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可较多采用让幼儿自己去表达,提供给幼儿更多去说、去分享的机会。其次,对于同一年龄段的幼儿教师也要考虑到每个幼儿的具体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由于幼儿受到不同的先天环境、父母影响、遗传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因此每位幼儿的气质也是不同的,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最后,在选择教育方式时,要考虑到时代性特点。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教学方法也应与时俱进,对于传统文化不应直接照搬照抄,教师也要注重不断创新,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幼儿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育活动评价上增加传统文化比重。如果要使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中可以被认可与重视,就要在评价过程中相应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比重。在各种教育监测、教育督导、学校评估的过程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比重是当下有效的方式之一。[10]

因而,在学前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教授儿童掌握初步的剪纸、绘画等技能,在日常的动手实践中了解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出幼儿对祖国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在学前教育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诚信友善等道德品质,为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奠基,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育时代新人。

五、学前教育活动营造传统文化环境的教育性

幼儿园环境包括物质和精神环境,小到花草树木,大到安全身心环境的创设。瑞吉欧将幼儿园环境称为“第三位教师”,可见其的重要性。若园长素养是首要条件,师资队伍是次要条件,那么园所环境则是必要条件,这是毋庸置疑的。蒙台梭利强调“幼儿会从所处的环境中吸取东西融入自己的生命中,环境在教育中是一位特别的老师,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幼儿的身心”。因此在整个园所环境创设中,应树立明晰的教育理念,在其引领下创设适宜的环境。让幼儿在充满安全、爱、育人的环境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自身的感受形成的,所以幼儿生活学习环境的营造是非常重要的。“在幼儿园大环境创设上也要用心,它能使每一个角落都育人、每面墙壁都说话,能充分发挥每一寸空间的国学价值。”[11]幼儿园要重视幼儿成长的环境,积极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因素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巨大潜力作用。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环境创设要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环境中添加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元素,提供一个适合国学启蒙教育的环境,将国学文化更生动、立体地展现在儿童面前。例如幼儿园室内环境创设中,把节日故事、传统礼仪、十二生肖等的相关知识在儿童最常接触的地板、走廊、墙壁上进行精心设计,让幼儿去自主感受传统文化氛围的熏陶。环境创设作为隐性教材,在教育活动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就在于通过环境,让幼儿在鲜活的体验中不断受到美好的暗示、示范与引导;让幼儿园的“一廊、一墙、一角、一树、一板”更好地为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服务。

六、学前教育活动挖掘课程资源的丰富性

课程资源不仅包括幼儿园园内资源,更包括幼儿园园外资源,主要指家庭和社区。众所周知,幼儿园、家庭与社区三位一体、步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实施策略,莫要忘记家庭与社区这一重要条件。家长首先应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多学习与了解适合于幼儿习得的传统文化是什么;其次应多与幼儿教师进行沟通,保持家园一致;再次应多与幼儿进行亲子游戏、亲子阅读活动;最后家长应发挥课程资源的特点,端正自己的角色意识,走进园所,倾听与参与园所的决策,提供素材。社区作为幼儿成长的大环境,应将优良文化引入社区,并能为幼儿开设相关的公益活动及场地,如博物馆、图书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强的概括性和包容性,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家庭资源,使幼儿能从多种角度了解与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资源是多元的,我们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引进来”,一种是“走出去”。“引进来”,也就是将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人请到幼儿园来,为小朋友讲解关于他所了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来历以及丰富内涵等。幼儿园可以邀请具有传统文化的手工艺家长来园内进行示范操作讲解,这样可以使幼儿产生亲切感,也可以促进儿童的情感发展。“走出去”,也就是走出幼儿园,走进社区,走向社会,进行现场教育活动。让幼儿亲身经历,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好地促进幼儿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扩展和延伸,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引导对幼儿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更加日常化和生活化,在幼儿园和家长的合作下,对幼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能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13]例如幼儿园可以组织关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亲子活动,让家长不仅了解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还可以更好地和幼儿一起活动。比如中秋节组织“小月亮”活动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做月饼;如重阳节组织登高活动,通过远足活动,幼儿和家长教师一起走进大自然,倾听传统节日由来,感受传统节日文化。家园合作开展亲子游戏,是幼儿园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利于幼儿更好地强化传统节日意识,培养传统节日情感。

猜你喜欢
中华幼儿园儿童
我爱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14期)2020-11-10 09:06:24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22期)2020-03-29 02:17:52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爱“上”幼儿园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