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四重逻辑

2022-03-02 16:35涛,黄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协同育人

杨 涛,黄 斌

(西安财经大学,陕西 西安 710100)

实践教学创新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让各门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提供了科学指南。于是,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如何实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就成为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但目前学界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理论课教学如何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如何协同育人?对于实践教学的相同功效却鲜有人关注。社会调查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也是“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2]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在内的实践教学活动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是目前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亟待加强的重大课题,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本文从扎根中国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视角,以社会调查为载体,结合西安财经大学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经验,研究“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的四重逻辑,对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深化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的必然逻辑

社会调查作为我国财经类高校用途最为广泛的实践教学形式,是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和强化实践教学育人实效的重要载体。以社会调查实践为载体,运用“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理念,用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将社会调查、“大思政课”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思政课社会调查和专业课社会调查同向同行,构建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是新时代加强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战略部署的必然选择。

(一)“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建构是新时代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需要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方式,也是高校教育改革创新关注的重点内容。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如何通过实践教学有效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作用?是新时代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积极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必须思考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入新时代,面对复杂多元的时代议题引发的各种教育问题,以课堂讲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信息化时代广大学生对多样化教育教学模式的需求,也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质疑与反思。于是,积极探索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用以辅助、补充课堂教学,从而更好地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思政课教学更好地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就成为各高校积极开展更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研究的必然选择。社会调查作为一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它能更大程度地使实践教学目的真正落实落地,让青年学生以最近的距离感知时代发展的脉搏,了解祖国的发展变化,倾听人民的心声。可以说,以社会调查为载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单是一种实践教学方式的探索改革,也是一种培育学生责任感和凝聚学生爱国热忱的切身体验。新时代以来,在“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理念指引下,我国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理念、模式和路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原先仅重视专业课社会调查发展到思政课社会调查和专业课社会调查并重的阶段,“社会调查+思政教育”成为新时代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理念。专业课社会调查也从传统的仅注重社会调查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向重视政治导向、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四位一体”的实践教育目标转变,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成为专业课社会调查的重要内容。于是,在深度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功能的基础上,运用协同育人理念创新以社会调查为主要内容的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和载体,就成为新时代各种类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趋势。党中央和教育部文件多次强调要“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日常思政工作与思政工作同频共振”[3],也有力支持和推动了社会调查实践教学转型的加速演变。

(二)“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建构是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的需要

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创新实践教学的形式、路径和模式,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新时代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和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战略举措。这要求运用整体视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系统审视,将一切与立德树人相关、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关、与大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人、事、物、课程、教育教学活动和社会环境等都全方位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之中,在教育系统甚至全社会范围内运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1]。社会调查不仅是专业课和思政课能够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重要载体,也是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大学生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情感的重要载体。在以社会调查为载体的思政教育实践教学中,思政课教师是主力军,社会调查则是主渠道,中国社会问题是主战场,思政课建设是重要依托,将四者有机结合起来,使社会调查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机衔接,让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贯通,构建“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新模式,是构建“三全育人”实践教学体系和大思政格局的重要举措。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定位,围绕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培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根据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和新文科建设的要求,运用“三全育人”、协同育人和实践育人等理念,把专业社会调查与思政教育实践相结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社会调查实践教学进行整体规划,积极探索建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新模式,让社会调查真正成为“行走的思政课堂”,成为惠及全体师生的思政实践教学课,不仅有助于推进专业课社会调查与思政课社会调查同向同行,实现学科融合和资源整合,也为“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开辟了新的实践教学领域。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人们发现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关键是要找到课堂与社会、课题与问题、学生与人民之间的联系,社会调查就是这种联系的最好方式。“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把社会调查作为学生实践教学和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式,要求所有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开展专业课和思政课社会调查活动,不仅为新时代“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提供了创新思路,也为新时代思政课社会调查实践育人品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建构是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需要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入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以润物细无声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教学方式,它要求各门专业课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求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融汇于专业课程教学之中,以实现政治导向、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塑造的有机统一。因而,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新的课程观和教育理念,一种提高广大师生核心素养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被发掘出来用以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能力同向同行有机结合的重大改革战略举措。让“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使得在尊重专业课的教学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挖掘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耦合的思政要素,确定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耦合的育人要素,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大格局,成为新时代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任务。社会实践类课程作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课程类别,是课程思政建设“主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3],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明确要求。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目的和措施是“通过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4],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让所有高校教师、专业、学科和课程等,都承担起思政育人责任,着力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社会调查实践作为重要的社会实践课和特殊的思政课,是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有机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的重要实践教学形式,也是让思政教育真正走出课堂“活”起来的重要载体。从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角度来说,根据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要求,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结合思政课社会调查的实践要求,通过深入挖掘各类社会调查实践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断创新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推动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向同行,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效果良好且具有很好推广价值的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新模式,既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选择。

(四)“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建构是新时代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提质增效的需要

社会调查作为一种扎根中国大地开展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类型,从21世纪初开始,就一直是各类高校实践教学最为重要的形式。但以往的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由于没能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理念与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没有解决社会调查实践教学与时俱进的时代性问题,再加上许多高校未能根据各自的类别特征和专业特征找到特色教学模式,这也使得现有的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往往存在调查选题缺乏专业性、方案设计简单滞后、调查方式单一等缺陷,使得在破解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诸多难题中,社会调查实践方式方法创新成为许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点。此外,再加上“思政课程”虽然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它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在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内容及教学安排已经比较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创新路径,有针对性地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性及挑战度,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克服专业课教学中大量存在的缺少价值引领且与思政课教育相脱离的“无教育的教学”,甚至是与思政课“拉错调、唱反调”,逆向而行的“错误教育的教学”等不良现象,就成为包括社会调查在内的各种实践教学提质增效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笔者所在的西安财经大学,由于统计学和应用经济学发展的需要,在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方面获得了不少成绩,并取得了许多值得推广的经验。但由于各门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不同,特别是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学科壁垒与认知差异,割裂了思政教育与社会调查实践教学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和衔接性,再加上专业课教师以课题研究为中心的行为习惯,更使得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容易陷入“单兵作战”的“孤岛化”的困境[5]。也就是说,各类课程的社会调查实践虽然“守好了每段渠”,但社会调查与思政教育之间缺少协作共振和交叉渗透,难以形成“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共振的合力。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建构“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模式,为新时代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增添了不断完善的内在动力。

二、“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的应然逻辑

在社会调查实践教学体系中,思政教育与社会调查并不是相互隔离、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享发展、协同育人的有机整体。实际上,社会调查作为一种实践教学的载体,它可以与思政课结合形成思政课社会调查,可以与专业课结合成为专业课社会调查,还可以通过挖掘专业课社会调查中的思政元素形成课程思政社会调查。思政课社会调查与专业课社会调查、思政课社会调查与课程思政社会调查之间相互支撑、协同育人、共享发展的互动关系,内在要求和决定了“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的应然逻辑。

(一)思政课社会调查与专业课社会调查在“同向”上相互支持、德智并举、立德树人

思政课社会调查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为主要对象的社会调查,或是用社会调查方法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问题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它的根本目的既在于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社会调查和分析社会问题,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去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关注现实,辩证地看待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和各种社会现实问题,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在于它通过社会调查帮助学生了解党史、国史、国情,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深化课堂理论学习,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共识。专业课社会调查虽然是围绕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与科学研究活动而开展的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活动,但仍然需要开展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塑造“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任务。可以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的目标指向。社会调查与思政教育在实践教学上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不仅会拓展思政教育的活动空间与实现途径,也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新的载体和呈现方式。无论是思政课社会调查还是专业课社会调查,其“同向”在宏观上来讲,都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宗旨,是在以社会调查为载体促进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微观上来说,都是为了使学生在社会调查实践中获得专业知识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人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同时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锤炼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立德”是包括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等所有课程教育教学共有的育人目标,“树人”则不仅强调要注重思政课程的教育引导作用,也要通过深入挖掘其他课程蕴含的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和内容,推进“德智并举”“德业融合”与“德能并进”[6]。思政课与专业课在社会调查实践教学上同向同行,意味着实践教学不能仅仅将知识传授、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作为唯一目的,而是要将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劳动教育与国情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把立德树人贯穿于高校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在社会调查实践教学中全方位实现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思政课社会调查与专业课社会调查在“同行”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德业融合

思政课社会调查作为以思政课教学内容为主要对象的社会调查,主要是通过社会调查这种方式来解答学生思政课学习所遇到的各种难题,引导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感受中国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坚定“四个自信”。专业课社会调查尽管是以专业课为依托,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能力培养的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形式,但它是以专业课为依托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的社会调查,是将思政教育理念贯穿于专业课社会调查的实践教学类型。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社会调查与专业课社会调查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中介和桥梁。在专业课社会调查中,课程思政不仅是一种课程观和教育理念,也是大学生提高社会调查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它要求课程思政理念与方法必须贯穿于专业课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开展的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全过程。也就是说,它要求专业课社会调查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便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在社会调查实践教学中有机统一起来。可以说,课程思政的融入,使得思政课社会调查与专业课社会调查在政治方向、价值引领和教育目标“同向”基础上呈现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德业融合的“同行”关系[7]。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政课对社会调查实践具有政治引导和价值引领作用。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负有学习、宣传党的最新理论方针政策的使命,它在政治方向、价值导向和教学要求等方面对专业课社会调查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二是专业课社会调查所蕴含的专业教育、价值教育、能力教育、责任教育和国情教育等,不仅有助于丰富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拓展思政教育的教学空间,而且为思政课社会调查提供了多元发展的学科支撑,有助于思政课教师在社会调查实践中挖掘与思政教育相耦合的育人要素。三是课程思政为专业课社会调查和思政课社会调查同向同行、德业融合提供了中介和桥梁。课程思政通过挖掘专业课社会调查实践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元素,将思政教育贯穿到高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管理和服务全过程,真正形成德业融合、协同育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不仅有助于专业课教师在尊重专业课教学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确定与思政教育相耦合的思政要素,克服社会调查实践中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也有助于促进思政课教师在社会调查实践教学中结合专业特点和能力素质培养,发掘高校其他各类课程的育人资源,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思政课与专业课在社会调查实践中实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三)思政课社会调查与专业课社会调查在协同育人中各有侧重、德智并举、共享发展

各个高校开展的社会调查实践,尽管可以根据调查项目来源的不同将其分为政府委托的社会调查、专业课社会调查、思政课社会调查、第二课堂社会调查和虚拟仿真社会调查等不同类型,但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和载体,它们都天然带有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都要求把思政教育贯穿于社会调查实践的全过程。当然,不同类型的社会调查实践由于目标和目的不同,它们在协同育人中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各有侧重。其中,思政课社会调查是以深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和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为目的的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形式,是学生参加思政课课程教学的调查活动,也是思政课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的调研活动,它要求学生在完成思政课程和思政课教师安排的调查任务的同时,撰写相关调研报告并努力使之推广应用。它侧重的是从思政课教学的视域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调查实践能力的培养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的价值引领,是政治方向与价值引领的显性教育。专业课社会调查是学生参加学校安排的专业课程内容的社会调查活动、专业课教师承担的研究项目调研活动以及学生自己选择的专业调研活动。近年来,课程思政的加入使得专业课社会调查具有了课程思政的新时代内涵,即它要求通过挖掘专业课社会调查中的思政元素和思政教育功能,促进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在社会调查实践教学中实现有机融合。它要求参与专业课社会调查的教师与学生在撰写专业课调研报告的同时,撰写思政教育调研报告,总结专业课社会调查的课程思政内涵。也就是说,当代的专业课社会调查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调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应该注重社会调查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引领的隐性教育。思政课社会调查与专业课社会调查二者虽然在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能力培养等方面各有侧重,但在政治认同、价值认同等政治教育上则完全一致,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学识才情、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二者则是相互侧重、相互补充、德智并进、协同育人的关系。思政课社会调查与专业课社会调查在同行中相互独立、相互支持,通过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体现和保障了二者在同向育人、协同育人中实现德能并举和德智并进。

三、“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逻辑

思政课社会调查与专业课社会调查是两类不同课程性质的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类型,二者的同向同行和协同育人,从根本上来说是二者基于课程思政的融入在认识论与实践论的有机统一。“同向”是前提,“同行”是过程,“协同育人”才能产生最好效果。价值导向相同、教育目标协同以及德能并举、德业融合和德能并进的实践育人要求,共同构成了“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内在规定了“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的理论逻辑。

(一)价值导向相同与教育目标协同,是“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根基

价值导向相同是由思政课和专业课共有的政治属性决定的。“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8]高校所进行的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活动都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和明确的教育目标。尽管思政课社会调查和专业课思政社会调查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肩负的教育目标和具体的教学要求有所不同,二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上也各有侧重,但它们都有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的共同价值导向和目标追求,都是围绕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调查实践能力、强化青年学生“四个自信”教育这个关键点,着力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这是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职责使然,亦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使命召唤。思政课社会调查与专业课思政社会调查的教育目标协同则是因为:虽然专业课社会调查实践所涉及的各种课程所承担的社会调查教学任务不同,但因为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需要,它们都遵循共同的价值取向,都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将政治教育、国情教育、价值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等有机融入各种专业课程社会调查的实践教学之中,使思政课社会调查与专业课社会调查形成协同效应。此外,这种协同效应还表现为二者在具体教育目标上的相互协同。思政课社会调查实践主要是运用社会调查这个实践教学载体来加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本国情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教育,以实现政治教育、价值教育、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的有机结合的教育目标。专业课思政社会调查主要是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切入,辅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对社会调查实践中思政教育因素的挖掘,将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政治教育、价值教育有机结合,因而专业性、针对性、实效性更加显著。可以说,价值导向相同与教育目标协同的有机统一,是思政课社会调查与专业课社会调查同向同行的基石,是“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的首要特征。

(二)德智并举、德业融合与德能并进,是“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内容

在“社会调查+思政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德智并举、德业融合与德能并进,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其主要表现是以社会调查为载体,将文化知识教育、专业技能传授、调研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提升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全过程,并通过建立健全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协同机制和保障体系,推进各种专业课程思政社会调查与思政课社会调查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尽管社会调查实践注重的是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既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包括社会调查在内的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德智并举、德业融合与德能并进,是“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目的,也是“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目标实现的三个层次,它们强调的是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的同时,理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即德育放在首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提升专业课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在社会调查实践教学中,思政课社会调查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实践特性,是对学生社会调查实践教学进行思政育人的主渠道。专业课思政社会调查既要在社会调查实践中传授文化知识、培养社会调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社会调查实践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政育人资源及其功能。正是思政课社会调查与专业课思政社会调查具有共同的思政育人的功能属性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育人要求,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在社会调查实践教学载体上落实德智并举、德业融合和德能并进的同向同行要求提供了可能性。因而,在“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中,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都应在充分挖掘各类社会调查实践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既要坚持德智并举,注重专业技能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又要注重将思政教育与社会调查中的文化知识传授、专业技能提升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从而形成在德智并举、德业融合与德能并进基础上的协同育人和互补推进的实践教学效应,增强“社会调查+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合力。

(三)协同育人和以学生为中心,是“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的核心理念

协同育人是教育系统理论的核心理念,也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原则要求。现代教育系统理论认为在复杂的教育系统中,尽管各种学科的属性和目标要求不同,但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必然会产生协同育人效应,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等不同教学方式在相互补充、相互支持中必然会产生协同育人效应。构建“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就是要以社会调查实践为载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调查实践能力、强化青年学生“四个自信”教育这个关键点,运用协同育人理念,在专业课社会调查与思政课社会调查之间、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全面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思政教育和能力培养上形成有利于推进德智并举、德业融合与德能并进的举措与路径。这既是推进“社会调查+思政教育”提质增效的现实需要,也是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理念的需要。然而,“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协同效应的产生并不会自发生成,而是要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到社会调查等学生的具体教育教学之中,用社会调查实践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思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将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理念全面贯穿于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全领域、全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新理念,也是包括社会调查在内的所有实践教学的新理念。它强调所有课程教育教学都应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中心位置,用现代人本意识“关注学生来自思想、情感和道德的深层呼唤,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获得感”[10],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实践中都应渗透全方位开展立德树人的价值诉求。以学生为中心的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注重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的现实需要和培育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全方位地融入社会调查实践教学之中,使青年学生在专业课社会调查的“修业”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实现“进德修身”和“德智并进”的目的。思政课社会调查更是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注重将社会调查的收获融入思政课教学,使学生在“进德”中推进“修业”,在协同育人中实现“德能并修”[11],在德智并举、德业融合中实现德能并进。

四、“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的实践逻辑

毛泽东曾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12]从实践上来说,社会调查是思政教育和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重要桥梁。当然,社会调查实践在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中,不仅仅是简单的架“桥”和开“船”问题,而是要在实践中结合社会调查的特性和实践教学的内在要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建适合财经类高校特色发展的“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转变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树立“三全育人”和协同育人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理念

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不仅要求思政课实践教学努力实现“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而且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推进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等方面,都提出了符合时代特征的新理念、新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新模式,首先需要转变传统实践育人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三全育人”和协同育人新理念,明确思政课、专业课和第二课堂各自在社会调查实践教学上的能力要求与“守渠”责任,并在实践教学安排、课程设置、内容设计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将政治导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等有机结合起来,为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和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提供价值理念引领。长期以来,我国实践教学领域存在着重专业能力培养,轻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许多教师认为社会调查能力培养是专业课程的任务,即专业课作为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课程,不仅需要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还要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而,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思政课与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是没有关系的。因而,许多老师也就自然认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也仅是理论课课堂教学需要完成的任务,与实践教学无关。也有教师认为思政课有实践教学,但那也仅是社会考察、参观访问和现场教学等,社会调查实践不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由此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调查实践“两张皮”的矛盾,无法形成以社会调查为载体推进思政教育的有效模式。实际上,传统实践教学或社会调查中的系列失误,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因为在教育理念上未能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未能正确处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三者之间的关系,割裂了育才和育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割裂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思政教育与知识能力教育在育人方面的有机联系,从而影响了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形式思政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和充分挖掘。

(二)坚持问题向度和目标向度,着力解决“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难题

问题是时代的心声,目标是实践的指向。每个时代的实践教学都有自己要面对的问题和目标指向。进入新时代,社会调查实践成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以社会调查为载体,构建“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新模式,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实现财经类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战略目标的需要,也是为了解决“大思政课”建设和大思政工作格局建设所面临的诸多难题,譬如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内涵定位问题、覆盖面问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合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结合“三全育人”和协同育人理念,进行更集中、更专业、更深入的研究。新时代的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要求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根据“大思政课”建设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共同嵌入社会调查实践的各个环节,协同推进社会调查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共同破解财经类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实践路径问题,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思政教育由教学体系向实践体系、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问题,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问题,路径选择和成果利用等诸多问题,共同创建可供推广的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新模式。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运用“三全育人”和协同育人等理念,把专业课实践教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相结合,围绕中央和地方重大战略部署、思政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等,构建“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其目的是通过全方位发掘社会、学校、学院、教师、校友等各种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共同嵌入实践调查活动的各个环节,让社会调查真正成为“行走的思政课堂”,成为惠及全体师生的思政实践教学课。

(三)注重路径和模式创新,结合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构建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新模式

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是新时代高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是高校所有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基本着眼点。运用“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理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创建“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找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佳切入点,既需要结合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把思政教育和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共同嵚入社会调查活动的各个环节,创造更多的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新路径;也需要根据“大思政课”建设的战略部署,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红色基因、血脉传承、社会责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方面深入挖掘社会调查实践中所发现的思政教育元素,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润物细无声地赋予学生终身受用的良好品行和社会调查实践能力。西安财经大学经过多年探索实践逐渐形成的、可供广泛推广的、具有鲜明财经类高校特色的“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其核心框架是“一体两翼三层四类多模块”。“一体”即以思政课社会调查实践为主体,“两翼”即以专业课思政和学科思政社会调查实践为“两翼”,“三层”是指学校、院(部)、调研团队三个管理层级,“四类”即政府委托项目、专业课、思政课和“第二课堂”等四个社会调查类别。学校根据四种类别社会调查所涉及的具体内容设置实践教学模块,组建调研团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多模块”即四种类别的社会调查都可以根据所涉及的具体内容设置实践教学模块,组建调研团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教学。该模式旨在通过挖掘不同类型社会调查实践的育人功能,激发不同类型和各种层级社会调查实践教学主体的活力,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中共同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

(四)内容整合,研发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社会调查实践的“课题配方”与行动方案

思政课与专业课在社会调查实践教学上的同向同行,既在于社会调查实践要满足德智并举、德业融合和德能并进的教育教学需要,也在于专业课社会调查实践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也就是说,构建“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需要运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系统理念,统筹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社会调查实践的“课题配方”和行动方案,实现知识传授、社会调查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作为一种可值得广泛推广的实践教学改革新模式,虽然强调的是在社会调查实践中要注重思政育人资源的挖掘和价值引领的塑造,强调的是将思政教育与社会调查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但其实质是要实现德智并举、德业融合和德能并进的三者有机统一,其课题设计也必须以此为着眼点。这就需要“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实践主体在规划方案中应观照学生的政治认知、价值引领、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情感诉求等因素,明确每个社会调查实践选题的思政教育主题,且与其他课程社会调查承担主体达成共识,通盘筹划不同课程社会调查实践课题要求的衔接,避免出现社会调查实践教学主题错位、思政教育缺失和内在要求相互冲突的现象。近年来,西安财经大学在“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中,注重品牌项目引领和典型案例示范作用,围绕脱贫攻坚、党史学习教育、红色基因传承、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疫情防控、民族团结等方面,研发了“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实践专题、“乡村振兴谱新篇、青年筑梦立新功”实践专题、“保护秦岭生态、绘就美好蓝图”实践专题、“民族团结情、拳拳赤子心”实践专题等许多“课题配方”,很好地将思政教育、专业能力培养和学生的爱国情怀有机结合,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典型案例调查在社会调查实践育人行动方案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关键是要做到思政课和其他课程的社会调查内容相互照应,并在实践教学中找准实现德智并举、德业融合和德能并进的交叉点、衔接点和共鸣点,找到共同实现价值性知识与学理性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政治引导、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集成共享的有效路径和推广适应的举措。

(五)体系重塑,建构协同育人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新体系

根据“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理念,将社会调查实践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思政教育从狭小的“思政课堂”走向了宽广的社会“大思政”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培育形成“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生态系统。教育生态理论认为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是一个多种主体、多个部门相互依存的整体性教学活动,这些多元主体和部门依据一定的教育内容与目的形成的教育教学体系,是各种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是一个涉及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学生以及其他参与人员等多种主体,涉及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实践教学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其他学院等多个部门的整体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以社会调查实践为载体,构建多部门、多学院协同育人的“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来说,需要建立两个体系来予以保证:一是社会调查实践教学运行体系,具体要求是各学院在社会调查实践教学中将思政教育工作做到“六落实”:即计划落实、大纲落实、指导教师落实、经费落实、场所落实和考核落实等,同时抓好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开展的准备工作环节、初步安排落实环节、中期工作开展环节和结束阶段成绩评定与工作总结环节等四个关键环节,赋予社会调查实践教学体系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新内涵。二是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平台体系,通过大力开发建设项目活动平台和基地平台等全方位、多层次、多形态的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平台,发掘社会、学校、学院、教师、校友各种资源,使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相互配合,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共同嵌入实践调查活动的各个环节,挖掘不同类型社会调查的育人功能,为社会调查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提供重要平台依托。当然,这还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思政教育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条件、健全思政教育社会调查实践教学规范管理和完善思政教育社会调查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举措,才能建构一套完整的“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

(六)机制创新,建构同向同行的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协同机制

“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的开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队伍和专业课教师三大师资力量,涉及各学院、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多个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运用“三全育人”理念和协同育人理念,创新建立一套指导、协调和激励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的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协同机制,既需要把专业课社会调查活动和思政课社会调查活动有机结合,建立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共同参与机制,解决思政课在思政教育中孤军奋战的被动局面;也需要根据协同育人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新体系建构的需要,形成社会调查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机融合的运行机制;还需要通过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推广机制,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工作机制、育人模式等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和可推广的高质量的实践育人成果。当然,更需要的是根据激发各种“社会调查+思政教育”主体活力的需要,健全思政教育社会调查实践协同领导体制,调动学校多方力量,形成了校—院协同开展社会调查的工作机制,克服由单个部门开展社会调查的分散状况。唯有如此,才能为“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重要的体制机制保障。多年来,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实践教学领域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但都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实践育人与思政育人有机结合的协同机制。新的实践教学模式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需要从“大思政课”视域高度重视社会调查实践的思政育人功能,将思政教育与能力培养融入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建立一套学校党委全面规划,各部门协同实施,师生主动参与的实践育人机制。“不同的主体必然囿于各自工作条件的子目标和职责,难以形成育人的合力,甚至可能引发分力和壁垒”[13]。唯有建立能够确保所有社会调查实践教学主体都能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激发不同主体在思政教育与能力培养上的内在动力,才能推动形成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共同关心支持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强大合力。

(七)制度保障,健全“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落实保障机制

制度问题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问题。长期以来,许多高校开展的社会调查实践教学不能有效实现协同育人效果的一个重要根源,是缺乏一套与系统化落实机制相配套的制度遵循体系。立足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需要,运用“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理念,将社会调查、专业教育、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四者有机结合,构建符合“大思政课”建设需要的协同育人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新模式,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完善相关制度与政策,通过建立健全明确分工、细化任务、强化考核的制度规范,才能使“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其中的关键是要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全方位嵌入、全过程育人的系统化落实机制,把打造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新模式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整体工作环节,构建思政教育社会调查实践一体化育人体系,保证思政教育与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同向同行并落实落细落小。所谓的“全员参与”是指全体学生、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全部参与,协同党政管理干部、调查单位工作人员等共同参与社会调查活动,协同开展或指导思政教育社会调查实践。“全方位嵌入”即社会调查嵌入思政课程、专业课程思政、学科思政、双创实训、综合实践等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整个教学系统、所有实践主体和实践教学环节。“全过程育人”即在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都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融合,凸显思政教育社会调查实践的政治属性、育人功能和价值引领。唯有如此,才能使“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在严格考核管理、突出过程管理和综合能力考核的质量管理机制之上,才能为思政课社会调查和专业课社会调查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奠定坚实、可靠的制度根基。

猜你喜欢
专业课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