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正义:学校教育何为

2022-03-02 16:20肖英鑫张春海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正义价值观文明

肖英鑫 张春海

(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

近年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深化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美丽中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但国内国际生态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需要及时探索实现新时代生态正义的可行性路径。2020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学会融入世界: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指出“未来教育要以生态正义为目标调整实践,以转变人类的行为方式,最终实现人类及地球的可持续发展。”[1]学校教育在生态正义目标的实现上可大有作为,为此要以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来统摄学校教育实践,打破人与自然支配与被支配关系的固化模式,寻求生态正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终与世界融为一体。

学校教育在促进生态正义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并具有传播生态知识、唤醒生态自觉以及养成生态人格的生态正义功能。在新时期探索学校教育、落实生态正义的行动路径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和实践,开拓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一、学校教育在促进生态正义中的基础性地位

1.学校教育是培养生态公民的主要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2]。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阶段需要每一位公民以全新面貌迎接挑战,要求公民以生态意识、生态思维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生态公民是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提出的,与传统意义上的公民相比有着不同的独立结构,是对公民理论的进一步扩展。国内学者从公民关系、公民交往空间以及公民活动领域对生态公民与“传统公民”作了区分:“传统公民”主要是处理人与国家的关系,在公共领域中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活动领域限制在公民与国家;生态公民进一步扩展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重视私人领域中的公民活动,公民活动领域扩展到生态共同体。[3]

培养生态公民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对学校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提出的新要求。学校教育必须顺应生态文明时代发展新要求,明确学校应承担的生态责任,基于生态公民的要求培养未来的生态建设者,为生态正义的实现筑基。相对于其他教育形式,学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承担教书育人责任的主体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学校教育的物质文化环境、教材以及教育活动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使得育人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同时,学校教育也是广泛存在的正规教育形式,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是国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指导下,各地市纷纷出台了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推进方案,如《扬州市中小学生态文明实施方案(2014—2020)》《天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实施意见》等,确保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落地。在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学校教育作为生态公民培养的主力军,应主动担负起促进生态正义的光荣使命,要聚焦学生生态素养,规范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切实将生态文明知识、意识、价值观的培育落实到教材、课堂、学生活动以及学校管理建设中去。

2.学校教育是实现生态正义的关键手段

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是建设生态化的工业文明,实现生态正义是达成价值目标的必要前提。[4]我国正在逐步迈向工业4.0时代,打破了以往工业发展的单一“速度与效率”模式,转向效益和质量兼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更加注重生态因素,最终使“黑色文明”转向“绿色文明”。学校教育在促进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革新发展动力等方面意义重大,可有效助力工业文明“绿色化”,是实现生态正义的关键手段。

首先,学校教育能够把可能的绿色科学技术知识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生产力。学校教育是绿色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中介,绿色生产技艺只有被劳动者掌握了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生产力;而劳动者要掌握绿色生产技术的关键所在正是学校教育,一个人只有经过学校教育的系统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绿色文明”时代所要求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才能产生某种使用价值,形成现实绿色生产力。其次,学校教育能够创造和发展新型绿色科学技术。学校教育能够培养绿色科学技术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绿色科学技术的发明和革新都依赖于掌握了绿色科学技术的人才,而新型绿色科技人才培养主要是靠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劳动者通过学校教育不仅能够锤炼绿色生产技艺,还可以获得相关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对绿色生产过程的理解,培养劳动者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绿色技术的革新夯实人才基础,实现现代工业的科学化、智能化、生态化。最后,学校教育具有对绿色科学技术、绿色理念的传播作用。任何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总是建立在学习前人已有科学技术成果经验基础之上的,学校教育能够最高效、最系统地传递人类已有知识经验和科技成果。通过学校教育活动,能够让少数人发明创造的绿色科学技术能够被多数人学习和掌握。

3.学校教育是统整生态正义价值观的基本形式

生态危机出现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既有政治、经济方面因素,也有社会文化观念方面的因素,但其深层原因在于其背后的“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生态价值观。某种程度上,生态问题本质上是一种文化问题。[5]生态正义实现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生态正义价值观的统整。在促进生态正义实现的过程中,学校教育是促进人类观念转变,反思和澄清多元化生态价值观,帮助人们选择、树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生态正义价值观的基本方式。通过学校教育统整生态正义价值观可以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纵深发展和全面推进。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两个和解”是实现生态正义的必要条件,即人与自然的和解与人与自身的和解。一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可以分为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阵营。前者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主宰,自然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后者强调人与自然都具有内在价值,强调人类对自然的道德责任,保护生态环境。非人类中心主义又存在多种表现形式,如动物权利主义、生物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多样化论述反映了纷繁复杂的生态正义价值观,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巨大冲击,对于选择何种生态正义无所适从,最终会阻碍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持续推进。每一种论述都存在其合理因素,不能一概否定,需要通过学校教育解释和说明各种生态正义价值观的理论诉求,反思和澄清每种价值观的合理因素,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统整富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正义价值观。另一方面,在人与本身的关系上,主要涉及人与人的关系。生态正义并不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态正义,而是全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正义。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生态破坏都会逐渐演化成全球性的生态问题。生态正义强调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要求打破民族、区域界限,团结协作,朝向全球生态共同体迈进。在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国际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日益加重的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为学校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提供了一种宏大的全球化视角,即维护全球共同利益。[6]在生态正义的实现过程中,学校教育作为全球共同利益的“统整者”,是人类树立整体生态正义价值观、构建全球生态共同体、提高世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

二、学校教育在促进生态正义中的功能

影响生态正义实现的因素有很多,以往的研究多从外部来寻找生态正义实现的路径,忽视了“人”在生态正义实现过程中的核心作用。[7]生态问题本质上是人的问题。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通过发挥其传播生态知识、唤醒生态自觉、养成生态人格等功能来培育生态正义的践行者,助推生态正义的实现。

1.传播生态知识

传播生态知识是学校教育的固有功能之一。传播生态知识,习得实现生态正义所必需的知识条件,可以为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奠基。首先,学校育人环境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体现生态化理念,学生在“生态氛围”下能对在课堂中获得的生态知识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体认,可以有效提高学习生态知识的主动性。其次,学校教育科学化、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以及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能够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生态知识,如北京市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创立“必修+选修+研修”有机结合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结合知识讲座、学科融合等方式传播生态文明知识,取得了显著成效。[8]最后,学校教师是传播生态知识的主要承担者,学校教师都是经过严格训练、层层考核才入职的,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生态素养,能够根据生态文明教育要求和学生特点科学设计教学环节,渗透生态知识,积累点滴改进,促进学生逐步建立完备的生态知识系统。学校教育能够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结合生态知识讲座、生态知识竞赛等多样化的生态知识传播活动让学生了解目前生态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使保护生态环境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学校教育要总结生态知识传播过程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规范学校教育生态知识传播活动,以生态知识引领生态意识,养成生态思维,践行生态行为,促进生态正义的实现。

2.唤醒生态自觉

形成和保持高度的生态自觉是生态正义实现的重要标志。生态自觉是指在反思生态问题的基础上,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生态与人类发展的共生共存关系,以此主导人的思想和行为,它主要包括对生态定位的自觉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自觉两个方面。[9]然而,近代人们仅仅将自然视为一种简单的工具性存在,如费尔巴哈认为“自然界是一切感性的力量、事物和存在物的总和”,霍尔巴赫认为“自然是万物的总汇”,对自然的认识是抽象的、片面的,没能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导致了生态自觉的缺失,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威胁人类生存,阻碍了生态正义实现的进程。

唤醒生态自觉是学校教育促进生态正义实现过程中的主要功能之一。学校教育能够通过营造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态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强化生态意识,逐步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唤醒学生的生态自觉。学校教育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学生可以在学校中了解到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认识到生态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引起强烈的生态情感体验,使生态正义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学校教育不仅局限于教室、课堂,任何具有生态教育意义的校园景观都可成为学校生态教育的“第二课堂”,如体现生态化理念的草地、林荫、循环水池等,在“第二课堂”中发现生态的潜在价值,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内涵;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研学旅行、社会调查等方式促使学生切身体悟,在与自然对话的过程中,结合审美教育、感恩教育,加深对“自然界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地位的理解,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以生态主义为价值标准引领自己的心理和行为,逐步形成高度的生态自觉。

3.养成生态人格

随着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兴起,机器化生产成为主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开创了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工业文明时代。但巨大的物质财富背后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占有,造成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问题。其根源是工业文明社会下形成的“占有式”人格。在全球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正义已成为全世界人类的共识,要求破除“占有式”人格,逐步养成与生态正义目标实现相适应的生态人格。

生态人格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人格样态可分三个维度来阐释:从人与自身关系视角来看,其表现为“鼓励人体验生命本真与释放其仁慈之心”;从人与他人关系视角来看,其表现为“唤醒人际间的关爱精神与消解彼此相互倾轧”;从人与自然关系视角来看,其表现为“延展人的伦理视野与激发其敬畏万物生命”[10]。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促进个体个性化和社会化的主导作用。在个体个性化方面,学校教育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地提升人的生态素养和品性,经过学校教育的“洗礼”,学生能够深刻意识到生命的存在并努力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促进完满生态人格的形成。在个体社会化方面,学校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意识到在生态正义实现过程中人类扮演的角色以及应发挥的作用,明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主动肩负起实现生态正义的光荣使命,获得生态正义实现必备的素养条件,自觉养成生态人格。概括来说,学校教育“能够且应该在发展伦理,培养未来社会必需的性格、品质方面担负起责任。”[11]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人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最终归宿。在国家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大力倡导下,学生在学校中不仅可以习得生态知识和技能,并且逐渐养成了生态态度、生态价值观念和生态行为方式,学校教育发挥着培育生态人格的重要功能。

三、学校教育促进生态正义的行动逻辑

实现生态正义,需要深化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认知,获得改善生态问题的相关技能,培养生态情感和生态正义价值观,践行生态文明行动。因此,学校教育在促进生态正义实现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知—情—行”的行动逻辑。[12]

1.习得实现生态正义必需的信息和技能

习得生态系统相关的信息和技能是生态正义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学校教育必须以生态系统整体关联性为出发点安排组织教育内容。实现生态正义,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到生态系统蕴含的整体、循环、平衡、多样性的理念,掌握生态系统运行规律,明晰生态自然观以及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获得对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科学认识。任何生态问题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生态问题需要以整体性、关联性的视角来看待,整体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生态正义的实现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学校教育应聚焦学生整体性思维能力,让学生意识到人类的一举一动都会引发系统性的影响,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只有让学生形成系统性、整体性的思维能力,才能内化和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关系,逐步养成保护环境、绿色生活的好习惯。生态正义的实现不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独唱”,而是全球人类的“齐鸣”。学校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最广泛的“整体”概念,认识到本地区与其他地区、本民族与其他民族、国家与世界都是关联的,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生态正义实现的重要一环是达成保护生态的全球共识,凝聚全球力量,自觉承担应尽的生态责任以及协助欠发达国家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各国友好相处,通力合作,形成全球生态共同体,致力于全球生态正义的实现。为此,学校教育需要加强沟通交往、友好对话能力的培养。弗莱雷强调“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以世界为中介,旨在命名世界。”[13]对话的最终目的是“命名世界”,使处于不同种族、性别、国家的人类群体能够担负起主体责任,合作交流,共同寻求世界本真的意义。学校教育要积极创设对话式教学情境,在师生、生生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与生态正义相匹配的主体间关系,培育沟通、交往、对话能力,为生态正义的实现打下技能基础。

2.助推个体形成生态正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形成生态正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将信息和技能转化为自觉行动方式的纽带。在以往人类中心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条件下,人类态度傲慢,目中无“自然”,普遍将自然视为征服的对象、奴役的工具,自然仅仅是人类发展的“踏板”,肆意索取、毁坏自然生态环境以谋取人类社会最大程度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其根源就在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学校教育需要帮助人们扭转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度和价值观,主动肩负起培育个体生态正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光荣使命。“公正”“和谐”是生态正义价值观的本质[14],学校教育应将“公正”“和谐”的价值观教育渗透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逐步养成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的态度,使得生态正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生头脑中生根发芽。在学校教育内容上,学校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正义思想,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天下为公”“均贫富”等体现公正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公正、和谐的生态正义价值观。在学校教育方式上,要转变单一知识认知教育方式,注重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校课堂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施加影响,传递生态价值观,增强学校教育的教化功能。[15]学校还可以通过创办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来让学生获得切身感受,如举办环境问题辩论会、参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感悟大自然的神奇,了解生态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大意义,增进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关系认同,形成敬畏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正义态度。在学校教育理念上,要积极从工具理性转为主体间性[16],建立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平等、和谐、宽容的关系氛围,助推个体形成生态正义的情感和价值观,促进教育者和学习者主动投身到生态正义实现进程中去。

3.引导个体产生实现生态正义的行动方式

生态正义行动是生态正义信息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最终落脚点。生态正义的行动方式是指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统领的人们在处理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时所选择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获得了实现生态正义所需的信息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后,并不一定会产生实现生态正义的行动方式,达到“知行合一”还需要学校教育的适当引导。在学生已经获得一定的生态正义认知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上,学校教育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实践的情境。一方面,学校教育可以引入当前社会上广泛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如雾霾危害、水资源污染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激发学生强烈的生态情感体验,进一步合作探讨如何改善生态环境,尝试将习得的生态正义相关知识和技能转化为日常的行动方式。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生态正义行动的机会,共同为学生创建组织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如生态环保政策宣讲活动、社区绿化设计活动、生态保护现状调查等活动,并对参与生态正义行动的学生进行适当表扬和奖励,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引领人们主动参与到生态正义实现行动中去。生态正义的最终实现需要通过全人类的实践活动来支撑,通过学校教育创设的生态正义实践情境,引发学生对生态正义内涵和外延的深入思考,逐步强化学生生态意识,养成生态情感,使践行生态正义行动的外在要求转化为主体的自觉行动,自觉养成“绿色”生活习惯,保护生态环境,传播生态正义思想,助力生态正义的实现。

猜你喜欢
正义价值观文明
我的价值观
请文明演绎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文明歌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