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棵树初级中学 冯丽娜
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直戳心灵深处,带给倾听者以极强的震感,音符、节奏、旋律是音乐组成的三大部分,其中节奏是音乐作品的灵魂所在,关系到整首作品情感的抒发,是支撑音乐的骨架。教师在进行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时,要重视对学生的节奏感进行练习,通过节奏感来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本文将从学生的节奏习得有效性入手进行探究,培养其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能力。
对初中生进行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环境下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对初中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社会各界逐步认识到了音乐教育给学生的能力发展带来的影响,但在实行初中音乐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往往更加重视对于音乐赏析技巧等的讲授、对歌词、旋律的欣赏等方面,对节奏方面的训练相对较少。但节奏作为音乐的灵魂所在,影响着倾听者对于整体音乐作品传达情感的感知,目前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对节奏教学缺乏科学认知和进行节奏训练的方式不科学等都制约着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
对音乐作品的赏析和学习有时往往需要几节课的时间才可以学会,如果从一开始就带领学生进行歌词赏析和歌谱的记忆、节奏的分析,对学生来说是较为枯燥乏味且较难吸收的,很容易使刚刚接触较难音乐系统学习的初中生产生对音乐的排斥,不利于进行长期的音乐教学活动。声音是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存在的事物,教师要善于利用大自然声音中的节奏,如钟表转动滴答滴答的声音,夏日蝉叫时发出的吱吱吱的声音等,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声音出发,让其进行倾听,感知其中的节奏感,提升对于声音的感知能力,为进行课内的音乐节奏学习提供经验积累。
以八年级下册的初中音乐教材《大海啊,我的故乡》一课为例,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体验、合作的教学方式亲身参与到音乐实践当中,掌握本首歌曲当中出现的经典节奏型和切分节奏性,并能够运用不同的情感进行作品体现,感受大海的形象,激发起学生对于大海的热爱,对生命的热忱。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利用互联网等资源搜集海鸥的叫声和海风吹拂的声音等,在正式进入本节课歌曲的学习之前进行播放,让学生对这些声音进行感受,让学生熟悉生活中节奏的同时为其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置身于大海之上的氛围,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景当中,推进后续的课堂教学进程。在创设了音乐情景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欣赏《大海啊,我的故乡》之前进行问题的创设,这首歌的音乐情绪是如何变化的?音乐的表现力度又是如何发展的?带着这两个问题进行作品欣赏。让学生对刚刚的问题进行讨论,了解本首歌曲的歌曲力度由弱到强,抒发了作者由深情到激动的情绪,加深对音乐节奏和情感的认知程度。
“学问必须和着自己的兴趣来,方可以得益。”是一位英国剧作家曾说过的话,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兴趣对于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进行音乐活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提高音乐课堂的参与程度。课程的导入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可以利用多样的教育教学资源,创新课堂导入方式,如采用说唱接龙或者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敲击节奏的方式进行自我介绍活动,将节奏训练融入到游戏活动的过程当中,从课堂开始环节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激发学生参与接下来课堂教学的的兴趣,推动音乐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以初中音乐八年级《踏浪》一课为例,本首歌是以云朵、风儿、大海、浪花等为意象依托进行创作的一首音乐结构短小精悍、旋律朴实,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时代感的轻快活泼的校园歌曲。充分表现出了独属于年轻人的青春活力,有来自于其身上所散发出的极富诗意的浪漫气息。在进行本节课的音乐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以校园生活出发,让学生对自己的校园生活经历感受进行一句话概括,在课堂导入环节根据教师的节奏进行自我介绍和一句话概括的介绍活动,教师在敲击节奏时要注意对于节奏的把握,使学生在富有节奏变化的导入环节中烘托其课堂教学的氛围,使其乐意参与到教学课堂活动当中,提升整个音乐课堂的活力。教师播放《踏浪》让学生进行欣赏,带领其进行歌曲的解析,让学生在赏析和齐唱中感受歌曲的韵律和作者所抒发出来的情感。
节奏感的概念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是十分抽象的,无法进行准确的理解,但是其在实际生活中的音乐感知能力很强,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节奏教学。音乐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在作词作曲上有着迥异的差距,节奏上具有极强的变化,教师可以在生活中留心收集多种风格的优秀音乐作品,从中选择适合初中生进行学习的作品,将其融入到初中的音乐课堂当中,让学生进行作品赏析,通过不同音乐作品的赏析,感知不同风格歌曲的曲风节奏,丰富学生的音乐节奏体验及相关知识,提升其节奏的感知能力及音乐作品的节奏鉴赏能力。
以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G大调小步舞曲》一课为例,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对这首舞曲进行欣赏,初步认识小步舞曲,感知乐曲中婉转如歌和活泼跳跃两个不同的段落主题所表现出的情绪和乐曲演奏形式,让学生乐于参与到舞曲作品的欣赏和表现当中来,对西方的音乐有更多的掌握。教师在进行本节课的音乐教学活动时,可以采取体验合作式的探究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在表达交流、听、演等环节对小步舞曲的节奏、速度、节拍、力度等方面进行感知,深入了解这一音乐体裁。教师可以依据本节课内容,对学生开展音乐内容的相关链接,将《猎人合唱》融入到教学活动中,《猎人合唱》也是西方音乐的一种体裁,是对歌剧《自由射手》背景的介绍,教师可以将这两种西方的音乐体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帮助学生感知其音乐的表现形式有何区别,节奏是怎样的,节拍呈现怎样的强弱变化趋势,使学生在掌握节奏等基本音乐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这两种音乐体裁的了解,增强其音乐鉴赏能力。
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和掌握可以借助于肢体动作,教师在进行音乐节奏的讲解练习时,可以将歌曲的节奏进行拆分,变成较为简单的节奏形式,带领学生依据拆分出的节奏进行拍打练习,熟悉所学音乐的曲调、节奏情况,在手脑并用中形成对音乐节奏的感知控制能力,使学生掌握立体节奏的掌控技能,让学生在手脑协调中促进对于音乐节奏的认知理解。教师也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给足其充分的发挥想象时间和空间,在带领学生进行音乐节奏分析之后,让其依据对于歌曲节奏的感知,对歌词的理解进行相应动作的创编,来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以初中音乐教材八年级《情系二人转》一课为例,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二人转有关的文化方面知识,欣赏二人转演员的表演,学习丢手绢技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二人转的魅力,唤醒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感认知,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水平。教师在进行实际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时可以演唱《小拜年》,对学生进行问题的创设活动,如你们知道老师刚刚演唱的歌曲是来自中国的哪个地区吗?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教师接下来对二人转的历史和发展进行详细的介绍,帮助学生认识东北的传统民俗文化二人转相关知识,为进行课程后续的学习进行情感和知识的铺垫。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知道二人转演员需要掌握四功一绝的本领——说唱扮舞绝,了解二人转不单单需要进行唱,对于扮和舞也有很高的要求。播放《情系二人转》相关视频,让学生对其进行欣赏,使其从直观上初步了解二人转的表现形式,带领学生对于《情系二人转》中的内容和旋律、节奏进行细致的剖析,帮助学生理解二人转的构成,感知A段的附点、波音、装饰音、前半拍空拍,B段的大跳音程、连音、切分音。教师出具其中的部分节奏旋律,带领学生进行拍手打节奏练习,通过肢体动作进一步感知附点、空拍和切分音等的整体节奏,加深对于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教师要对二人转中的四功一绝进行详细解释,将其融入进音乐教育课堂的教学实践环节当中。如对于“扮”,教师要进行解释说明,扮功指的是扮相,也就是说要演什么像什么,装什么像什么,即使没有风筝,也要装出有风筝的样子,并让学生根据《情系二人转中》需要进行扮演的片段进行模仿扮演,让其在实际扮演中感知其中的乐趣和对扮功的要求。在对“舞”进行解释的时候,说明舞是指舞蹈,是要求在进行二人转的表演时边唱边跳,二人转常用的道具是扇子和手绢,教师教授学生手绢的基本转法,让学生根据歌曲中的节奏进行练习和展示。总之,在进行本节课的教育活动时教师要重视对于二人转细节上的讲授,让其尽可能全面,具体地了解二人转的相关知识和节奏韵律,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知二人转的魅力。
在音乐学习的过程当中,乐器的学习和训练有着一定的地位,但在系统学习音乐的前期,要想让学生完全学会一项乐器是不现实的一件事情,所以,乐器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作用应该是配合音乐进行节奏训练。教师可以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时选择适合的音乐将乐器融入进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如选择沙锤、小鼓、响板等简单容易操作的乐器,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进行节奏的敲打,使其在和音乐的过程中感知节拍的快慢、强弱等元素,进行动作节奏训练,强化学生的音乐节奏能力。
以初中音乐教材八年级下册《海港之夜》一课为例,本首歌是一首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情的俄罗斯民族音乐,整个旋律深情流畅,明朗有力,很好地将进行曲和抒情曲的特点融合在了一起,为人们描绘出了一幅海风吹拂,歌声轻吟的宁静海港夜晚,将即将出征远航的水手热爱生活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师在进行本节课的音乐教学时,首先要对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旋律内容等进行深入的分析,确保自己对《海港之夜》交响曲有着明确全面的认知理解,让学生带着歌曲思考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几部曲式?旋律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三个问题进行歌曲的赏析,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进行问题的探讨,教师最后带领学生进行曲式和旋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节奏变化,感知整首乐曲中节拍的强弱变化,知道主要由主部和副部两部分组成,主部采取独唱,副部第一遍为重唱,第二遍为合唱,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响板这一乐器,在乐曲强拍时落下,帮助其对乐曲的强弱变化进行感知,选择沙锤,在节奏进行转化时进行摇响提示,感受节奏的变换。
面对新的教育形式,学校家长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程度日益重视,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对于周围生活的感知能力有着促进作用。对学生进行良好有效的节奏性训练,可以有效带动其整个音乐课堂的氛围,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和乐感敏锐度,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下体验音乐的美妙,感知节奏与音乐之间的密切关系,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幸福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