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郭猛初级中学 李倩怡
历史知识广博繁多,学生容易混淆历史事物、历史人物,教师要充分依托教材、利用网络等平台,播放影视作品、利用乡土资源,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升历史课堂的趣味,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教师要注重资源的收集、挖掘,让史实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能提升学生史实论证的素养,增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感悟。
部分教师虽然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但“用”的不科学、不深入,不能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部编版教材以“红线穿珠”的方式呈现内容,融入导言、问题思考、材料研读、人物扫描、知识拓展、课后活动等栏目功能,能为学生立体构建探索历史的架构。
1.运用图片资源,形成有力证据。图片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教师要将图片资源引入课堂,为核心内容佐证。教师以图片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丰富学生的感受,让学生能融入情境中感受体悟,能促进他们对学习内容的记忆理解。如在学习部编版七上《秦统一中国》一课内容时,教者让学生观察《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等插图,让他们说说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教者引领学生观察秦统一措施的图片,让他们归纳中央集权的措施,能以图佐证,促进他们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的提升。
2.运用问题资源,步步深入推进。教师要抓住教材中的课后活动问题资源,串讲教学内容,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同时能促进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师以问促思,让学生围绕问题开展探讨交流,以促进他们对重难点内容的理解把握。如在教学部编版七上《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课内容时,书中的课后活动有两个问题:汉文帝接受大臣贾谊和晃错的建议,倡导以农为本,他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初期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教者以问题引导学生对“休养生息”这一难点内容进行讨论交流。
问题宜精不宜多,教师要借助于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索与积极求思,让他们在循序学习中形成有深度的理解。问题之间须有一定的关联,如果彼此分散、缺少核心,就难以形成有效的问题链。教师要借助于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问题,引发学生全面地辨析历史人物、把握历史事件。
3.运用活动资源,掌握探究方法。教师要利用部编版教材中活动课的资源,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让学生形成多种途径去认识历史的方法,并能将活动课中所习得的方法渗透于日常学习之中,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资源,让学生通过搜集、访谈等活动,能“零距离”地接触历史,获得历史素养的提升。
如在学习部编版七上《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一课内容时,教者围绕“感受家乡的历史”这一主题,将学生分为人物访谈组、绘画摄影组、实物搜集组、网络查找组等四个小组,通过查阅报刊书籍、网上查询、实地拍摄、采访长辈等方式接触历史,感受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从而能体会“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
教师要运用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片断,对历史内容进行趣味性的讲解,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加他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识记。教师以形象生动的影视资源,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能调动他们探索历史的动机。初中生对抽象枯燥的历史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教师以影视作品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突破教学难点,能让学生有了整体的把握,让遥远的人物直观地呈现在眼前。
1.描绘历史情景,突破教学难点。教师要针对学生不易理解、不易掌握的知识点,向学生播放影视作品,给学生带来形象、直观的感受,让他们产生深刻的印象。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电影片段,引发学生的思考,促进他们探索深层历史知识的兴趣。
如在学习部编版八上《鸦片战争》一课内容时,教者播放记录片《英语工业革命》的片断,让学生了解英国的经济、政治、外交等情况,并与闭关锁国的中国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对比,让学生意识到鸦片战争是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资本主义与代表中世纪农业文明的封建主义之间的一场碰撞。教者播放电影《林则徐》的片断,让学生了解鸦片对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危害,并结合教材中的销烟壮举,感受到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者的决心与意志。
2.凸显主体意识,促进情感渗透。教师要构建学本课堂,引领学生参与自主探究、协作交流,促进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初中生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形象具体的内容会让他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教师要引入影视资源,让学生能回到特定的历史年代,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与历史共情。
如在学习部编版八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内容时,教者针对历史年代久远、学生理解不够深入的特点,播放纪录片《开国大典》,并让学生以当时记者的身份,说说如何来报道这场大典,同时让学生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对“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怎样理解?教者以视频向学生呈现激动人心的场面,能促进他们这一历史内容的理解,能调动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3.尊重历史史实,慎重合理选材。视频资源的使用,能还原历史场景,让学生能置身于真实的历史情境中感受、理解,从中汲取历史知识的养料,能提升他们的辨析能力。但有的历史史实还尚有争议,有待澄清。教师要以慎重的态度选择历史影视资源,要避免有违历史真相、脱离历史事实的作品。如电视剧《三国演义》,终究是小说改编的,其中有很多事件是有违历史真相的,教师要本着严谨求实、尊重历史的态度去引入资源,让学生能正确地看待历史事实。
在《三国鼎立》一课教学中,教师将历史事实与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感加以比较,能提升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由于受文艺作品的深远影响,曹操从未称帝却成了“乱臣贼子”,他平定北方,社会由乱到治,却成了“乱世奸雄”,他能谋善断,知人善任,却成了“奸诈狡猾”之人。教者出示材料一:戏曲舞台上的曹操图片;材料二:京剧《击鼓骂曹》的内容“到如今出了个奸曹操,上欺天子下压群僚”;材料三:《三国演义》中“宁教我负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负我”,请问历史中的曹操究竟是怎样的?教者呈现《三国志》中记载与曹操同时代的评论家许劭的评论,“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请说说你是如何看待曹操的?教者引导学生探讨交流,让他们能认识到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评价人物的标准在于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师要科学融入网络资源,呈现历史史料,丰富历史课堂,拓展知识视野。但很多教师对网络资源呈排斥心理,无心筛选优质资源;但也有部分教师盲目追从,一味滥用,对网络资源缺乏辨析能力,不能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
1.引入媒体资源,丰富学生感知。很多教师在授课时对导课缺乏优化,往往直奔主题,单调的导课方式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网络上的历史资源丰富多样,教师借助于关键词就可以轻松获取照片、图画、地图、示意图、漫画等历史图片资源。教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内容,能增进体验,促进学生对历史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从网络上下载音频、视频等资源,以艺术化的手段再现历史,能调动学生探索历史的兴趣。
教师要用丰富多样的方式呈现历史内容,将媒体资源与纸质资料、实物、历史照片等结合起来,以多元化形式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知,帮助学生更新知识结构,让他们更容易地吸纳课堂知识。如在学习部编版八下《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课内容时,教者呈现图片:成都建川博物馆的正门口有1800 多个日本军的头盔,墙上书有“1931 年·日军蜂拥”几个大字,并提出问题:日本为什么发动侵略我国东北的战争?教师呈现图片、九一八事变的视频及相关史料,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意识到这是日本精心策划的、有计划的侵略活动。
2.运用原始材料,促进深入理解。原始材料是对历史的考证,教师要借助网络,收集人物自传、人物日记等材料辅助历史知识的学习,能打破时空的局限,增进他们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教师引用的资源要有根有据,这样才有说服力,教师要从网络上搜集资源,并加以筛选、重组,形成逐步推进的“证据链”,能提供有力的佐证。
如在学习部编版八上《中华民国的创建》一课内容时,教者借助网络搜索《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南京临时政府发布的政令、《清帝退位授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谕》、清帝退位诏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背景、经过与意义,能形成全面认识历史的方法。
3.激发自主潜能,形成良好习惯。网络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能为学生提供视听盛宴,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吸纳。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动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而在网络背景下,学生也可以成为搜集资源的主人,他们可以从互联网上轻松地获取知识,能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
如在学习部编版八上《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课内容时,学生从网上搜索《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能从德国、美国人的视角去了解南京大屠杀,了解日军在南京所犯下的罪行,这是日本右翼势力难以抹去的侵华历史的铁证。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他们学会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字、地图、照片、示意图、记录片等资源,让他们运用这些资源去理解学习内容,填补教材的“空白”,能提升他们的探索意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教学要摆脱“死读书”的窘境,教师不能照搬教材、照本宣科,要引领学生探究地方历史资源,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盐城,蕴含着“白色文化”内涵,因“盐”得名,以汉武帝元狩四年设立盐渎县,到宋代时“环盐皆盐场”;蕴含着“红色文化”内涵,盐城市中心的“大铜马”为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所建,新四军第三师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教师要结合教材,融入乡土资源开展历史教学,能使历史感受更具体、更直观。
1.利用地方资源,提高学科素养。教师要借助恰当的地方历史资源,让学生学会搜集材料、分析材料的方法,能促进学生时空观念、证据意识的形成。学生能借助当地历史人物、故事、事件等资源,能降低他们理解历史知识的难度,拉近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能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意识。如结合学习内容向学生介绍“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东汉末年文学家,古射阳,现为盐都区大纵湖镇人)及他替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后被曹军俘获,曹爱其才而不咎,为曹所用。这一资源能为后面客观评价曹操提供了佐证材料。
2.运用地方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地方历史资源能丰富教学内容,使历史教学变得更形象,同时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之间的距离,能加深学生的历史印象,促进学生的形象理解。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地方历史资源,调动学生了解地方历史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历史知识的趣味性。教师要将范公堤、新四军军部旧址、顾正红烈士故居等资源融入到历史教学中,并以历史故事等方式再现历史,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利用红色资源,形成直观感受。盐城有停翅港、新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等革命遗址,教师要选择适用于教学的红色资源与历史教学内容相衔接。教师要通过实地考察、网上搜索等方式搜集、筛选、重组资源,让这些红色资源为历史教学服务,能增进学生对这段特定历史的记忆。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再现情境,给学生带来特定的感受与体验,让历史教学内容变得更有说服力,能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让他们的情感受到熏陶。
总而言之,历史教师要拓展搜集资源的途径,充分利用网络等平台,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向学生推荐影视、网络、乡土资源,要提升资源整合的有效性,增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