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盛忠光
(1.井冈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江西吉安,343009;2.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吉安,343009)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本中之基。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2022年高校毕业生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1],再创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大学生就业难不仅与整体经济形势、毕业生规模和大学生自身知识与能力相关,还涉及大学生就业观、心理素质、职业素养、就业诚信等思想与意识问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以“大思政”为切入点,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教育,发挥思政育人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基于文献梳理、理论分析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问卷星”进行网络调查。选择J大学在校学生在线填写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77份,问卷有效率为95.4%。
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就业观念,大学生就业心理,大学生就业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及教育队伍等方面。
1.缺乏思政理念
虽然J大学建立了贯穿大学四年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但调查结果显示,11.11%的大学生不清楚自己的毕业意向,对就业抱着等、靠、拖的消极态度,既不打算升学深造,也不打算就业工作。这类“慢就业”群体无疑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挑战。对“职业选择时,你主要关注的因素是什么”,75.89%的大学生选择“薪酬和福利待遇”,69.39%的大学生选择“工作地点与环境”,他们向往一、二线城市就业,拒绝去偏远山区;62.05%的大学生选择“单位发展空间”,他们向往大型国企和外企;44.86%的大学生选择“工作稳定性”,选择“职业对社会的贡献”的学生占比最小(31.03%)。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就业观不端正,对未来的生活、人生发展缺乏规划,缺乏奉献精神、劳动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究其原因是J大学就业教育中缺乏思政教育理念,更多传授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技巧等知识,鲜少教授就业观、诚信意识、职业道德、就业理想和职业责任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导致毕业生的思想层面出现偏差。
2.缺乏实效性
J大学为大学生提供了就业观引导、就业理论知识、就业形势与政策、就业技巧、就业心理辅导、就业实践体验等就业教育内容。但调查数据显示,实际教育内容与大学生所期待的教育内容存在差距,其中,就业观引导教育内容实际比例为40.04%,低于51.15%的大学生期待比例;就业理论知识教育内容实际比例为64.36%,远远高于33.75%的大学生期待比例;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实际比例为41.72%,与大学生期待比例46.33%相差不大;就业技巧教育内容实际比例为51.78%,与大学生期待比例52.20%相近;就业实践体验教育内容实际比例为23.90%,与大学生期待比例的66.04%相差最大;就业心理辅导教育内容实际比例为33.12%,低于58.07%的大学生期待比例。由此可见,J大学就业教育未能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究其原因是大学生就业教育未能因时而进,适时融入当前社会形势和就业状况,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有效的教育指导,导致就业教育缺乏实效性。[3]
3.缺乏针对性
J大学运用了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就业教育方式。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现实教育方式与大学生所希望的教育方式差距较大。大学生对课堂讲授、在线教育、实践体验、一对一沟通、经验分享、互动交流等教育方式的期待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J大学仍然是以课堂理论学习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结合大学生的性格特征、个性需求、专业差异及学历层次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无法满足大学生个性化需求。[4]
4.缺乏专业性
就业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实践工作经验。调查数据显示,在J大学就业教育师资队伍中,辅导员占比78.62%,专业就业教育教师占比11.53%,外聘就业教育专家占比6.71%,其他类型的就业教育教师占比3.14%。在教学分类情况调查中,17.82%的就业课程由各专业教师教授,9.64%的就业课程由专门的就业教师教授,剩余就业课程均由辅导员负责教授。由此可知,J大学缺乏专业的就业教育师资,基本上是由辅导员兼任就业教师。对辅导员来说,思政教育是首要工作,就业教育也是重要任务。但辅导员工作事务繁忙,部分辅导员缺乏职场经验和就业理论知识,难以同时做好思政教育和就业教育工作。因此,当前大学生就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性较低,直接影响就业教育成效。
思政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2]在“大思政”视域下将思政教育融入就业教育,要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个性特点,以及人才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
在立德树人目标的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将思政教育融入就业工作,用思政教育理论指导就业工作,用思政教育方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4],形成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正确价值取向,形成求真务实、艰苦奋斗、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敬业奉献的工作作风,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为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5]
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业市场不仅重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更看重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综合力,这就要求高校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6]因此,高校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就业教育,培养学生勤奋好学、乐观向上、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等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的融合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思政教育和就业教育都是以学生为本,以实现学生个人理想和社会价值为目标。思政教育为大学生就业教育提供正确的方向,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就业教育反过来为思政教育提供实践依据,二者相互借鉴,丰富彼此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时增强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的实效性。[4]
“大思政”倡导德育为先,以“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为实践导向,推动大学生全面可持续性发展。高校要将“大思政”理念融入就业教育,调动一切教育因素,挖掘校内外一切资源,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平台,形成就业能力培养的“大熔炉”,使大学生随时随地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资源,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大思政”格局下做好大学生就业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校要通过发挥思政教育的优势,形成教育合力,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逐步实现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全员参与、全过程教育、全方位引导的良好机制。
“大思政”视域下将思政教育融入就业教育,高校必须坚持价值观引领,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精准融入。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筑牢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思想基础,提升政治站位。具体而言,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引导大学生始终坚持正确的道德原则,正确把握自身成长方向。其次,人的价值和理想信念必须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才能得到实现。因此,大学生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也就是说,高校就业教育要从以往集中关注大学生就业意向扩大到全面关注其思想道德状况和价值观,由引导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向激发职业潜力延伸,发挥思政教育在完善学生人格、养成积极行为和培养健康心态等方面的优势,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劳动精神的培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技能。最后,高校通过思政价值观引领,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营造真诚平等的氛围,增强其就业自信心,坚定其理想信念,使其时刻用理想信念鞭策自己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成为有道德、有理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7]
“大思政”视域下将思政教育融入就业教育,实现全方位育人,需要高校丰富就业教育中的思政教育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一是加强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知识,分析微观与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就业需求,了解用工制度等深层次的经济问题,增强自主择业、竞争择业的思想意识。[5]二是进行国情省情教育,加深学生对国家和地方发展的认识,促进其家国情怀和地方情感的培养,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三是加强就业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理性分析事物本质,引导其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就业心态及生活态度,正确对待求职中的挫折和失败;提高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及时纠正其就业中的不良心理。四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重要性,珍惜和热爱自己的行业,立足本职,扎扎实实为社会做贡献。五是加强法治教育,普及法律知识,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与大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其法治意识,使其能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8]
“大思政”视域下将思政教育融入就业教育,高校应遵循全程化原则,开展多元的教育模式,不断提升就业和思政工作的实效性。一是创新课堂授课模式,将典型的思政案例引入课堂,用榜样力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邀请职业生涯规划名师、优秀校友来校分享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经验,启发学生在榜样中探索自己的价值归属和就业方向。二是开展思政实践活动。如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大赛,模拟招聘会等活动,帮助学生转变就业理念,提高就业技能;组织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开展“红色筑梦”“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三是构建网络思政教育,依托就业信息网站、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抖音、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实时发布就业岗位信息、求职创业技巧、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就业创业法律知识和职业生涯规划知识,逐步形成“就业+思政”的网络育人阵地。四是分阶段开展就业教育:大一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大二进行自我认知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大三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技巧的学习;大四夯实就业心理辅导和就业服务指导。[9]通过教育引导,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
“大思政”视域下将思政教育融入就业教育,高校要发动全员参与,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高校可以构建以党政领导为核心,思政教师、专业教师、教辅人员、辅导员为主体,家庭和校外专家参与的协同就业思政育人体系。一是做好顶层设计,由党政领导统筹安排育人工程,全面布局制度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建设等工作。同时,党政领导每学期可以开展“思政大讲堂”,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合理规划大学生涯。二是建立一支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教辅人员、辅导员组成的校内就业教育师资队伍。鼓励他们参与各类就业教育的专业化进修和学习培训平台,学习掌握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就业指导水平。三是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家长应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引导孩子根据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匹配适合自身的就业岗位。四是建立行业精英、政府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的校外师资联动机制。构建校外就业教育导师库,加强校外专家在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上的指导作用。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共同搭建校外创新创业平台与实习实训基地,协同开展就业教育。[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