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路径探索

2022-03-02 04:10李英泽
教育观察 2022年34期
关键词:成绩单第二课堂制度

李英泽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2018年,《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出台,这是持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迫切需要。[1]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在第一课堂之外开展的各项活动的总称,包括专家讲座、学者讲坛、文体活动等。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积极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充分借鉴第一课堂教学育人机理和工作体系,主要对第二课堂中所开展的活动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和运行模式进行整体设计的一整套工作机制和体系,即凭借所参与的活动项目和获得成绩体现第二课堂在思想政治引领、素质拓展提升、社会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公益和自我管理服务等各方面的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从而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进行记录、评价、测量、呈现。[2]

一、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义

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对我国教育模式的创新,是对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有力证明及科学评价,能够全程、全方位地记录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的成长轨迹,不仅对我国培养全方位、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促进高校活动的整体完善,激发学生各项兴趣,并加强社会、学校、学生三者之间的交流,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人才

1.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一环。第二课堂活动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的特征,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进一步促进知识与技能的结合。第二课堂的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建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同时有利于高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高校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互联网+”比赛、科研立项等活动,通过学生自行组队研发课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有利于培养全面型人才

近年来,我国持续围绕素质教育这一主题深化教育改革[3],通过课程改革、减负等多项政策着重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当前,我国的第一课堂教育主要集中于传授学生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培养。第二课堂的建设能够推动我国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可以提高学生对第二课堂的重视程度及参与程度,加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衔接。目前,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通常分为思想成长、志愿公益、文体活动、实践实习、创新创业、工作履历、技能特长等模块。高校通过发布活动,建立第二课堂学分制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从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二)创新思政课教育形式,完善育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4]当前,高校思政课形式不断创新,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建立为思政课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在第二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如通过参观党史、校史馆,举办党史团史知识竞赛等营造浓厚的思政氛围,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深思,在无形中能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高校可借助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由于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活动项目较多,第二课堂成绩单需要依托相关的App记录数据,如“到梦空间”App。通过App的数据,教师可以清晰了解学生所参与的活动,掌握学生参与活动的实际情况,明确学生在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优势及不足。同时,针对学生参与情况,分析学生的兴趣,在今后可通过大数据将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信息进行精准推送。第二课堂可以凭借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创设更具有情境性和生动性的学习环境及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其大脑活力,转变思维,进而提升学习能力。同时,第二课堂成绩单可以作为每年个人或集体奖项评选的重要依据,可以不断提高学生集体的活跃度与凝聚力。

(三)督促高校活动整改,激发学生兴趣

近年来,高校的校园活动越发丰富多样,但同时产生诸多问题,如许多活动出现娱乐化、碎片化等倾向,已经引起高校乃至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及反思。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为了规范约束第二课堂而提出的,高校举办的活动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高校必须重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一方面,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与我国社会发展对高等人才的需求方向达到一致就会成为高校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盘;另一方面,通过建设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进一步规范对活动的管理,筛选、整合、改进活动内容,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活动,可以持续推进高校活动的系统化建设。这样,高校可以实现第二课堂活动质的飞跃,促进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发展。

在信息化时代,新一代青年的生活环境、物质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短视频软件占用了大学生太多的时间,学生每日使用手机的时长大大增加,导致许多学生对活动不感兴趣,不想参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要求学生在固定时间内修满一定额度的学分,这就要求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因此,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能够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升,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四)促进社会与学生的双向互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高校不断扩招学生,毕业生人数逐年上涨,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多企事业单位不仅看重第一课堂的成绩,而且越发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注重学生软实力的培养,通过思想成长、志愿公益、实践实习、创新创业等模块的设定培养学生的不同素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提升企事业单位对学生的认可具有重要作用,为学生今后在企事业单位应聘、自主创业等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高校、社会、学生三者之间搭建起桥梁,有助于三方面的交流沟通。

二、构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现实困境

(一)缺乏规范性指导

第一课堂在我国经历多年的改革与完善,目前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实践体系。2018年,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始试行,由于运行时间较短、缺乏系统完善的理论支持等因素,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缺乏规范性的指导,与第一课堂的衔接不紧密,无法与第一课堂形成育人合力。[5]第二课堂为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但在实践过程中,第二课堂未能较好地融入思政内容,从而无法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思想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6]同时,第二课堂活动种类众多,蕴含思想成长、志愿公益、文体活动、实践实习、创新创业等模块,通常以讲座、竞赛为载体,但部分活动在设计时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设计过于零散,形式单一,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兴趣能力的初衷。

此外,当前许多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主要由各级团委推进落实,缺乏专业教师的参与,事先并未对课程进行调研及详细规划,导致第二课堂活动的教育目标、教育效果规范性不够[7],很难明确各项活动主要培育了学生的何种技能或素质,导致部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降低,第二课堂效果不显著。

(二)缺乏系统性评价体系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较大的差异,第二课堂的形式内容多种多样,不同于第一课堂,教师在第一课堂中可以通过课上观察、考试等渠道充分了解学生的状况,给予学生评价,而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表现目前无法获得全面、充分且客观的评价。目前,第二课堂成绩单主要依托相关App,但仍然缺乏系统性的评价体系。目前,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运行方式为:各级组织在App上发布活动,学生通过报名、签到打卡等方式参与活动。这种评价形式仅记录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轨迹,只能掌握学生参与的具体活动和结果,缺乏对学生参与活动过程的评价,无法评估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及实际质量,未能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难以对培养目标进行量化考核。[7]同时,由于能力的限制,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参与情况给出具体的分析结果[5],无法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和帮助,难以推动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三)功利性色彩较浓

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段内修满相关学分,并且第二课堂的学分与学生的评奖评优挂钩。这样的政策导致部分学生在选择第二课堂活动时有强烈的功利性,这些学生对文体类活动、创新创业类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很高[6],会重复参加容易获得学分的活动,使获取学分不易的活动无人问津。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学生会因为学分修满而忽视第二课堂,也使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三、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发展路径

(一)构建规范性系统性制度

1.加强专业性指导

第二课堂的核心目标是人才培养,要想充分发挥育人效果,需要与第一课堂进行有效衔接,必须提高专业教师第二课堂参与度,由专业教师对第二课堂进行具体指导,明确各类活动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在建设初期做好顶层设计。一方面,高校应邀请专家、专业教师、辅导员等人充分参与第二课堂相关活动和培养方案的制订,围绕培养全能型人才的目标,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机结合。可以将专业教师参与第二课堂的程度与其职称评选等晋升挂钩,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提升第二课堂的内涵水平,促进第一、第二课堂的衔接融汇。另一方面,在开设活动前,高校应充分调研学生的需要,深入开展调研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及身体素质情况,根据调研结果进行制度建设,确保第二课堂活动具备完善的系统体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完善制度化建设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要以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大局为切入点,结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加强制度化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其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现状和发展需要,围绕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台相应的政策。目前,高校的第二课堂要求在校学生在一定时限内修满学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建设可以根据学生参与的实际情况及专业教师的理论指导设定必修类和选修类两种活动。必修类活动关系学生思想成长、实践实习等方面,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其思想政治意识,培养其就业能力、专业素养,提升其综合竞争力;选修类的活动则关系创新创业、文体活动等方面,旨在培养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情商及审美等能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建立系统性评价体系

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建设不仅应充分考虑其目的及过程,更应注重建立系统性评价体系,让教师、学生及社会层面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充分掌握学生的发展情况及自身优势。同时,由于高校学生数量较多且每年会涉及大批量的人员流动,这就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信息数据管理及分析能力提出了较大的挑战,高校应对此出台更加详细、健全的管理评价体系。一方面,需要定期整理后台数据,及时导出毕业生数据并进行云端留存,按照学院专业等情况对在校生进行数据划分整理。另一方面,则应在评价方式方法、评价主体、评价体系上体现多元性,由活动主办者、教师、学生本人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掌握其运行情况,以及学生获得的知识及能力,增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科学性,建立一套高效便捷、科学稳定的记录评价体系。

(三)增强引领性作用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人才,在组织实施时应当着重于提升学生政治素养,使思政教育贯穿其中。众多高校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在团组织的引导下进行建设的,第二课堂活动也多数由团组织引导开展,高校在开展第二课堂时应更加注重政治方向,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确的载体。第二课堂建设完善的重心应落在培育人才的工作上,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严厉打击功利性等不良风气的蔓延。高校可通过制度设定、管理办法、实施原则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同时通过出台积极正向的奖励机制正确引导学生观念,避免第二课堂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出现为修学分而参与的走偏行为。第二课堂的各项活动建设应不断提升项目质量,注重开展思想教育类活动,以培养学生各项素质为出发点建构平台,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导,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衔接,通过第二课堂提升学生自信,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第一课堂的积极性和热情,进一步发挥高校共青团育人功能,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高校应不断完善其制度建设,真正发挥其育人功能,坚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为今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系统化、体系化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条件。

猜你喜欢
成绩单第二课堂制度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2018上半年纠“四风”成绩单
晒晒全面深改成绩单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成绩单的妙用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