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闽清县第三实验小学 黄飞雪
校园是筑梦之所,是文化的摇篮。校园环境文化从内在定义来讲,属于校园建设中的物质显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如果通过有效地组织和利用,就能深入达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积极育人作用。
目前,从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现状来看,有两个方面的问题较为凸显:第一,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学校虽已认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在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上,受诸多因素影响而无法形成统一整体规划。第二,特色创新不足。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并未凸显精神文化的目的,也抓不住自身特色,从而导致现状呈现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校园已经告别了单一知识传授,它更为注重功能的多样性,在环境上更集中于知识、能力、生活于一体。虽然,大多数学校都投入了大量资源来优化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然而,有些学校在环境文化创建过程中,受资金、设计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整体基础薄弱、形式较为单一,缺乏环境与文化上的协调感,这样会让校园中的文化气息和艺术雅趣缺失,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失重,就更加谈不上环境育人的目的。
校园环境文化虽然是一种“桃李不言”的状态,但是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和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形成。同时,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也能制约学生的行为,是学生“德育”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环境支撑。但是,目前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过程中,“德育”文化在环境中的渗透效能较低,往往一个“标语”,一张“横幅”就看作是环境文化的一种打造,整体环境文化的建设并未发挥出核心效能,从而导致无法真正地将一些文化价值观根植到学生的内心,也无法发挥其中的熏陶效能。
校园环境文化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它代表着一所学校的内涵特征。 特别是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也应当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但是,在目前的环境文化建设过程中,大多数学校都是按照固定的模式去进行打造,并未突出自身学校特色和品牌效应。另外,在创新方面来说,并未有继往开来的精神,无法从地域性的传统文化精神作为源头,自然文化传递的过程中创新力不足,就更加谈不上用环境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校园环境文化具有“外显内隐”特征,它是由外而内去熏陶学生思想行为,帮助学生形成更好的价值观,让学生走上社会后以获得更好地发展。从其核心结构上包含了“校风、文化、人际和心理”四大主体。从上述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上,不难看出当前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否成功,首要条件就是要契合学生心理需求以及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因此,想要做好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工作,就必须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深层次的优化,以体现出现代化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和办学思想;从环境教育上,给予学生积极向上的感受和富于责任感精神的熏陶。
纵观目前大多数学校文化都体现出模板校园的形式,设计风格统一无个性、单一重复,环境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达不到一个“育人”的功能。因此,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需要进行教育观念的变革,紧扣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呈现的基础,要将基础环境设施的建设作为学生耳濡目染的一本“活”教科书,并在环境文化建设过程中体现出来。其中包含校园的基础设计、绿化与美化,而对校园绿化与美化的过程,就是在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教育。
如,将文化融入到整个学校基础建设中,让文化渗透到每一个角落,走廊、教室、教学楼墙壁、图书馆、食堂无处不体现出文化的气味,让文化随处可见,让学生随处可学到不同的知识,真正的实现环境育人功能。另外,也包括校园里的校舍建筑、花草树木及其他基础设施等校园自然物质环境的文化渗透,让整齐、清洁、优美的自然环境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层。当良好的环境成为一种教育资源,它就能对学生展开无声的教育,就像孟母三迁的故事所表达的环境对人的熏陶有重要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又有健身益智之功;闲暇时,捧书阅读或交流探讨,从心理建设上来说,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生活的美好。
校园环境文化从内涵上来说,是一种心理教育,它通过有效地文化渗透,遵循着“感染——模仿——从众——认同”的一整条循环性质的心理机制,体现出“桃李不言”的特点,并将其成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支撑,要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核心价值观熏陶渗透。因此,在优化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必须要强化育人意识,发挥出校园环境文化“桃李不言、育人不倦”的价值观熏陶作用。通过创建出有效的校园环境文化,让学生在其熏陶下,逐步去影响他们的心理和行为,最终达到与校园环境文化所传达的育人内涵为一致目的。
如,教学楼走廊墙面文化是学校校园文化基础建设的重要一环,它发挥着文化教育功能和德育功能,使师生时时都在接受文明、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为了进一步彰显校园整体环境文化建设魅力,可以让每个班级的教学楼走廊的墙壁看似“不言”却都在“说话”,内容上可以是让学生感兴趣的经典小故事、经典红色文化及科技成就。又或是张贴着教师和学生的书画作品,这样打造出的文化墙极具文化特色、主题突出且感染力强。另外关于“厕所”环境文化的打造,以往有关中国厕所的论著也很少见到,这个主题在很大程度上被大家所忽视。然而“公厕文明”在教育上有着很大的育人开发潜力,学校应遵循“以人为本”原则,赋予厕所文化更多的“生命”,使其成为有感召、亲和力的教育“活物”。比如,学校可以开展“校园厕所美文化”、“文明厕所我来造”等设计类型的活动,以师生互动或是结合“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动脑筋来设计标新立异的厕所文化作品。又或是让学生从环境美创上出发,通过“旧物改造”的方式,真正地提升厕所育人的环境文化内涵,实现净化心灵和陶冶情操的教育目标。通过这些环境文化的建设,让环境会说话,让文化内涵有效地渗透到学生成长中。再如,学生教室也可以组织选拔优秀教室的称号。学校可根据不同的传统节日组织教室文化大赛。如在中秋节来临之前,学生需要结合节日含义为教室进行布置和装扮。为了能够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可以准备一个旧物仓库,学生们平时淘汰下的旧生活用具,或学生订阅的报纸、空的饮料瓶等,安排负责人或有关管理员收集并整理到仓库中。为了避免出现卫生问题,负责人或有关管理员可将仓库划分功能区域,学生们在向仓库存放生活用具的时候,可以给负责人或有关管理员提供教室号,负责人或有关管理员依照号码将物品放置在其对应号码的仓库区域。而像一些节日可用的道具却又不知道哪个学生扔下的,负责人或有关管理员可以将它们放置在工具杂货区。等到节日即将来临,负责人或有关管理员带领学生依次到对应号码的仓库区域拿取工具素材,每个教室可以从杂货区选走1~2 件用品。针对中秋节日,如有学生将自己替换下来的铜制的圆形餐盘从仓库中取出来,粘在了教室的窗帘上,同教室的学生又从自己存放在仓库的闲置羽绒马甲中拆出许多羽绒,向其中添加了羊毛毡,制作成白云的形状,用双面胶粘在了铜盘的右下方;其他教室有酷爱做手工的学生,其在仓库中存放了许多黏土,该教室使用从杂货区捡来的圆口玻璃瓶制作了薄厚不一但大小相等的黏土月饼。同寝室的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月饼上勾勒出好看的图案,最后大家将马甲上的帽绳拆了下来,给干了的黏土打好眼,每一个都用一截帽绳系上挂在了自己的桌上。两个教室的装扮都利用了生活旧物,在负责人或有关管理员依次拍照后,由各教室的学生管理员共同选出最有创意的教室装扮,并为该教室颁发奖状。教室文化的创建除了依靠传统的民俗节日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创意想象。如在母亲节的时候,每个教室可设定风格并编创舞蹈或情景剧等节目祝母亲节快乐。由学生管理员配合学生完成录制,录制后交由领导和班主任分享到班级的家长群,同时领导也要选出最有创意的教室节目。上述教室文化的创建方式不仅体现出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更利用了现代化信息技术让学生们用实际行动向母亲表达了爱意,使学生对于每一年的节日都有深刻的印象,不但能够起到基础的德育教育的目的,更是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促使学生能够在教室环境文化的建设中,提升综合素养。另外,除了教室文化外,班级也可以组织年级文化。各年级将平日使用的旧物、废物收集起来,待到指定的日子,各年级组织劳动大扫除后进行年级文化大比拼,各年级可自由设定文化基调,目的就是为了突出年级文化个性化、特色化,从而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建立团队意识。
校园环境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所学校的内在品格体现之处,它的每处内容都带有深刻的育人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多元化生活艺术信息。这就要求,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也要突破传统,勇于创新,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应当深挖本地资源,反映出当地文化特色,用校园环境文化来承载这些特色内涵,并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中去。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每所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每所学校所在的地域有着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因此,在进行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时,学校也应结合校园的特色办学目标,来结合一些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借鉴一些优秀学校先进经验,再进行有效地整合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独特校园环境特色文化。另外,学校也要基于学校学生年龄特征,抓好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人生理想与社会现实等方面的实践教育,来创新本校的特色校园环境文化。
如,利用标语、牌匾等在学生日常学习的环境中向他们传达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伦理的精髓,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以及“善”、“孝”、“悌”等儒家德育理念的熏陶。或开展一系列“红色”活动,传承红色文化。每个班的学生至少学会歌唱五首红军之歌,通过歌唱红军歌曲,学生更加了解红色文化、更加热爱红色文化。开展红军故事汇演,如狼牙山五壮士表演,红军体操,红军舞蹈表演等一系列节目,让学生深入了解并传承红色文化。此外,还可以开展“传承红色文化,唱响中国梦”诵读比赛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何为红色文化,对红色文化的传承有重要作用。又如,开展特色文创活动,面向全校师生征集创作校徽、校旗、校歌,并结合当地传统文化特色对全校楼宇、道路、山水、园林、景观等进行命名,按照“景美、文美、心美、人美”的主线,打造学校美的特色名片。又如,成立专业文化传播机构,开发校园系列文化用品、文化产品,制作宣传片、宣传册和纪念品。完善内外联动的文化传播渠道,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合作,塑造学校良好形象,打造学校的全新特色品牌。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有效地强化校园的特色环境文化,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环境中获得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
总而言之,环境孕育希望,理念放飞未来。校园是学生实现梦想的摇篮,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要顺应教育的需求,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人本化,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基础设施施工建设、校园文化墙、厕所文化等环境内容进行深入优化,来加强学生的德育渗透,真正做到“桃李不言,育人不倦”。同时,并从特色创新层面上进行突破,加强传统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程度,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精神,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形成“以情感人、以景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其在现今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将学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