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乾史光辉
(1.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1;2.杭州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00)
所谓同形字,是指“由于造字者造字角度的差异或字形演变的关系,俗字往往会发生跟另一个汉字同形的现象,这种形同而音义不同(有时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一般称为同形字”[1]3。清水江文书中有大量俗字的用法与大型字书收录的用法不同,或者字形不见于现代大型字书,或者大型字书虽收录字形,但读音和意义与清水江文书完全不同,代表不同的汉字,构成同形字关系。同形字由于文字形体相同而用法有别,在文书的整理释读中很容易误读误释,因此对清水江文书中的同形字进行辨析和整理很有必要。文章辑录并考辨清水江文书中使用的,但未见于《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以下简称《大字典》)或《中华字海》(以下简称《字海》)的部分俗字用法,以期为大型字书的编撰与修订以及清水江文书的整理研究提供参考。文章除个别采用与考察字形一致的繁体字外,一律采用简化字行文。例中的考察字形用原版图片,以便读者复核原文。
读为gèn,《广韵·很韵》:“艮,卦名也;止也;《說文》限也。古恨切。”(《大字典》3378b—3379a,《字海》1303a①)
按:清水江文书中,“艮”又为“银”的省减俗字。《嘉庆二十一年姜生龙断卖山场与杉木约》:“为因家中用度缺少用,无处所出,自愿将到地名冉幼山场,……出卖与姜廷德名下。”《清水江》1·1·10②“缺少艮用”即“缺少银用”,指无银使用,如《嘉庆二十五年陈善断卖山场土木契》:“今因缺少银用,无所出处,自己将到土名冉高山出卖。”《剑河》1·4·102③又《乾隆三十四年姜士抆断卖棉花地约》“:当日凭中异(议)定价二两五钱整,亲手领回应用。”《黎平》·12·53“价艮”正作“价银”,《嘉庆二十五年陈善断卖山场土木契》:“当日凭中议定价银一两正,亲手领足应用,不得缺少分厘。”《剑河》1·4·10“2银”省“钅”旁作“艮”,明代字书已有记载,《字义总略·利集·杜撰俗字》:“艮,银。”清水江文书中俗字“艮”的使用非常普遍,但同样以“艮”作声旁的常用字如“垦”、“根”、“恳”等字未见省形旁作“艮”的用例,说明当时“艮”与“银”已建立稳定的音义联系,写手在书写契约文书时,为保证文字的区别性特征而有意排斥其它字形省形作“艮”。《大字典》、《字海》当据清水江文书增释“艮”的音义。
读为pú,同“墣”,《说文·土部》:“墣,块也。从土菐声。圤,墣或从卜。”《龙龛手镜·土部》:“圤,亦同墣,土坏也。”《正字通·土部》:“圤,同墣省。”(《大字典》448a,《字海》219b)
按:清水江文书中,“圤”又为“盐”的省减俗字。《时间不详彭元顺辩诉状稿》:“窥民出外不锁房门,遂起盗心,将民袋内之米六碗数两,并民赶场携回之大洋一元、铜元二百,一概盗去。”《剑河》1·3·75《民国十年姜元贞兄弟卖杉付账分股清单》:“钱该钱(“该”为“欠”义)二百二十,肉八斤,该钱一千六百。”《清水江》1·1·25“8盐”在早期字书韵书多作“”,如《玉篇·皿部》“:,同鹽,俗。”《广韵·盐韵》“:,俗。”元明以来的多种通俗文学刻本也多作“”[2]716[3]319。1935年民国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将“”确定为“鹽”的简体字形。“圤”作为“”的进一步省减字形并不多见,清水江文书则颇为常见。
台湾地区“盐”俗作“圤”[1]77,清水江文书正与此同。《大字典》与《字海》都收录了“圤”同“墣”义,应酌情增补其同“盐”的音义。
读为mǐ,安抚、安定之义,《说文·攴部》:“敉,抚也。从攴米声。”《龙龛手镜·攴部》:“敉,名婢反。抚也、爱也、安也。”(《大字典》1562a,《字海》1291c)
按:清水江文书中,“敉”又为“数”的省减俗字。《民国二十三年龙增福等为修祠致龙道昌信》:“助捐函到之时,请即火速将该各户男女人报来,以便送册报处。”《剑河》1·3·23《3民国三十二年姜周廉等分山场股数合同(局部一)》:“立分山价股合同字人:姜周廉、姜周岐等。”《清水江》1·12·2“01數”的声旁“婁”讹省为“娄”,《道光十三年范正魁催呈新臬台杨案下》:“年来惨遭巨憝及袁大鹏等强砍生等杉木,赃近十万。”《加池》4·649手书时因连笔将“米”的撇笔和捺笔并合,为求书写快捷,有时又将构件“女”省掉,楷定即为“敉”。《大字典》和《字海》可据以增释音义。
读为tǔn,漂浮之義,《大字典》1734b和《字海》》541b皆释“”为“同汆”。
读为yǔn,义为“失”,《说文·手部》:“抎,有所失也。”又有“发声”义,《字汇·手部》:“抎,声也。”(《大字典》1938b—1939a《,字海》329c)
按:清水江文书中,“抎”又为“擅”的简省俗字。《时间不详格翁范氏告姚状词抄》:“而塘兵张灿谟是谁报信,隔属平把总是谁遣来,既不缉逆,便难辞动官兵之咎。”《加池》4·6“45抎动”即“擅自调动”。构件“亶”常用简化符号“云”代替,如“壇”作“坛”,“檀”作“枟”,“澶”作“沄”等,清·龙启瑞《字学举隅》云“:抎,俗用作擅。”《宋元以来俗字谱》引《目连记》“擅”作[5]41,曾良《明清小说俗字典》“”、“”并载,《大字典》(1965a)、《字海》(335a)皆引《宋元以来俗字谱》“”同“擅”。清水江文书中亦见“擅”的声旁换用俗字“”的用例,《道光十一年姜起姬等立合约》:“不许入他人地内,妄拆(折)包谷瓜菜等情。”《林契》C“44玄”与“云”形近,则“擅”可能先换声旁作“”,随之讹为“抎”。遗憾的是,以上两大字书皆失收“抎”作为“擅”的俗字的音义。
读为yún,行走、漂移不停的样子。《大字典》(150a)音yún,引《白虎通·情性》释为“伝伝,行不休貌。”《字海》(66c)未注音义。
按:清水江文书中,“伝”又为“價”的省减俗字。《民国二十八年胡宗禹、胡宗正弟兄断卖田字》:“当日凭中议定断大洋一十四元零八仙。”《黎平》1·4·10《3道光二十一年姜东化立断字》:“凭中三面议定银二十六两五钱。”《林契》D24由于清水江文书内容大多与土地、山场、林木的租种买卖有关,涉及到相关的价格问题,故“價”的俗写字形极多,《民国十三年杨双发、杨有发、杨秀发兄弟三人卖田契》:“当日凭中三面言定卖拾足铜三十四千二佰零拾十文正。”《天柱》1·3·4《9咸丰九年姜世泽等卖杉分股合同》:“日后木植长大成林,砍伐下河,照名点数,始分银,以免争乱。”《清水江》1·1·5《7孙光前断卖田字》:“当面凭中议定断光洋八元正。”《清水江》1·1·264其中“伝”又是“價”众多俗写字形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记号“云”代替“價”的声旁“賈”,其字形更为简单,书写更为便捷。两部专收近代俗字的字典《宋元以来俗字谱》和《明清小说俗字典》皆未收“價”的俗字“伝”,笔者考察多部近代契约文书俗字研究的专著和学位论文所录的俗字谱⑦,皆未见之,反映了俗字的地域性特征。《大字典》与《字海》可据清水江文书增补“伝”的音义。
读为zhuó,土迹。《类篇·土部》:“圴,职略切,土迹。”(《大字典》451a,《字海》220a)
按:清水江文书中,“圴”又为“均”的省简俗字。由于文书中常牵涉到山场土地林木等股份平均分配的问题,“均分”一词经见,《嘉庆十六年姜老作立断卖杉木山场契》:“当日凭中三面议定价银四两六钱五分,其木原系两大股均分,栽手存(占)一大股,我等地租占一大股。”《林契》B28《道光二十一年杨通璧断卖杉木约》:“自己请中将土名孔公杉木一块,二股均分,名下所占栽主一股。”《黎平》1·1·57相应的,文书中作为“均”的俗省字形“圴”的使用频率也相当高。《嘉庆二十二年姜东保断卖山场杉木屋地基约》:“自己愿将到屋地基一块,地名党养得地基二股分。”《清水江》1·1·1《2同治元年杨宗廉断卖园地字》:“为因缺费,自愿将门楼外园一块,三股分。”《黎平》1·4·136其实早在辽·释行均的《龙龛手镜》就收录了“圴”,《龙龛手镜·土部》:“圴,《旧藏》作均。”惜其并未被以后的字书韵书所收录,《大字典》、《字海》当据以增补之。
读为wǎng,“往”的异体字。《集韵·漾韵》:“徃,归向也。”《正字通·彳部》:“往,俗作徃。”清水江文书中“往”亦或作“徃”,《民国十二年姜宋氏母子与姜源淋、姜永炽立和息了局字》:“情因去岁冬月二十二日到地名包党松种地,失火烧毁姜源淋、姜永炽二人之杉山一块。”《清水江》1·1·8(0《大字典》877b,《字海》476a)
按:清水江文书中,“徃”又为“生”的增旁俗字。《道光十一年姜发仁、姜开文等断卖杉木山场约》:“自卖之后,任从买主修理管业,众日后不得异言。”《清水江》1·10·14“6众生”指原拥有杉木山场的所有成员。《民国七年舒伟才、舒伟全、舒伟焕等卖五房徃(生)地契》:“立卖五房地契人:舒伟才、舒伟全、舒伟焕等,情愿将到本寨大门边众等地出卖。”《天柱》1·1·2“11生地”是指未开垦的土地。《大字典》及《字海》可据清水江文书增补“徃”的音义。
读为xǐ,從辵止声,迁移之义。《广韵·纸韵》:“徙,移也。”《字汇·彳部》:“徙,迁移也。”(《大字典》889a—889b,《字海》479b)
按:清水江文书中,“徙”又为“從”的俗讹字。《光绪三十四年龙定平父子卖田契》:“洞乐村龙定平父子名下要钱使用,无得处。”《剑河》1·3·1《3乾隆三十七年龙老寿断卖山场契》:“自卖之後,任买主栽杉,外人不得争论。”《剑河》1·4·3《1说文·从部》:“從,随行也。从辵从,从亦声。”俗书常在“”上赘横笔,字或作,《乾隆十七年龙九香立卖山场约》:“当日议定价银一两一钱正,其艮(银)亲手领回应用,其山任(龙)包亥子孙永远管业。”《剑河》·14·2,当“从”省减左边构件“人”的捺笔且将撇笔拉直,则讹为“徙”,与表“迁移”义的“徙”成为同形字。《大字典》与《字海》可据清水江文书增释“徙”的音义。
按:清水江文书中,“膄”又为“腴”的俗讹字。《嘉庆十五年罗维才立佃字》:“此山自佃之后,务照界内挖种栽植,不得厌瘠喜,荒芜山场。”《林契》C15《道光十一年姜启姬等立合约》:“为因夥佃公山一所,地名七桶山挖种栽杉,恐于中勤惰不一,喜厌瘠,荒芜山场,是以同心公(共)议,将此山作五幅瓜分,各种一幅。”《林契》C44由於“臾”与“叟”形近而混,故“腴”讹为“膄”,与“瘦”的异体“膄”成为同形字。“厌瘠喜腴”指分田地山场时只喜欢肥沃的,而讨厌贫瘠的,《嘉庆二十五年蓝元三立佃田字》:“候木植砍伐,随即进山照界挖种栽植,不得徒望生理,荒芜山场;亦不得喜腴厌瘠;又不得重招互典。”《林契》C“31腴”又可同义替换为“肥”,“瘠”可替换为“瘦”,如《光绪三年姜毓华立佃栽杉字》:“其有股数言定五股均分,地主占三股,栽手占二股,限至三年排行,五年成林。不得喜肥荒膄(瘦),不得种平丢陡;亦不得乱与别人挖种。”《林契》C70此例中之“膄”为“瘦”之异体,其义同“瘠”。故从词义来看,上揭二例中的扫描字形都应释为“腴”。《大字典》和《字海》都收录了“膄”同“瘦”,可据清水江文书增补“膄”同“腴”。
读为yín,二斤之义,《说文·斤部》:“斦,二斤也。从二斤。”《玉篇·斤部》:“斦,鱼斤切。二斤也。”又读为zhì,同砧,铡刀垫座,《正字通·斤部》引《六书本义》:“斦,职日切,斩人砧。”(《大字典》2168a《,字海》888b)
按:清水江文书中,“斦”又为“所”的类化俗字。《民国己未年姜定祯、姜定祥弟兄断卖田字》“:为因缺钱用,无处出,自愿将到地名补生田一坵,约谷一纆,……今将卖与姜文献承买为业。”《清水江》·11·131《民国三十三年吴作兰卖田契》:“今因要钞洋使用,无出处,自愿将到地名得蜡田一坵,收花二担,……自己上门问到本寨吴世柏承买为业。”《剑河》·1·3171所,《说文·斤部》释为“伐木声也。从斤户声。”由于受到“斤”的字内类化,“户”变为“斤”,故作“斦”,与《大字典》、《字海》所收字为同形关系。
从上文所考诸例同形字可以看出,清水江文书作为写本文献发展到近代的一大结晶,保留的字形资料十分丰富,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将对俗字文献的整理、字书收字析字、增补义项书证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注释:
①指第二版《汉语大字典》3378页第二栏,《中华字海》1303页第一栏。下仿此。
②张应强、王宗勋主编《清水江文书(1-3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11年版,简称《清水江》,如“《清水江》1·1·1”表示该书第1辑第1册第1页。下仿此。
③贵州省档案馆、黔东南州档案馆等合编《贵州清水江文书》系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7-2019年版。该丛书目前出版了3辑共45册,分为黎平、剑河、三穗等,其下各分册和小卷,皆使用简称,如“《剑河》1·1·1”表示剑河文书第1辑第1卷第1页;“《黎平》1·1·1”表示黎平文书第1辑第1册第1页。下仿此。
④王宗勋《加池四合院文书考释》,贵阳:贵州出版集团,2015年,简称《加池》,如“《加池》1·1”指《加池四合院文书考释》第1册第1页。下仿此。
⑤(日)武内房司、唐立、杨有赓合编《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1736-1950年)》3卷本,东京外国语大学2001-2003年版,简称《林契》,如“《林契》A1”表示该书第1份文书,“A1”是该书编排文书的编号。下仿此。
⑥贵州大学、天柱县人民政府编《天柱文书》第1辑共22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简称《天柱》,如“《天柱》1·1·1”表示《天柱文书》第1辑第1册第1页。下仿此。
⑦方孝坤《徽州文书俗字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杨小平《清代手写文献之俗字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李晓华《石仓契约俗字研究》,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罗芳《清代至民国时期云南契约文书俗字研究》,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清至民国北京契约文书俗字研究与录文校读》,安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⑧安尊华《土地契约文书校释》共2卷,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6年,简称《土契》,如“《土契》1·1指”《土地契约文书校释》第1卷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