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书婷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信息技术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大学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阵地,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专业课程中,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数据与计算导论课程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导入性课程,对学生专业引领与思想引领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北京工业大学刘芳针对计算机软件课程思政,提出了案例示范的教学改革方式,并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效[1];何菊、戴彩艳以专业课程“操作系统”为例,分析了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实践[2];宁晓青等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进行了课程思政的相关探索[3];李志刚以计算机组成原理为例探讨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采用导入、互动以及倾听交流等具体方法进行案例实施,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4];赵旭鸽、王听忠针对思政教育难以基因式融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的问题,以大数据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为研究对象,挖掘思政元素,施行了案例教学的教学改革方式[5];张晓黎、俞雷、于亚新等高校教研工作者也结合大数据类专业课程实际,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6-8]。但“数据与计算导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本研究对“数据与计算导论”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具有一定引领作用和重要意义。
课堂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场所。“数据与计算导论”课程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的专业必修科目,旨在引导学生认知专业,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并让其熟练掌握office办公软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融入课程的思政元素较少,仅在于计算机科学与数据科学的发展史有少量内容,未能全面反映“数据与计算导论”课程中蕴涵的思政元素,使“数据与计算导论”课程思政研究取得的成果甚微。
课程思政是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它是除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各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中展开的、不为受教育者焦点关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类型[2]。但在“数据与计算导论”课程实施过程中,对思政元素存在浅表性地引入,对所涉及的思政元素仅仅“蜻蜓点水”似的提及,对“数据与计算导论”课程思政要素内涵缺乏深入挖掘,未很好运用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数据与计算导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方式不灵活的问题,未很好体现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特性。主要原因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与教学活动单一,仅仅借助幻灯片直接讲授,直接向学生输送专业知识及课程思政内容,造成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不够,课堂氛围比较严肃枯燥,未很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数据科学是计算机科学发展衍生的新兴专业,因此数据科学与计算机科学密不可分。在数据与计算导论课程思政设计中,应充分结合专业文化与专业时事故事,深挖该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
表1 数据与计算导论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逻辑代数算法起源网络安全逻辑代数是由逻辑学与代数科学相互融合的推断方法。在西方,公元前300多年前,柏拉图的学生提出了—苏格拉底三段论:假设所有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即将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包含在大前提(所有人都会死)之下,推出“苏格拉底会死”的结论。在我国,关于逻辑辩论典故有,庄子与惠子之濠梁之辩、矛盾之说、“白马说”等。公元前200年,公孙龙提出了“白马说”—“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完全将马的形态与颜色割裂开来看待,白马不是马。1.以专业文化故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2.以哲学典故增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算法的起源:“莱布尼茨”提出通用计算的设想,然后图灵给出定义,最后由高纳德通过计算手段,“发现数据中隐藏的精妙规律”。算法中极具神奇色彩的数列有:斐波那契数列,兔子的繁殖、花瓣的数目、葵花籽的排列、斐波那契螺旋与都黄金分割具有某种联系。专业理论实质来自于自然,自然事物中事物特殊性与普遍性联系,其实在我们身边,但是要升华成理论需要我们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去探索。计算机语言的发展是呈螺旋状上升的,从机器语言到汇编语言,到面向过程的语言,再到面向对象的语言,每一次发展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蜿蜒前进,螺旋上升。1.增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自然事物中特殊性与普遍性联系、事物发展是呈螺旋状蜿蜒前进的”的理解。2.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来探索求证专业理论。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七条: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不得提供专门用于从事侵入网络、干扰网络正常功能及防护措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活动的程序、工具;明知他人从事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的,不得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让学生明白,文明、合法用网的重要性,不盲从网络舆论,要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
注重OBE模式,完善课程思政考核模式。以成果导向为考核依据,设置“6+1”的考核模式,其中6代表过程考核指标,本门课程考核指标有“课堂考勤”、“平时作业”、“课程报告”、“课堂表现”、“实践教学能力”、“课程实验情况”,1是课程期末考试项目,在期末考试试卷中体现课堂中呈现的思政元素。在“6+1”考核模式中,课程报告要求学生在本门课结束前,结合本门课程撰写综合报告,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程思政的效果。
丰富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工作方式,创新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灵活性。“数据与计算导论”是专业导入性课程,对专业课程的辐射面广,含盖专业历史问题、哲学问题、时事政治、前沿科技等等。因此,在课程实践中,要结合思政元素的特点因时制宜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专业历史问题与前沿科技方面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哲学问题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思考的能力;在时事政治方面,采用案例教学与问题教学,正面引导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
本文针对“数据与计算导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问题,提出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完善课程考核方式、丰富教学方式的改革措施,在引导学生构建数据科学专业知识体系的同时,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据与计算导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效实现专业引领和思想政治引领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