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红梅刘书剑
(1.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2.黔西南州林业局, 贵州 兴义 562400)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坚持以国际化理念引领旅游业发展,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高品质开发旅游新业态,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西南州)立足州情,结合实际,将“文旅兴州”作为“十四五”规划建设的重点之一,提出要充分发挥山水资源、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等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提升旅游核心品牌形象。
旅游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基础,是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行为的关键要素。山地区域凭借多变的地貌、宜人的气候、多样的生物、多元的文化等资源优势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山地旅游资源不仅包括山地的地文景观本身,还包括区域内的植被资源、动物资源、水文资源、天象资源、气候资源、人文资源等多个方面,是多种旅游资源的综合体。山地旅游资源对地形地貌有较强的依赖,其分布具有多维度的空间结构和复杂的地带性。客观地评价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分析资源的空间分布特性,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是山地旅游发展的基础。本研究以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举办地黔西南州为研究区,以黔西南州山地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统计其类型、级别特征,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其山地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探讨其分布规律,为黔西南州旅游资源整合、区域旅游合作提供参考依据。
黔西南州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山地和丘陵占全州国土面积的96%以上,是世界锥状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是名副其实的“山地之州”。拥有喀斯特峰林、湖泊、天坑、峡谷、瀑布等丰富的山地旅游资源。本研究以黔西南州的山地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旅游资源信息来源于贵州省旅游资源普查数据(普查时间为2016年,更新整理时间为2020年5月);道路数据、行政区划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技术要求》及《黔西南州山地旅游标准体系》团体标准中的《山地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与保护规范》(T/QXNTIA 4-2019),将山地旅游资源类型划分为12个主类,42个亚类,210个基本类型,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分类标准基础上,新增了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山地体育、康体养生等四个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资源主类。本研究据此进行山地旅游资源类别划分,并对黔西南州的各类型山地旅游资源进行了数量统计、分等定级。
由于黔西南州山地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较大(贵州省旅游资源普查结果显示,黔西南州内有共计6548个资源单体),其中新发现4517个,占总数的69%,且未获级及普通(一二)等级的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较多,为便于定量分析现阶段黔西南州山地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本研究结合专家咨询意见对全州山地旅游资源进行分层抽样,在不改变资源分布整体特征的基础上,选取225处评级建议为优良级(三、四、五级)的山地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空间结构分析。其中,安龙县27处,册亨县10处,普安县13处,晴隆县13处,望谟县5处,兴仁市36处,兴义市101处,贞丰县20处。
1.平均最近邻分析
平均最近邻(Average Nearest Neighbor,ANN)分析方法通过计算要素(山地旅游资源单体)实际分布中最近邻点对的平均距离(平均观测距离)与随机分布模式中最近邻点对的平均距离(预期平均距离)的比值,来反映要素的空间分布格局(公式1)。其结果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来表征:指数小于1,即旅游资源单体的平均观测距离小于假设随机分布中时的预期平均距离,数值越小表明要素在空间上更集聚;指数大于1,则所表现的模式趋向于离散或竞争;指数越接近1,点格局呈随机分布的几率越大。
其中,n为总的分区数(黔西南州有山地旅游资源单体分布的县(市)总数),Xi为第i个县(市)的山地旅游资源单体数量,T为黔西南州山地旅游资源单体总数。G的取值范围为0-100,G值越大,反映出研究对象(山地旅游资源单体)分布越集中;反之则越分散。
3.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通过获得能够近似表示数据分布的密度函数的每一点的估计值,从而表示出数据的分布情况。核密度分析可用于计算空间要素在其周围邻域中的密度,可以对空间要素在研究区域内的集聚状况进行分析,利用核密度制图可以直观地显示研究对象的空间分布形态和聚集情况。其新(x,y)位置的预测密度由以下公式确定:
其中:n是输入点个数(山地旅游资源单体数量),r为搜索半径(带宽),popi是给定的population字段值,本研究用“none”字段,即每个点(单体)就只计数一次,di是点i到新位置(x,y)之间的距离。
1.资源丰度
根据黔西南州旅游资源大普查发布的统计数据,黔西南州山地旅游资源单体共计6548处,平均每2.5平方公里就分布有1处,涵盖了山地旅游资源分类的12个主类,37个亚类。全州资源单体的类型构成如表1所示:
表1 黔西南州山地旅游资源类型及数量
数据统计显示,黔西南州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体量较大。其中,自然旅游资源性质单体共计3459处,占比52.83%,以山、水、洞、林相交融为特征,是黔西南山地旅游的特色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单体3089处,占比47.17%,以古建筑、民俗、历史遗存为主体,以少数民族文化为龙头,以特色服饰、特色村寨及节庆文化为特色。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的数量相当,总体上呈现出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兼容并蓄、优势互补的格局,资源配置较佳,可满足山地景观观光、休闲度假、特色民族文化旅游等多元化旅游开发的需要。
2.资源等级结构
按照《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技术要求》的标准、程序和要求,从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和附加值等项目对调查的旅游资源进行县市级初评,在此基础上依据《山地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与保护规范》(T/QXNTIA 4-2019),对山地旅游资源的规模、质量、承载力、开发条件、存续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资源等级,如表2所示。
表2 黔西南州各级旅游资源单体数量统计
评价结果显示:在确定的6548处资源单体中,优良级旅游资源(推荐)仅有457项,占比6.98%,表明黔西南州高等级旅游资源单体严重缺乏。在优良级旅游资源中,自然旅游资源有233处,占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50.98%,人文旅游资源224处,占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49.02%。其中,地文景观类单体91处,水域风光类单体71处,建筑与设施类单体75处,乡村旅游类单体63处,这四类占所有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65.64%,是黔西南州山地旅游的优势资源。普通级别的旅游资源(一、二等级)占比68.04%,等级外旅游资源占比24.98%,是黔西南州后续旅游发展的有力资源储备,为黔西南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1.空间分布类型
从黔西南州各级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分布来看,各县市的山地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差异较大,地域性比较明显。兴仁市、贞丰县、望谟县、兴义市等县(市)分布较多,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均在800处以上。为进一步分析黔西南州山地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特征,利用ArcGIS将经专家咨询和分层抽样的225处优良级山地旅游资源单体作为空间点要素定位到行政区划图上,得到黔西南州山地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图(图1)。
图1 黔西南州主要山地旅游资源单体空间分布
利用ArcGIS分别计算黔西南州及各县(市)主要山地旅游资源的平均最近邻指数(ANN)(如表3所示),其中,在全州范围中的平均最近邻指数为0.465,即在州级尺度上所表现的模式为聚集分布,且Z值的绝对值15.34>2.58,表明在空间上显著集聚。在县(市)尺度上,资源的分布类型差异较大,册亨县、兴仁市、晴隆县、贞丰县山地旅游资源呈现出随机分布的模式,安龙县、普安县、兴义市表现为聚集分布,望谟县表现为分散分布。
表3 黔西南州主要山地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
2.空间分布密度
由于平均最近邻分析只能得出要素是聚集分布、分散分布还是随机分布,但不能表示集聚及分散的程度、聚集的位置、形状和大小。本研究引入地理集中度指数来反映其集聚程度,运用ArcGIS中的核密度分析工具,度量并可视化山地旅游资源单体的空间聚类分布状况。
根据公式4计算得出,黔西南州主要山地旅游资源的地理集中度指数G=50.85;假设黔西南州内225个主要旅游资源点均匀分布在8个县(市),此时的地理集中度指数G1=35.36,G〉G1,说明黔西南州主要山地旅游资源在区域分布上具有不均衡性,表现为分区域的中度集中。根据核密度分析结果(图2),黔西南州山地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聚集性。其中,兴义市高密度聚集区范围最广,以兴义中心城区为中心,涵盖万峰林、马岭河峡谷、万峰湖三大景区,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多,分布集中;晴隆县、贞丰县、安龙县、兴仁市为四个次级旅游中心城市,具有小范围的旅游资源高密度集聚区;册亨县、望谟县及普安县旅游资源分布密度较低。
图2 黔西南州主要山地旅游资源单体密度分析
3.区位结构
山地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不仅包括各资源的位置状态,还包括各资源与资源、资源与环境(地形、交通、经济等)之间的拓扑关系。将黔西南州山地旅游资源单体数据分别与主要路网、地形进行叠加分析(如图3),结果显示:黔西南州山地旅游资源具有空间分布广泛而又相对集中、地区差异明显的特征。全区的主要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在南北盘江水域及其两侧的深谷、瀑布、长湖、森林等山水景观带,以及以宽谷、盆地、小镇为中心的历史文化景观区。山地旅游资源与山脉、河流(峡谷)分布区、交通网络密集区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一致性,表明山地旅游资源依托自然地理条件,且与开发与交通路网的发展密切相关。
图3 黔西南州主要山地旅游资源与路网及地形的关系
州府所在地兴义市,位列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录,优先纳入中央和地方预算内投资支持对象,获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具有“一城三景”(中心城区、万峰林、马岭河峡谷、万峰湖三大景区),旅游资源及开发条件得天独厚。晴隆县以国际遗产观光、国际乡村度假、影视文化旅游等为主要特色,具有二十四道拐、阿妹戚托等特色旅游资源;贞丰县以旅游综合服务产品、山水养生度假产品、民族文化体验产品等为特色;安龙县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历史文化观光体验、文化休闲体验、山水风光等为主要旅游特色;兴仁市旅游资源以现代农业休闲度假、高原草地户外运动、苗族文化等为特色;普安县以茶文化生态休闲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历史文化遗产旅游等为特色;册亨县旅游资源以布依文化、山水观光为特色;望谟县以滨水生态休闲、红色旅游、布依文化等为代表。
综上,黔西南州旅游资源单体都具有较好的环境依存性和空间容量,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配置组合较好,且不同区域的资源各具特色,有较强的互补性。主要旅游资源在兴义市、安龙县、贞丰县、兴仁市、晴隆县连片集中分布,5县(市)优良级主要旅游资源占到了全州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87.5%;该区域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县(市)城区及周边,人文及自然资源都较为丰富,且交通、旅游配套设施相对成熟,是较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而册亨县、望谟县及普安县的山地旅游资源数量相对较少,人文活动的影响较弱,山地旅游资源单体以自然资源类型居多。
研究采用平均最近邻指数、地理集中度指数及核密度分析方法对黔西南州山地旅游资源进行空间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黔西南州山地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体量较大(共计6548处),平均每2.5平方公里就分布有1处,涵盖了山地旅游资源分类的12个主类,37个亚类,形成了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兼容并蓄、优势互补的格局,资源配置较佳;旅游资源特色明显,但高品质旅游资源相对不足,优良级旅游资源占比仅6.98%;在空间分布上,黔西南州山地旅游资源整体上呈现出显著的集聚分布模式,与山脉、河流(峡谷)分布区、交通网络密集区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一致性;在县(市)区域分布上具有不均衡性,且不同区域的资源各具特色,有较强的互补性和开发潜力。
对黔西南州山地旅游资源的特征及空间结构进行分析,能够为其资源整合、区域旅游合作提供参考依据。综合上述分析,在后续的旅游发展中,可以考虑组合区域的特色旅游资源,依托万峰林、马岭河峡谷、万峰湖三大景区打造气候养生、乡村艺术、健康运动等多元度假主题的旅游产品,并以此为中心,整合各县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资源,组建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乡村休闲旅游等综合旅游项目,进一步架构起以喀斯特山水观光、山地康养、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此外,还可依托兴义位于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的区位优势,积极与三省主要旅游城市对接,融入区域旅游线路,促进黔西南州旅游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