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聚力优势研究

2022-03-02 03:52
学习与探索 2022年11期
关键词:内聚力中国式共同富裕

殷 倩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广东 深圳 150699)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支撑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重大时代课题。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分析可见,新型举国体制之所以能够发挥系统性效能,不仅得益于其包括国家政治结构、经济制度等正式制度体系,还得益于社会文化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价值导向等非正式层面的制度集合,通过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来引导各领域各类行为主体的行为选择。因此,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审视新型举国体制,既可为新型举国体制的完善提供经验借鉴,也可为打破“全球化=西方化、西方化=现代化、现代化=市场化”的绝对思维定式提供理论支持。

一、新型举国体制构筑起中国式现代化内聚力的系统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2]。集中力量办大事,堪称为新型举国体制的中国特色。只有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新型举国体制的政治优势、组织保障和人员保障才能形成重要的制度合力,构筑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聚力系统,并发挥出最大效能。

1.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内聚力源于生产资料公有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3],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是对改革开放经验的深刻总结,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本色。这一政治属性和经济基础也规定了新型举国体制特有的理性原则。新型举国体制通过国家主导的治理结构及国家契约方式,依托既定经济组织(如央企、国企等),实现了交易成本的内部化,最大程度地降低市场主体在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新型举国体制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所有制基础不断深化调整,形成了聚合型经济发展模式。从本质而言,这是由市场决定、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机制和调控方式,也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具体运行机制,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优势和最本质特征。

2.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内聚力源于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分配方式,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在这一制度的推动下,我国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力落后的问题,使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日益凸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在此背景下,如果仅从财富创造的角度推进市场机制建设,而不关注和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公平正义问题,必然导致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发展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引发社会风险。因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按劳分配是新型举国体制彰显内聚力优势的重要基础。新型举国体制从生产关系层面不断推进基本经济制度建设,夯实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基础地位,为构建共同富裕模式优化制度供给及价值导向。

3.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内聚力源于现代化治理机制

新型举国体制是原有举国体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发展。当前,传统举国体制所面对的国外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面对新形势,中国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了举国体制的创新发展。新型举国体制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优化制度安排和社会治理,整合经济与社会资源、协调各类经济社会主体、各类组织单元,在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内聚力优势,日益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创新体制,不仅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中国发展奇迹,而且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奠定了基础。

新时代以来,我国明确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新型举国体制依托于现代化的国家治理机制,通过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更好地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变为治理效能,为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整体上的统筹驱动、功能保障和价值效应。

二、新型举国体制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优势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形态的本质属性和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决定着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整个过程,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决定着社会的最终发展方向和基本性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日益社会化趋势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根本性的矛盾和冲突,提出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构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方式来根本性地解决这一矛盾冲突,推动经济发展。

中国共产党推动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是基于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清醒认识,以及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失灵和周期性危机的理性认知,更是基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推进举国体制所积累的宝贵经验的深刻总结。特别是我国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更是彰显了传统举国体制和新型举国体制的支撑和贡献,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开拓创新的宝贵经验。其中,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发挥举国体制的重要作用。新型举国体制正是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将国家意志嵌入市场微观组织和个体行为的制度化探索,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由中央发挥主导作用,在经济领域和政府层面有效实施资源配置和国家治理,并形成了一种由政府科学统筹、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实现经济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和利用效率最大化的经济发展模式。

新型举国体制独特的内聚力,能够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与完善,其核心特征和优势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统一。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最大程度优化资源配置,明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功能指向。这就从生产关系层面确认了市场化的公有制及其分配制度,从而在保障分配灵活性的同时使市场主体自觉遵守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新型举国体制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探索与创新。新型举国体制从国家制度及其贯彻能力层面确保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所应具有的优势,既反映了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需求的制度属性,也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经济属性。新时代以来,中国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实现了经济快速、持续增长,推动了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新型举国体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使得社会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到公有的转变,夯实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性地位,有效地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有效地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发展,不断将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相结合,在公有制基础上,通过“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各自优势,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创举,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构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构建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型举国体制依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国家有效宏观调控为前提,推动中央和地方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明确分工,通过积极的财政支持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现了市场分配有效率、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尺度的发展局面。新型举国体制以其独具特色的内聚力,极大提升了社会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效率,更好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新型举国体制内聚起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模式

从分配逻辑来看,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市场逻辑支配下的商业组织实现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利润最大化的分配模式,其最终结局表现为社会财富分配的异化。中国现代化依托新型举国体制,既注重利用市场和资本的效率优势,又防止被市场和资本所俘获,是一条依托内聚力来实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道路。

中国新型举国体制在构筑现代化的分配路径上,着力内聚并构建共同富裕模式,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增殖为目标的制度选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型举国体制的内聚力能够从顶层设计的战略层面确保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属性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从而彰显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同时,新型举国体制能够从根本上理顺市场主体的各项权益和责任,使所有市场主体成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实现共同富裕的直接推动者、广泛参与者和受益者,使之真正成为服务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建设主体,从而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公平分配理念转变为生动的实践。

新型举国体制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指向,不仅是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根本性制度保障,而且是实现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以脱贫攻坚战为例,中国共产党运用新型举国体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通过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选派驻村工作队和驻村工作队员,形成了科学的扶贫开发制度体系。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采取政策激励、兜底保障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办法,构建了完善的扶贫财政、金融、用地、人才等要素保障体系。经过集中脱贫攻坚,我国贫困地区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区域整体性减贫成效明显,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实践表明,中国新型举国体制不仅以其所蕴含的强大内聚力,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而且以分配方式为载体,构筑起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模式。

在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模式的过程中,需要有效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效率与公平、中央与地方、对外开放与自主内生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关系。这就需要从制度完善、体制保障、机制创新和政策激励上,探索推进举国体制建设。一方面,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新型举国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另一方面,不断激发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国式现代化依托于新型举国体制,极大促进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进程,不断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首先,不同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发生的劳动异化,新型举国体制依托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由国家宏观调控生产、消费、投资等,同时以市场为依托,以人民为主体,更好推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通过新型举国体制更好地整合上层建筑,更明确地反映人民需求和时代要求,通过顶层设计进行各领域、各方面、各层次的统筹规划,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不仅着力做大蛋糕,而且努力分好蛋糕,让更多人成为共同富裕的直接推动者、广泛参与者和受益者。最后,我国已经进入了改革攻坚区和深水区,面临着更大的阻力和更复杂的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通过新型举国体制,开展脱贫攻坚战,把精准扶贫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民参与,共同构建了完善的要素保障体系和支撑体系,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富裕,是人口规模巨大的共同富裕,是覆盖十几亿人口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新型举国体制通过顶层设计有效缩小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分配差距,有效防止贫富两极分化,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战略,极大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新成就,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向前发展。

四、新型举国体制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化治理模式

新型举国体制不仅是经济发展、共同富裕的制度支撑,也构建了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势治理模式,这也是新型举国体制的根本所在。新型举国体制的治理效能依托其内聚力,集中体现在三个领域:一是在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机制难以独立作用的领域;二是在目标具有紧迫性、影响具有广泛性,常规治理模式难以灵活应对的领域;三是在资源需求量甚大并且局部力量难以填补缺口等领域[4]。

1.基于应急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化治理,体现为政府实现国家治理中的资源统筹与优化配置

政府作为整个公共性资源的配置主体发挥着应对突发事件、促进宏观调控等基本职能,以公共社会性应急需求牵引为逻辑起点,为社会在非常态运行时提供所急需的人力、物力等多方支持,全力支撑应急性公共事件处置。与一般的公共危机事件相比,重大公共社会危机事件的突发性、复杂性、解决过程的联动嵌套性更高、影响范围更广、破坏性更大,需要依托、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内聚力,促进社会整体利益高度整合,途径是政府和市场力量的统筹,方法是各方主体积极性的调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正属于社会非常态运行时以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目标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仅仅依靠以利润为导向的市场力量难以应对,唯有通过新型举国体制构建起优化治理模式,才能形成治理合力,解决治理难题。

2.基于社会主体协同的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化治理,体现为以维护人民利益为首要原则

在社会处于非常态运行时,新型举国体制能够充分发挥优化治理优势,引导、调动与激发各级政府、各企事业单位以及多元社会主体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意志,并积极贡献力量参与到各项国家事业的战略实现过程中,最终保证党和国家的各项战略决策真正落地并得到有效实现[5]。在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过程中,举国体制的优势源自党和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能够以人民利益为首要原则,超越以营利性为目的的市场主体,发挥党的权威优势、政府的组织优势,以及企事业单位的资源优势,实现社会利益的高度整合和社会行动的高度统一。例如,在面对重大应急性公共科技的攻关需求时,科技部门能够迅速部署重大应急科技攻关项目,大力开展协同创新,推动全国资源一体化配置,全力保障应急攻关领域科技投入,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

3.基于社会有效动员的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化治理,体现为构筑起强大的社会支持协同网络

新型举国体制优化治理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形成协同网络和资源支持,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例如,在应急抢险救灾类的突发性事件处置中,中央和地方形成了良性互动的统筹协调机制,同时高度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广泛组织捐赠、驰援等慈善志愿活动,以多种社会互助的形式在政府与社会之间构筑起高效协同、良性互动的支持体系,从而彰显出新型举国体制持续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张力及治理效能。

4.基于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化治理,体现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数字强国、质量强国等一系列国家战略,这就需要不断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在涉及国家战略的重要领域,坚持国家战略引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攻关突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1],通过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特别是“卡脖子”技术的攻关过程,不仅涉及单一市场主体的经济竞争,而且涉及整个国家科技安全与民生社会稳定,其社会属性与国家公共安全属性比一般的关键核心技术更强[6],这就更加需要新型举国体制确保集中攻关突破,在确保产业链等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的基础上,巩固创新链的基础性地位,推动各类创新主体集中攻关突破,集中力量打造制造强国、科技强国。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型举国体制是顺应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和数字强国的重要战略支撑和制度优势。

新型举国体制以其独特的内聚力优势参与社会生产过程、参与收入分配机制,在保障社会公平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治理优化,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最为强劲的不竭动力。这种体制尊重客观规律,注重把实现共同富裕和发展生产力有机统一起来,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统一起来,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一起来,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与和平发展统一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发展成就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举国体制是科学的、正确的,是适应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要求的,同时又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猜你喜欢
内聚力中国式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CRTS Ⅱ型轨道板/CA 砂浆界面内聚力模型研究
中国式民主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大学英语教学中影响阅读教学的因素浅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浅谈如何提升职工的幸福感和内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