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众
近些年随民众生活、饮食习惯的变化,使得多类型疾病发生率急剧增加,其中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生率日益增多[1]。肠梗阻作为该疾病常见并发症,若未及时治疗,会令疾病恶化,严重时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姑息性手术治疗在临床虽存在较高经验性,但其治疗指征、方法等均无定论,因此存在一定争议。基于此,为彰显姑息性手术治疗在消化道恶性肿瘤致肠梗阻中的实用性、有效性,对以往收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 年7 月~2021 年4 月本院收治的84 例消化道恶性肿瘤致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可独立思考,沟通顺畅者;②于本院接受相关诊断、检查和治疗均符合消化道恶性肿瘤致肠梗阻诊断标准[2];③年龄>18 岁;④患者(家属)知晓研究内容且签订知情同意书。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2 例。对照组男24 例,女18 例;年 龄31~74 岁,平均年龄(53.5±8.0) 岁。试验组男25 例,女17 例;年龄32~75 岁,平均年龄(54.5±8.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实施肠断切除吻合术,采取平卧体位,取腹正中探查切口逐层切开入腹。行腹内脏器探查,明确梗阻部位,确认肠管切除范围,切断位置选在距病变部位近、远端5~10 cm 处,并对区域淋巴进行切除。病变肠管切除后,吸除肠内容物,肠管充分消毒。最后对肠管进行吻合,方式包含多种,多采取端端或端侧吻合。再应用丝线行浆肌层间断缝合,期间注意避开血管,防止肠管血运受到影响。最后逐层缝合腹壁切口,术毕。
试验组行姑息性手术治疗,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行剖腹探查,采取平卧体位,取腹正中探查切口逐层切开入腹。对肠管、腹壁粘连情况进行探查,探查过程中确认梗阻位置,若肠管扩张较为严重,便在无菌状态下将肠内积气、积液排除,以便确定梗阻部位及手术操作。行手术的过程中,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不同位置的肠切除肠吻合术。术后2 周给予生理盐水500 ml 加入自力霉素(MMC)20 mg,静脉滴注1 次,3 d后对血象、肝功能、心电图复查,无异常后,加服替加氟(FT-207),0.2 g,3 次/d,共服用36 g,作为1 个化疗疗程。同时每个疗程化疗开始前给予注射用胸腺五肽(TP-5,海南中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 mg/次,1 次/d,连续治疗30 d。
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肠内营养。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术后相关指标以及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疗效判定标准:显著:临床症状消除、肠鸣音、肛门排气正常;有效:以上症状有所好转;无效:比较治疗前,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著+有效)/总例数×100%。术后相关指标包括血浆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住院时间。观察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采用本院自拟评分表,包括躯体功能、心理状态、社会交往、自护能力,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显著8例、有效16例、无效18 例,总有效率为57.14%(24/42);对照组显著7 例、有效13 例、无效22 例,总有效率47.62%(20/42)。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64,P=0.382>0.05)。
2.2 两组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试验组患者术后血浆蛋白(41.21±6.16)g/L、白蛋白(40.84±6.35)g/L、血红蛋白(132.78±15.01)g/L 均高于对照组的(36.21±4.05)、(35.78±4.54)、(119.49±9.58)g/L,住院时间(10.58±1.42)d 短于对照组的(14.69±2.12)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状态、社会交往、自护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状态、社会交往、自护能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消化道恶性肿瘤致肠梗阻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病症,同时加重患者疼痛感。肠梗阻发生机制是因肠上皮组织占位、肠管腔受到压迫形成,或是腹腔组织出现粘连,令肠内容物无法排出从而引发障碍[3]。肿瘤复发也是引发该病症的诱因之一,临床治疗会依据肠梗阻形成原因的差异,采取不同治疗方式。消化道恶性肿瘤所致肠梗阻与原发肿瘤关系紧密,且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易在术后受多方因素影响,例如手术、饮食等,导致肠粘连发生,形式包含局部复发、腹腔内广泛种植等。
手术治疗是解除肠梗阻的直接方式,常规手术治疗多以根治性手术为主,根治术多用于治疗单一位置的梗阻以及粘连诱发的机械性肠梗阻症状。此术虽有疗效,但对患者伤害程度较大,且风险较高,故而影响患者整体预后。与常规治疗比较,姑息性手术可对患者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特点在于对症治疗,可有效减少肿瘤负荷,对梗阻肠道进行疏通,是提高并改善该疾病预后、生活质量的有效方式[4-6]。以及,在腹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姑息性手术治疗提高了应用频率。本次研究中,应用根治术的对照组,与姑息性手术治疗的试验组相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术后血浆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根治术虽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手术创伤的形成会延长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相比之下姑息性手术治疗可促进患者康复。除外,本次结果中,治疗后,两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状态、社会交往、自护能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可知,TP-5 属于人工合成胸腺素,可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有效改善,且对于肿瘤化疗、放疗出现的免疫低下存在显著治疗效果,同时TP-5 对于肿瘤细胞的远处转移、形成存在抑制作用,以及联合MMC、FT-207 正规化疗,可有效减少手术对患者形成的伤害,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姑息性手术治疗对消化道恶性肿瘤致肠梗阻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改善预后,适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