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连科
作为临床较为常见的腰椎疾病,腰椎管狭窄发病率较高,患者在患有腰椎管狭窄后其临床症状大多为跛行、下肢疼痛、腰部疼痛、下肢麻木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行走功能,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2]。临床治疗主要以传统开放性腰椎后路椎板切开减压及椎间融合手术为主,这一手术方式可以实现患者腰椎内部减压的目的,更好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疼痛[3]。但这一手术方式却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患者的腰椎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会再次出现腰椎管狭窄症状,加重患者的病情,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就成为了首选方法之一[4]。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效果较为明显,与传统开放性腰椎后路椎板切开减压及椎间融合手术相比,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能够有效避免术中对于周围软组织的牵拉,减少损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其切口较小,还能降低感染发生率。同时这一手术是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患者治疗意愿更为明显。本文主要对经皮椎间孔镜在腰椎管狭窄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9 年7 月~2020 年7 月收治的72 例腰椎管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 例。纳入标准:患者经临床磁共振成像(MRI)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经保守治疗没有达到理想效果愿意接受手术治疗;患者配合度较高;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协议书。排除标准:具有马尾综合征、脏器功能障碍、存在出血倾向、合并其他肿瘤疾病、近期接受过腰椎手术的患者。对照组中男23 例,女13 例;年龄37~70 岁,平均年龄(53.51±6.53)岁。观察组中男21 例,女15 例,年龄38~71 岁,平均年龄(54.52±6.5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过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采取传统开放性腰椎后路锥板切开减压及椎间融合手术。在实际手术过程中需使患者全身麻醉,随后保证患者呈俯卧位,借助C 臂机透视对病变区域椎体进行确定,以其为中心,从后正中入路,切开长度为10 cm。分离肌肉,将患者病变腰椎段棘突暴露出来。借助C 臂机透视确定螺钉位置及方向,随后将椎弓根螺钉拧入,将病变腰椎段棘突、椎板及黄韧带切除,保留关节突。扩大侧隐窝及神经根管,安装融合器,随后冲洗切口,放置引流管。术后患者需按照实际情况服用抗生素,避免感染。
1.2.2 观察组 患者采取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患者采取侧卧位,按照椎间盘造影结果确定手术位置。患者在表面麻醉后,将穿刺点确定在髂翼-棘突连线12 cm处,采取16G 穿刺针,在C 臂机引导下将其穿刺至椎体上关节突,从而紧贴关节突与椎间盘水平进入椎间孔。随后沿着穿刺针将导丝置入,沿着导丝切开0.7 cm切口,将三级扩张管置入。扩张管位置确定后即可将导管拔出,借助安全骨钻对关节突进行打磨,进而扩大椎间孔。置入规格为7.5 mm 的套管及椎间孔镜,检查椎管。采取髓核钳将髓核组织摘除,采取低温等离子射频对椎间盘间存在的残余髓核组织进行消融,保证纤维环开窗处皱缩成形。在没有出血后可以将工作套管移除,结束手术。术后需对患者给予适合剂量抗生素抗感染。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前后ODI 与VAS评分。①临床效果判定标准:患者无痛感不间断行走>5 min 或>200 m 则表示治疗效果为优;患者无痛感不间断行走3~5 min 或150~200 m 表示治疗效果为良;患者无痛感行走1~2 min 或100~149 m 表示治疗效果为中;患者无痛感不间断行走<1 min 或<100 m 表示治疗效果为差。总有效率=(优+良+中)/总例数×100%。②临床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③采用VAS 评分对患者术前、术后24 h 的疼痛程度进行判定,满分10 分,分值越高表示痛感越强烈。④采取ODI 评分对患者术前、术后3 个月功能障碍情况进行判定,满分50 分,评分越高表示障碍越明显。⑤并发症主要包括切口感染、骨纤维增生、硬膜粘连。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的7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ODI、VAS 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ODI、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 个月ODI 评分、术后24 h VAS 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ODI、VAS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ODI、VA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腰椎管狭窄属于常见外科疾病,出现这种症状可能有多种诱因,导致患者腰椎管容积减少,从而压迫患者脊髓,影响患者神经致使下肢麻木,引发腰部腿部疼痛等症状[5]。老年患者会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腰椎退行性改变,这也在临床上增加了腰椎管狭窄的发病率[6]。现阶段,对于该病的首要治疗方法就是手术治疗,传统开放性腰椎后路椎板切开减压及椎间融合手术应用范围较广,能够有效降低神经根管及侧隐窝的压力,同时无需异体骨及人工骨的辅助,能够加速骨床与侧眼窝的接触[7]。但是这一手术方式创伤较大,会提升并发症发生率,痊愈速度较慢。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属于微创手术方式,这一手术形式创伤较小,能够减少手术过程中患者受到的损伤,同时操作视野清晰,能够实现快速减压[8-1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的7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63.35±15.04)min、住院时间(5.23±1.48)d、切口长度(1.04±0.65)cm 均短于对照组的(95.64±25.85)min、(10.28±3.75)d、(8.63±2.42)cm,术中出血量(20.52±5.18)ml 少于对照组的(173.15±20.41)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 个月ODI 评分、术后24 h VAS 评分分别为(13.18±3.06)、(1.23±0.89)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5.68±5.41)、(2.46±1.1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对于腰椎管狭窄患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提升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1-13]。由于大部分腰椎管狭窄发病患者为老年人,因此患者骨骼退化较为严重,容易出现骨质疏松及其他的关节退行性病变。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则可以将对患者的影响降到最低,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手术,创伤较小,这也使其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14-17]。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可以将传统手术与内镜手术相结合,降低对患者椎管的干扰[18]。此外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操作极为简单,能够进一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情况。
综上所述,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管狭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