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融合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

2022-03-02 19:53:00李莉芸
关键词:生命教育道德教育青少年

李莉芸

摘  要:生命是道德生成的基础,道德则是生命的升华。生命教育中需要道德教育的融入,道德教育也不能完全脱离生命教育。对生命体验的深刻性、彻底性和直接性,直接关乎人们明辨生命真谛的程度。同时,深化生命体验也有助于人们自我人格的修炼与道德思想的内化。现阶段,我国国内针对青少年开展的生命教育恰恰缺乏融入生活的深入体悟。因此,在当前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应转变教育观念,增设生命体验专门课程,构建融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一体的深度体验教学模式,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生命教育;道德教育;深度体验教学

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保障人的生命健康正是人们追寻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尤其对青少年来说,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加强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般来说,生命教育指的就是一种旨在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道德教育主张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价值能力以及发展能力,不仅要完善人的精神结构,也要更好地丰富人的生命色彩。在一定程度上,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都是从人出发,都有着以人为本的教育取向,二者不能完全割裂开来。现阶段,我国国内针对青少年开展的生命教育恰恰缺乏融入生活深入体悟,在生命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融合方向尚有不足,本文在尝试阐明生命与道德的关系基础上,探索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融合的可行思路。

一、生命与道德

(一)生命的存续是道德实践的基础

马克思指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一切教育都应从人的存在方式出发,来认识人、理解人和教化人,这既是道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思想教化的关键。首先,人是有自然属性的生命体。因此,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应彻底从人的生命自然形态出发,通过自身生命的碰撞、触动、感受,会让自己更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实现由人的自然状态向精神状态、由自然人格向社会人格的转换。人的精神人格和社会人格的统一,就是人的道德人格的养成,而良好的人格风范、君子风度、坚毅品格、关爱他人(社会)等优良品性都是道德人格的表征。

其次,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道德属于人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事实上,人每天都在经历生命体验,作为生命形态的深刻体验,通过生命的亲身感受,一定能触及自己的灵魂深处。灵魂既是生命之根本,又是安放人的道德之寓所,当灵魂深处安放了道德,就实现人的自然形态向精神形态的升华,这也是生命深度体验的教育意义。青少年道德精神的生成和养成,理应以自然生命的体验为基础,在体验中升华境界,在升华中明白成人之道、做事之理。古今中外,不管是中国的道德教育思想,还是西方的实践道德教育,都是通过人的实践行为来塑造一个健康的人格,通过自身实践行为与社会交往,来构建自己的道德观念世界。

再次,人不仅具有精神生命的特质,还有社会属性的本质特征。人既是社会生活的个体,又处于群体生活之中。由个体向群体的转换,就需要培养青少年一种生命的超越性品格,其超越性是通过生命世界的观念、思想、意志、品德、协作、互爱、互帮、团结等精神世界而表现出来。由此,我们的道德教育既要着力培养广大青少年坚毅的意志和优良的品德,也要培养了他们互帮互爱的社会协作精神,更要培养其成人之道的社会担当精神。

(二)生命的境界需要道德的升华

人的肉身存在总是有限的,而人的思想、观念、意识和理想往往会具有超越性,通过追求真、善、美的境界,来实现生命的超越与升华,形成有意义的生命,而善是人格的最高体现。在中国传统优秀美德中,倡导“人之初,性本善”,这说明人的自然生命本身中就蕴育一种道德情怀。美国学者悉尼·乔拉德在《健全人格》一书,站在人类历史文明的角度也指出:“人类对自我完善的追求贯穿于整个人类的历史。”[2]中国儒家传统教育思想中,也有“三不朽”的情怀与追求,其中“立德”是人生理想之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告诫青年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3]因为道德源于生命又高于生命,是生命的一种升华,是生命的一种超越形态,是生命成人的根本标志。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将人格分为三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与生俱来,具有动物本能冲动的“本我”, 以追求欲望满足为目的,按照“趋乐避苦”的原则行事,这是生命的最低层次。第二层次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由生来俱有的各种需求组成,如不能在现实中得到满足,就必须通过学习、提升能力、创造条件去追求、实现自己的欲望,这既是建构“自我”世界的过程,也是人的价值自我实现的过程。最高层次是人的“超我”世界,其能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判,通过道德的绝对律令来规范、控制的自我行为,形成一个“自律世界”,也就是中国人所称颂的君子“慎独”之品行。“超我”构成人的道德良心,以至善为价值取向,这是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

二、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

(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华特士提出,其旨在纠正社会中吸毒、自杀、残杀、战争等残害生命不良现象。通过生命教育,唤醒人类既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又要尊重生命本身的价值。其教育价值体现如下:其一,通过生命教育使人更好地认知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其二,生命教育最佳形式是通过生命的自身体验,超越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从而认识生命本身的超越意義。前者是尊重生命,后者是升华生命。通过生命体验,能感觉到自己在逻辑上是一个独立拥有自身权利、人格的生命体。这样一个有着独立价值的生命体,每一生命体有保护每一个生命主体的权利并使其免遭伤害的权利,同时,也让其他的生命主体有责任彼此来尊重这些权利。通过生命的体验教育,一方面能体会到自己生命的内在价值——权利;另一方面也能体会到生命权利的平等性。所以,作为一个生命的主体,通过生命体验教育,能把每一个个体融入社会的道德共同体中。生命体验教育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把生命个体作为道德教育的起点,既体现了道德教育的彻底性,又遵循了青少年成长的规律;二是在体验教育中体现生命的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性,使生命在平等的条件下,彼此得到了尊重,获得了尊严;三是通过生命的体验,不仅能树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观念,而且能主动去尊重别人、爱护他人,为建立人类社会的道德共同体提供自己的宝贵经验。

(二)道德教育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把道德教育解释为:“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4]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教育直接关系着形成什么样的社会道德观念和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道德教育的使命是为民族培育理想人格和合格接班人,因为其事关民族发展的未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道德教育应根据青少年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设计其受教育过程的知识体系,不仅有理论素养的培训,还需要有道德实践的体验教育,既需要一种正确价值观念的指引,更需要实践体验式教学的引入。实践式教学应以他们的深度体验为基础,通过自己的亲身、亲为,从生活世界走向道德世界,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使青少年的道德基础更加扎实,更加牢固。

(三)道德教育不应缺失生命元素

在一般情况下,道德与生命具有内在一致性。但在许多特殊情况下,当道德与生命发生冲突时,就存在着是“道德优先”还是“生命优先”抉择的难题。在我国传统思想中坚持道德优先,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5]说明在我国传统道德与生命教育中,以牺牲生命为代价来换取道德的崇高,当两者产生不一致时,往往轻视生命,崇尙道德,再加上社会舆论和社会评价机制也往往把道德等同于奉献。因而,道德教育变成了没有生命温情的一种说教,也缺乏应有说服力。相反,西方生命道德教育持一种相反的观点,美国哲学家弗兰克纳在《道德哲学导论》一书中指出:“一般地说,道德要求社会公正地对待个人,并且不要忘记,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的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6]也就是说,道德教育不应该定位在“献身”这一道德逻辑框架内,而应定位在对生命的人道关怀和人性关爱的基础上。

(四)生命教育也不应缺失道德元素

近年來,随着人权运动的兴起,增强了生命保护意识,这对于改变道德教育漠视生命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有一些人以尊重生命为由,把生命教育极端化,用自然生命否定、排斥道德,往往使生命教育,一方面带有神秘主义色彩,另一方面带来了原子个体主义本位的复归。他们没有认识到,生命不仅仅是自然生命,也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作为精神生命既包括知识、真理和理性,又包含激情、意志、梦想,是认知与情感、理性与非理性、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社会的有机统一。人的高贵就体现在其拥有独特超生命的价值和尊严。人为了人格尊严、社会公平、天下道义、人类良知,可以舍生取义,如果为了苟且偷生、放弃人类尊严与理想追求,则会失去人的道德价值。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一定通过生命体验教育,体悟做人的准则;通过道德实践追求生命价值的永恒和精神的不朽。

三、体验式教学改革: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深度融合方式

生命体验是通过个人真实的生活经历,围绕着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构建自身的道德观念,生成自己的行为品格,培养自己的价值观,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通过生命的深度体验,一个自身经历、感受的意义世界,就鲜活地呈现在自己的生命面前,同时,他们真实的生命体验,成为帮助理解人生道德的助力器,其必将转化成能够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内在动力。通过体验式教学,能厘清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由此可得出道德教育蕴含于生命教育之中,生命教育本应就是道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如何将二者深度融合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转变生命教育观念

“学生”顾名思义有五层意思:其一学会生存;其二学会懂得尊重生命;其三学会理解生命;其四学会做人;其五学会做事。众所周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既是幸福,又充满着苦难;生命中不仅有美和善,而且处处充满着恶和暴力;生命中尽管充满着祝福平安、一路顺风,同时布满着坎坷与不幸。从不同国家、地区实施生命教育的目的来看,主要解决吸毒、暴力、自杀等危及生命现象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在我国也同样存在,我国的生命教育不仅包含正面的案例,也理应包含生命中许多负面的教训,加强对生命中这些负面因素的教育,能使我们对生命的理解更深刻、更彻底、更全面,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身心健康。另外,学校的生命教育不仅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保护生命,而且应该从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改善人类的生命质量,来实施我国的生命教育方案。以此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应增加社会实践课时,缩短课堂讲授时间,增加生命体验式教学环节。

(二)增设生命苦难专项体验课程

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主要局限于德育课程(堂)来实施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缺少系统的生命苦难体验课程,出现了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相分离,这种教育方式未免有点空泛,缺乏说服力。因此,要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就必须改变现有的课程体系,增设如下课程:其一,应当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并通过课程的情境性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生命的历程,让他们亲身感悟,生命中不仅有幸福与欢笑,而且有痛苦与泪水,这些都会伴随生命的全过程,当生命中遇到苦难时,他们也能坦然面对。其二,适当增加学生的劳动课程,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精神,要通过增加劳动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但许多学校都流于形式,特别是大学,还没有制定相应的劳动课程教学方案。实际上,劳动既是生命教育的最好形式,也是道德教育最佳方式,因为劳动能将道德与生命深深融合,让学生在劳动中既能体验到道德的价值,又能体验生命的价值,劳动既展现了人类团结、协作精神,更展现出人类生命的巨大创造力。同时,让学生明白劳动不是一种苦难,而是表现人类生命本质的积极活动,每一个人都应具有这样一种优良品德。

(三)增设灾难性事件的生命道德教育

由于现代青少年都生活在和平、平安、幸福的时代,没有经历过太多的自然灾难和社会灾害,他们对人类经受的灾难体认不深,当灾难性事件突然降临,总会在学生身上留下一些阴影,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学校有必要通过灾难性事件案例教学,让学生自己体会生命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第一,灾难性事件充分展现了人类(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管是洪灾、疫情,还是雪灾、地震;不管是天灾,还是人间灾难,对抗灾难性事件,对人类而言,充分展现了世界各族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对一个民族而言,抗灾精神是一个民族(国家)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具体体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7]第二,灾难性事件的生存体验,能使学生懂得珍惜生命的重要性。谁都知道生命只有一次,弥足珍贵,但往往对生命缺乏深刻的体悟,觉得生死离我们很遥远。当灾难降临时,人们会深刻地意识到灾难与人类相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与灾难抗争的历史,每一个的生命成长中,都会遭遇苦难与不幸,苦难是生命中的一部分。通过灾难性事件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更能让他们懂得珍惜、敬畏、爱护生命。第三,通过人生苦难的体验能提升生命格局。其一,通过苦难的体验,既认识生命的珍贵,又体悟到人类的团结是战胜一切灾难的必要条件,必然会引导学生由生命的个体走向社会共同体,让学生认识到人不能仅靠个人单打独斗,而是人与人之间应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其二,生命体验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并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共同体。其三,通过苦难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肉身是脆弱,但精神是不屈的,是不可战胜的,由此引导学生由物质追求转向精神追求,由世俗世界走向理想世界。其四,通过灾难体验,会使学生认识到,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何等无助和渺小,人类只有不断地增长知识和才干,才能增强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所以,灾难性生命体验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总而言之,生命与道德都是美的,美的体验能唤起内心的愉悦,净化自己的内心世界,让人变得更多阳光,也让人生充满着理想,生命与道德既神圣又崇高。崇高的体验,则能唤起崇敬,激发心灵的升华。康德认为,崇高的情感表明我们是一个理性的存在者,不仅能超越自然,而且能为人自己的内心立法。从道德意义上说,生命中的“苦难”既是一种崇高的体验,也是人类对自己人性一种更深刻的觉悟。此类崇高体验是苦难净化心灵的一种过滤器,能超越道德理性的设限,让普通世俗的生命形态走向真正道德的自由王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美)悉尼·乔拉德,特德·兰兹曼.健全人格[M].刘劲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

[3]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4]曹能秀.关于幼儿德育的若干理论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6(09):19-21.

[5]孟子.孟子·告子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94.

[6]唐卫红.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兼论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01):84-85.

[7]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2-23.

责任编辑  韩  谦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道德教育青少年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新教师(2023年12期)2023-03-14 10:11:29
青少年发明家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有效滋养生命的德育探究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08:35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