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懂灵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中学, 广东 佛山 528203)
试题以“青藏高原热融湖”为情境素材,这样的试题命制既引导学生要积极开拓视野,多关注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体现了“五育并举”的育人要求。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热融湖既不是常见的湖泊类型,也不是复习过程中常提及的内容,从而给学生增添了一层陌生感。正因如此,材料开头就以一句精简的话描述了热融湖的定义。热融湖不但改变地表环境,还因为会释放甲烷而成为温室气体的一个来源,对气候变暖有促进作用。试题从“释放甲烷”和“固碳、储碳”两个相反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理解“碳循环”的原理。此外,材料中“在一些地区形成了繁星一样的星宿海”的描述增添了美感。
例题:2021年高考广东卷地理第20题
20.(10分)热融湖是因热融作用引起地表塌陷形成的凹坑集水而成。近年来,我国青藏高原上的热融湖发展迅速,在一些地区形成了繁星一样的“星宿海”,冬季湖泊冰面可见一串串甲烷气泡冻结在冰层中。有些热融湖也会出现停止生长现象,湖盆会被水生植物、泥炭和沉积物充填。
分析青藏高原热融湖的发展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该试题对学生的综合思维提出了很高要求。试题的解答需要学生从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对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发展和变化过程。根据试题的设问可知,既要思考“热融湖是怎样发展的”,又要形成合理的作答思路“热融湖不断的发展→影响自然地理各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发生改变”,最后分别从大气、水、土壤、地形、生物等要素的变化回答(见图1)。
图1 试题解答思路
该题作答空白的学生不多,但得分情况并不理想。笔者通过与学生交流,总结了试题易错点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发现学生失分的原因主要包括审题不清、概念理解不清、欠缺地理联系思维以及语言表述不规范(见表1)。
表1 第20题常见易错点及原因分析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遵循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编写的,是课程专家的智慧结晶,是高考备考的风向标。高考命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在高考备考阶段回归教材,对教材中的概念、案例、活动等进行深入挖掘、改造拓展,可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利于提升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和素养。
日常教学中不少学生的地理专业术语表达能力较弱,答题思路较混乱,其根本原因是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的概念、原理、规律、过程)不熟悉、不清楚。回归教材,明确教材里的基础知识,积累地理词汇,才能做到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述。该题要求学生回答“青藏高原热融湖的发展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其重要前提是学生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所包括的“地理要素”和“整体性”概念,才能获得精准的答题方向,从而避免错答和漏答。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2019年版)“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案例“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在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只要学生对教材案例进行有效的探究和思维训练,那么就能通过调用已学知识和答题思路,从而熟练地分析“热融湖发展(从陆变湖、从湖变陆)”对地貌、气候、生物、土壤、水等要素的影响。
教材内容一般包括情境设计、课文、思考、案例和活动等,笔者认为备考在回归教材时应特别关注两部分内容:一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过程;二是案例和活动。案例是对教材内容作说明、印证、诠释的事实材料,案例的选择具有典型性、说明性。人教版新教材中的不少案例都体现了综合思维,如世界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大窝凼、芬兰人口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崇明岛的未来、景德镇与“世界瓷都”等。具体备考建议如下。
学生不是简单的把教材从头到尾看一遍,而是带着自我设疑和辩证思考的态度阅读。教材中有一些概念和原理只是做表述,并没有进一步的解释,如人教版高中必修《地理二》(2019年版)“4.1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中有一句描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不仅关注单种运输方式的运速,更关注从起点到终点的运输时效”。学生读到这里会产生疑问:运速与运输时效有什么不同?运输时效还跟哪些因素有关?又如在“3.2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描述有:“一些发达国家的污染工业,转移到环境质量标准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有的学生就思考: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相对较低?为什么发展中国家愿意承接发达国家的污染工业?这种多角度思考的阅读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材内容容量大,如果再加上盲目的拓展延伸,教师和学生都很难把控学习内容,也容易陷入记忆零散、知识孤立的困境。在回归教材的过程中,建议教师多引导学生利用概念图,理清地理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学科内容的关联性和层次性,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教师要理解透彻教材的概念和原理,辨析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核心概念与一般概念的关系。例如,将大气运动内容建立概念图,既能抓住教学中的关键,也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见图2)。
图2 大气运动的概念图
地理试题的作答源于材料,高于材料,备考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习惯。对于教材案例和活动的回归,不能局限于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事实或结论,而是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和深挖,增加学生探究、互动、交流、质疑、提问、归纳等生成性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促进其思维的开放和发散。例如在学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案例时,通过以下设计来增加学生的思维训练量(见图3)。
图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知识整合图[1]
水土流失是气候、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等地理要素统一变化的过程,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统一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通过对案例的“深挖广联”,整合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统一演化,并将其拓展到不同区域,掌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方法,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复习备考时不能只拿着复习资料刷题,而忽视教材回归;只有吃透教材,才能体现教材赋予的思维价值,从而提高地理学科素养,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