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卢山
“充电5分钟,通话两小时”,这句智能手机时代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在今天的智能电动车时代,变成了“充电5分钟,行驶200公里”。
日前的小鹏超级补能发布会,是近期特别“特别”的一场发布会。秉承着字越少、内容越重要的原则,这场发布会规模不大,真正与会的媒体也不多。
但是在这场会议上,无论是何小鹏“淘汰混动”的言论,还是“20万元以下电动车不需要自建充电站”的观点,都是近期最劲爆的老大语录。
事实上,在小鹏G9正式上市前的这场补能主题会议,本身有着另外一层非常重要的信息,即随着小鹏S4超快充的上线,第一款能够“充电5分钟,行驶200公里”的G9,将不再仅仅是一款全新的高级别车型,而是由此为电动车体验带来了一场颠覆性的改变。
这么一说,问题就都清楚了。“500万元以内最好的SUV”,本质上依然是在产品层面上的进化。而超快充,则是整个产业格局的进化。
小鹏汽车董事长 何小鹏
当充电速度无限接近于燃油车的加油速度,纯电动车安静、平顺、无震动等等优势,相较于混动车就凸显出来。这也是何小鹏“淘汰混动”的基本逻辑。
但是,今天的电动车充电真的能无限接近加油速度吗?
为了证明这一点,广州融创茂小鹏S4超快充站现场连线,直播了小鹏G9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的全过程。可以说,看着里程数不间断增加,整个视觉效果爽感十足,5分钟充200公里也是货真价实。
虽然说这个效率还不能完全对标燃油车,但是已经达到了非常可接受的程度。何小鹏举了临时去机场接送人的例子,5分钟/200公里已经足以覆盖这个应用场景。而12分钟可以将电池从10%充到80%,突破了作为燃油车主的笔者的想象。
此处需要划个重点:S4超快充最大输出功率达480kW、单桩最大输出电流达670A这是目前行业最高水平,而且是小鹏汽车自主开发的。
对于未来,何小鹏表示:以旗舰车型小鹏G9为起点,后续产品将全面适配以S3、S4为核心的超充体系。未来小鹏汽车将会聚焦在20万元以上的产品,并将在20万元以上的中高端市场,用超快充让纯电淘汰混动。
面对“充电”这个电子类产品必须面对的问题,从150W超级快充,到街电和充电怪兽等等共享充电宝,手机已经走出了横纵两条解决道路。
如果将其平移到电动车领域,则可以理解为:前者是以小鹏为代表的超快充模式,后者则是以蔚来为代表的换电模式。而两者,都面临着一个相同的瓶颈——覆盖率。
所以,这场超级补能发布会的另外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小鹏自建充电站的规划公布。这个计划,听起来肯定不如某个新车发布那么激动人心,但是仔细琢磨琢磨,这真是何小鹏下的一盘大棋。
按照小鹏汽车的规划,小鹏目前已建成的超充站达到1000座,2025年将再建设2000座超快充站。到时,小鹏自建的超充站将超过3000座。
今年第三季度,小鹏汽车将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G9订单前十名的城市开始铺设S4超快充设备。2023年,计划在全国重点城市和核心高速公路沿线完成S4超快充网络覆盖,为车主打造常驻地3km能源驿站。
全自建充电站,是个显而易见的苦活儿。
小鹏汽车内部戏称:充电站部门是“甲方里的乙方”。因为他们不仅要面对小鹏内部给到的扩张压力,还必须面对外部土地方、合作方的“刁难”。“2025年2000座”,单从数量上就可知这一工作量之巨、推动之难,但是难,也要做。
因为全自建,是一条深不见底的护城河。
行业中,对于充电桩究竟应该由谁主导建设,一直有不同声音。但一个客观现实是,互联网上吐槽充电桩的帖子数不胜数。作为主机厂,把充电这么核心体验的部分,依附于不可控的第三方,和上汽的“灵魂论”本质相同。
对于这一问题的忧虑,也是小鹏坚持自建的道理之一。而这也让笔者联想到当初刘强东顶着压力,斥巨资自建京东物流。
彼时,京东内部反对声也很大,很多人不能理解“卖东西还要自己做配送员”的逻辑。但时至今日,京东物流已经成了京东的核心竞争力,成了连阿里都要模仿的攻不可破的护城河。
今年以来,主机厂已经饱受上游电池不可控之苦,未来,下游充电的不可控,可能会让缺少布局的品牌吃更多苦。
而在竞争已经进入深水区的新能源车市场,想要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就必须建设更深更宽的护城河。小鹏全栈自研的智能化系统和全自建自营的充电站,显然已经成了小鹏手里两张最核心的王牌。
何小鹏把超快充,定义为下一代智能汽车的胜负手。他说,续航长、充电快以及充电桩与车及电池的“三合一”布局,将是未来20万元以上中高端纯电车型需要达到的基准目标。
这个门槛不低,甚至可以说今天大部分新能源车企无法达到,所以一定也会有很多反对的声音。但在笔者看来,真正的压力点,不在于今天的高门槛,而在于技术迭代所带来的冲击。
当汽车对标手机,一个最明显的改变是迭代速度的提高。一些软性功能可以通过OTA去不断升级,但充电性能事关电池本身,并不能通过简单的OTA做改变。
从祖传的“五福一安”,到今天的150W超级快充,手机仅用了几年时间就完成了充电速度的迭代。那么对于电动车呢?在今天的S4超快充之后,是不是还有S5、S6、S7的超超超快充也会不断登场?
对手机用户来说,可以常换常新,但对于大宗消费的汽车而言,这样的迭代速度可能是消费者不能承受之重。
与此同时,就企业本身发展而言,速度可以无限提升吗?超快充的技术瓶颈在哪儿?电车充电未来的发展路径在哪儿?
何小鹏坦言,自己在这个问题上思考了非常久,但对于思考的结果,却不能详细讲。不过,他提到了创新与差异化,是继续加快充电速度,还是进化充电方式,或者是改造充电桩本身?
比如小鹏的S4超快充,不光是快,而且更轻了、更智能了,也更安全了。这些进步,本身也是对充电体验的重要性优化。
“我期望到2025年,会看到我们一些新的方案。就今天而言,小鹏的超快充已经相当不错,就像手机,今天有60瓦的快充已经很爽了。”
何小鹏把这个问题留到了2025年。事实上,2025年几乎成了汽车业公认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
近期,车企很多大佬发表了自己对于新能源车未来几年走势的看法。广汽埃安副总经理肖勇认为,至2025年新能源渗透率将达到50%或者是60%;魏牌副总经理乔心昱、开瑞新能源常务副总经理赵维华,也预测2025年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将会达到50%;上汽通用五菱副总经理薛海涛更加乐观,认为2025年新能源车市占率将达80%。
根据乘联会8月15日披露的数据,今年前7个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累计零售量已达273.3万辆,累计批发量已达303万辆,市场渗透率已达到24.7%。其中,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为21.8%;至今年第二季度,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进一步上涨至27.1%。
乘联会表示,2022年中国新能源车总体进度已经超过乘联会去年末550万辆乘用车的预测。因此谨慎起见,目前乘联会调高新能源乘用车预期销量至600万辆。
数据不会撒谎,新能源车的发展当然可期,但到时是怎样的格局,则有赖于今天的布局。2025年,无比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