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黄耀鹏
日前,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简称“南共市”)的成员国开了一次“外长会”。会上出现了公开的分歧,让这个区域组织,刷了一波存在感。
只有和大国联系在一起的国际事件,才具备成为热点的潜质。“南共市”有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4个成员国,以及智利和玻利维亚两个联系国。其中,只有巴西有大国的底子,但2014年之后陷入长期的颓势。这让“南共市”也没什么关注度。
这一次乌拉圭外长布斯蒂略在会上的言论,是引发大国关注的焦点。
布斯蒂略说,无论伙伴们(“南共市”其它成员国)是否加入,乌拉圭都将与中国达成FTA(自贸协定)。乌拉圭刚当上“南共市”的轮值主席国,就给组织出了个难题。
巴西和阿根廷反对。阿根廷外长卡菲耶罗称:“该区域应该作为一个集团和其它国家进行贸易谈判。”因为单独的贸易协定可能会“扭曲”现有的规则。他还声称,对于“我们的国家和地区能力而言代价更高”。
巴西外长弗兰萨要求保留“南共市一体化核心”。
虽然硬实力尚未成为“超级大国”,但中国越来越像“全球国家”。先是贸易,然后是投资,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市场(自贸),政治和文化关系紧随其后。
巴拉圭则比较尴尬,因为它尚未和中国建交,它选择附和巴西的立场,即组团和中国谈。
在“南共市”内,大多数商品关税为零,而对外平均关税为23%。这种情况下,除巴拉圭外,中国是其余三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可见中国与“南共市”成员的贸易潜力。
巴西是金砖国家成员国,阿根廷则递交了加入“金砖”的申请,而且宣布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但南美尚无国家与中国签订FTA。乌拉圭此言,并非意在抢南美两个最大国家的风头,而是决定破圈,单方面拉近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乌拉圭此举,不但打破了“南共市”以及南美内部的政治平衡,也让美国很不开心。
在不愉快的外长会后不到一周,即7月25日,在首都蒙得维的亚,乌拉圭外长布斯蒂略接见了一个低调的中国代表团。该团以了解“拉美一体化协会运作”为由到访,代表团团长为中国外交部拉美司司长。这一访问层级意味着,不可能在近期签署双边FTA。
乌拉圭外长布斯蒂略
不过,7月中旬,乌拉圭总统波乌就宣布,已经与中国完成“FTA可行性研究”。这意味着双方距离签约只有一步之遥。
很多人轻视乌拉圭,因为它太小,在全球经贸版图上缺乏影响力。但是乌拉圭媒体公开声称,要充当中国强大工业进军南美的门户。这就不一样了,街亭虽小,干系重大。
就乌拉圭本身来看,人口350万,人均GDP1.5万美元,是个标准的农业国。2021年出口总额115.49亿美元,同比增长43%。如此之高的增长,是因为中国人买下了乌拉圭出口的大部分牛肉和大豆。这两种商品也是阿根廷对华主要出口商品。
但是只要中国愿意,乌拉圭出口额翻倍也不是问题。乌拉圭很乐意替代澳大利亚,向中国出口牛肉、大豆、葡萄酒。
很少有人知道,乌拉圭在石化产业也很发达,橡胶塑料之类的工业原料也是主要出口产品。这就意味着乌拉圭具备基础工业实力。
大宗农矿产品和基础工业品价格上涨,固然带来繁荣,但是乌拉圭经济抗风险能力不行。因此,布斯蒂略声称,乌拉圭必须在转型期内进入第三市场。第一和第二市场分别是“南共市”和美国。
但中国已经成为乌拉圭事实上的第一大市场。而且更为关键的是,乌拉圭政治很稳定,不像巴西那样,一直玩“旋转门”,左派政府上台就靠拢中国,右派上台就靠拢美国。
乌拉圭与中国关系的热络,具备长期性。这就抬升了乌拉圭的“统战价值”。
早在2014年,乌拉圭前总统穆希卡就在中国宣称,乌拉圭将“寻求同中国一切可能的合作”。这个调子起的相当高。
但是,这么多年,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国车企,没在这里折腾出什么局面。奇瑞、江淮将南美的经营重点放在巴西,阿根廷都是捎带脚做一做,更别提乌拉圭。
对乌拉圭青睐的,则是在国内市场更不如意的力帆和华晨。当时对于中企而言,乌拉圭市场太小、太远,无论整车大贸还是CKD,都不合算。和自我放逐差不多的意思,只有边缘化车企跑这里,利用认知差异来捞一票,
2019年,力帆和华晨还在乌拉圭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约定共同开发南美市场。这是车企间非常罕见的“前沿协议”,即针对具体海外市场的合作。
协议本身则是防御性的。在乌拉圭,力帆和华晨3年内共享1.8万辆整车产能。力帆在乌拉圭2010年就建了生产线,但该线时而运行、时而歇工,和力帆国内的做法很相似,这明显是当地需求不振,产线放空严重。
所谓共享产能,力帆意在喂饱产线,摊薄成本;对于华晨而言,在当地组装,可以规避进口整车税收,降低物流成本。这个协议确实对双方有利。
不过,2020年之后,双方在国内的运营都遇到实际困难,这个协议事实上被搁置,没有得到完整执行。
乌拉圭的乘用车市场,就是全年3.77万辆的样子(2021年数据),另有1.4万辆商用车市场。这点量,就算全占了,也不值得搞个生产线。
力帆当年的想法,恐怕还是立足乌拉圭,辐射“南共市”,但其产品力实在拙计,只能小打小闹,还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乌拉圭市场的主流品牌是通用汽车(雪佛兰)、现代、雷诺、大众汽车、菲亚特的天下。而很重视南美的日企(两田一产),都有点看不上这一市场。
《汽车人》拿到今年1-5月(截至5月22日)的销售数据:雪佛兰在当地销售2986辆,现代销售2571辆,菲亚特销售2631辆,雷诺销售2422辆,大众汽车销售2338辆,这是所有2000辆以上的品牌;最接近它们的日产,就掉到1004辆。
而中国车企,奇瑞销售367辆,长城销售225辆,比亚迪销售157辆,吉利、江淮、长安都是100辆上下,不值一提。这点体量,确实对不起“第四大汽车区域市场”的名头。可见乌拉圭不是南美领头羊。
刚才提到的、在南美运营的主流跨国品牌,无一例外都将巴西作为OEM基地,供应链也围绕圣保罗、米纳斯州、里约热内卢州的三角地带部署。
在发达国家,大部分场合下,中国产品仍是“低质低价”的代名词。但这种认知已经不符合现实:中国不但是世界头号机电产品、数码产品、家电产品出口国,很快也将成为头号汽车出口国。
今年6月,乌拉圭客户(其实是当地经销商包销)向比亚迪下了100多辆汉EV和唐EV的订单,到岸均价达到10.4万美元(含税)。
这两款车价格在国内售价区间为20.5万-34.2万元,而到岸已经达到70万元的级别。经销商还要再次加价销售,到了终端客户手里,和BBA的高端系列产品售价相当。
中国车企也体验了一把“价外加价”的感觉。这表明原来奇瑞、力帆靠性价比取胜的廉价思路,完全不对。乌拉圭市场和阿根廷差不多,收入两极分化,部分消费者愿意为品质付出更多溢价。而中国新能源初次浅尝“高端溢价”,就有点食髓知味。
乌拉圭这点市场体量,中国品牌是不可能花钱在这里打广告的。品牌认知来自于乌拉圭媒体对中国市场的“信息转运”。在他们眼里,中国头部新能源品牌的产品力和品牌力,是不例,印度市场一直被认为有潜力,但当前中企在印汽车投资,就很不明智。亚于BBA的。
而由于区位竞争关系,也由于语言隔阂(巴西是南美少有的葡萄牙语区),乌拉圭对巴西溢出的汽车产品,有点抵触情绪。在这里,远来的、新来的和尚居然好念经。中国车企似乎应该重新认识“南美街亭”。
在发达国家,大部分场合下,中国产品仍是“低质低价”的代名词。这种认知已经不符合现实。中国不但是世界头号机电产品、数码产品、家电产品出口国,很快也将成为头号汽车出口国。
但是这些国家的国民,基于什么原因没有及时更新认知,以便跟上中国发展节奏呢?
这里面舆论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不只是官媒,也包含社交媒体的立场。而乌拉圭社会舆论,至少已经在宣扬,与中国建立一种更紧密的联系,关乎乌拉圭的未来。进行这种战略选择的国家,将越来越多。
中国车企对外开疆拓土,其实离不开国家战略行动的庇护。举一个反
虽然从18世纪起,美国就视南美为自家后院,但这10来年,特别是2009年之后,中国在南美的影响力就越来越大。
“美洲玻利瓦尔联盟”本身就有反美色彩。相对于古巴、委内瑞拉,乌拉圭一直是骑墙的第三势力。在美国向中国持续战略挤压之际,中国不但巩固了东盟、非洲的战略关系,还开拓了南太平洋岛国和“南共市”等新伙伴。
前者对于澳大利亚,后者对于美国,都非常难受。这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略思路体现。美国集中战略资源于中国周边之际,已经拿不出太多筹码给盟友和伙伴。上次向东盟投资1.5亿美元的计划,在社交媒体上被嘲笑很久。
在中美还在西太平洋和东南亚日益对立之际,乌拉圭突然跳出来公开支持中国,发出了战略信号。这让左派即将上台的巴西,也感到不好阻拦。
引入域外大国,平衡域内一家独大的局面,是小国常用的手段。但作为代价,需要投名状,即与新来大国进行深度的政治、经济、贸易捆绑。
中国新能源车在乌拉圭“冒了尖”,虽然是商业行为,但更是新认知的体现。政经关系的密切,更能推动国家和企业形象的提升。这是我们需要更新认识的地方。
就算只在市场开拓层面,再给点时间,中国新能源当打车型在蒙得维的亚街头触目皆是,几乎是确定的前景。而“南共市”其它国家认知被扭转,也随之跟进,可能性越来越高。
另辟蹊径,开辟南美第二登陆场,总好过攻不动巴西这个堡垒区。而南美是拥有4亿消费者的大市场,建立稳固登陆场的价值不言而喻。
虽然,在硬实力上尚未成为超级大国,但中国越来越像“全球国家”。两者的共同特征是,充当近乎每一个国家的“邻国”。先是贸易,然后是投资,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市场(自贸),政治和文化关系紧随其后。
乌拉圭的姿态,将令其赢得开放市场和高度互补的投贸关系奖赏,更令其赢得更宽阔的战略回旋空间。
而对于中国,在现阶段,美国给中国的战略压力之大,导致一切对外关系的本质,都是中美关系。所以,哪怕只为了牵制美国,让美国有一点被“偷家”的感觉,乌拉圭这个朋友也不白交。
有的时候,小国市场上也可以做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