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文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2-03-01 18:38高速燕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14期
关键词:声势律动情感

高速燕

(江苏省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初中部 江苏邳州 221300)

在基础教育的发展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有了更多的重视。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五大方面,分别是音乐理解能力、音乐鉴赏能力、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审美认知与文化体验。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综合性的提升过程,学生在音乐学习中逐渐产生自主的审美倾向以及审美认知能力,同时需结合大量的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进行作品的深度欣赏,学习作品的演唱或者演奏,融合个人情感能力产生对作品的体验。在这一过程中,音乐文化能够产生持续性的影响。在学生初步产生审美认知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就会受到音乐文化的影响,此后的种种学习体验都与音乐文化相关,理解音乐作品、鉴赏音乐作品,离不开音乐文化的支持。因此,教师需要对音乐文化教学给予特别的关注,可融合声势律动教学方法完成有效的音乐文化教学引导。

一、声势律动教学的基本概念与应用发展状况

1.声势律动教学的基本概念

声势律动教学与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密切相关,这两种教学法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的局限性,重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参与度,包括情感体验参与以及身体行为的参与。在参与中能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艺术魅力,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与音乐相关的乐理知识、音乐技能的学习。这就意味着学生的主体性在音乐的学习中始终得到了关注。

在声势教学中,学生的身体是重要的学习媒介,须通过身体的语言进行情感的表达,借助于身体动作实现与外界的交流。其中,与音乐密切相关的舞蹈就是一种身体语言的艺术,舞蹈演员的情感可以应用身体语言进行展示,舞台中演员也可以通过舞蹈进行交流,同时观众在观看舞蹈表演时,能够获得演员传递的情感信息。受到学生身体语言应用能力的限制,学生在声势教学过程中的动作没有舞蹈语言优美、精确,然而这仍旧是一种重要展示自我情感的方式。

律动教学中,学习者的身体需要与音乐的内容实现融合,尤其要关注音乐节奏的变化,通过具体的动作展示节奏,更为准确地感受节奏的变化。身体动作的产生需要得到心理环境的配合,因此律动教学中沉浸到音乐所带来的情感环境中,产生更为深刻的体验[1]。

2.声势律动教学的发展状况

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在广泛传播与应用,使得声势律动音乐教学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与实践。欧洲地区中声势律动教学的应用时间较早,许多专业的音乐学校中都选择了奥尔夫教学法,也有部分学校在同时期就开始应用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北美地区受到欧洲音乐文化是深刻影响,较早地引入了声势律动教学法。另外,日本、俄罗斯等国在音乐教育中也逐渐开始对声势律动教学给予了重视。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了解声势律动教学的基本概念,并进行了相关的理论研究与理论引进工作。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声势律动教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逐渐实现与本土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

二、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文化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声势律动教学法的主要应用场景是基础的音乐教学。在基础学习阶段,学生了解的音乐知识极为有限,乐理知识、音乐技能以及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音乐文化、音乐史等,会使得许多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困难。声势律动教学的应用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行为参与到学习中,产生更为贴近于自身情感的音乐学习体验。为了保障教学方法应用的效果,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合理的声势律动教学引导方式[2]。例如,初中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较好,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具有一定难度的动作,配合音乐的节奏进行身体语言的展示。

2.突出音乐文化教学特色

音乐文化教学与音乐课程中的其他教学存在着差异,文化是一种相对抽象的概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以及部分的历史知识,在缺少基础文化认识的情况下,学生对文化的理解程度不足,对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以及其他国家地区的音乐文化,可能会缺少基本的文化尊重意识与文化认同。为此,教师需要结合音乐教学与音乐文化教学的特点,从中提取学生能够理解的内容,以声势律动教学为桥梁,引导学生建立起多元的文化认知,在音乐文化的学习中逐渐建立起积极的学科情感。

3.重视教学创新

就现阶段声势律动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应用状况来看,相关的教学理念研究以及实践研究还有着极大的提升空间。为此,初中音乐教师在选择声势律动教学时,需要进行持续性的教学理论研究,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以及各类课本中的音乐作品,总结教学的经验,描述成功实践的各类教学案例,并进行持续性的创新。教学创新是促进声势律动教学与初中音乐课堂融合的主要方式,创新思考与创新实践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3]。

三、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文化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初中音乐文化教学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阶段,通过学习各类音乐知识、欣赏音乐、参与音乐表演等方式,学生能够产生文化认知、文化感受以及文化认同。为此,教师需结合音乐教学的不同目的,应用声势律动教学进行文化引导。

1.通过声势律动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的理念影响下,教师对于各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了更多的关注。传统课堂教学通常以教师为课堂的中心,教师的中心性不符合于学生学习主体的要求。为此,教师需要围绕学生建立起多个学习中心,或者引导学生以自我的身体行为作为中心,建立起个人学习中心,并进行外部的沟通与交流。在声势律动教学中,学生通过动作、声音等参与到课堂中,虽然动作与声音都能表达个人的情感,但需注意到动作中的情感表达是一种直接性的表达,声音往往与语言信息相联系,为实现直接性的表达,学生可选择单音节发音,避免语言信息对学生个人情感体验的产生影响。例如,在人教版《音乐》八年级音乐上册,《动物世界》片头曲的欣赏课程中,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应用发声的方式配合节奏表达体验到的情感。这一乐曲的节奏感强烈,学生能够感受到节奏的快速变化与主题音乐的贯穿始终,通过发声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沉浸到音乐的体验中,从自我的体验经历中引发对于音乐的兴趣。在学生进行发声体验后,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乐曲的创作故事,并讲述电子音乐相关的音乐文化,引起学生对电子音乐文化的兴趣。

2.通过声势律动教学引导学生感知体验

声势律动教学与学生的感知体验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声势教学与律动教学的过程,都需要学生发挥自我的感知能力,并通过身体语言展示情感与感受的体验。目前,常用的参与方式包括拍手、跺脚等,这些较为适合于儿童音乐教育,在许多情况下简单的动作难以引起青少年的参与兴趣。为此,教师可以适当地增加动作的难度。例如,在《重整河山待后生》的欣赏教学中,乐曲表现得情感复杂,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多阶段的律动参与方式,对自己感受到的情感进行展示。在音乐欣赏的初期阶段,学生仅通过拍手或者跺脚的方式,跟随着乐曲中的节奏进行欣赏即可。完成初次的聆听后,教师可融合音乐的情感,讲述相应的音乐文化,如融合《四世同堂》或者同时代的小说、历史人物等,激发起学生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情感。在二次的欣赏中,教师可建议学生利用简单的古典舞动作展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或者模仿京剧等戏曲中身段,配合乐曲进行展示。在初期的欣赏印象以及音乐文化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对于歌曲将会产生更为深刻的情感认识,因此自我体验的情感较为丰富,多元化的身体语言能够帮助学生表达复杂的情感感受。在最终欣赏与教师指导的环节,教师可选择相关的舞蹈视频作为欣赏的内容,引导学生沉浸到歌舞表达的统一情感中,再次加深体验[4]。

3.通过声势律动教学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大量的音乐知识与文化知识学习,建立起以自我生活为基础的音乐审美认知系统,产生明确的客观与主观鉴赏认知。为此,教师可从学生的生活文化背景与音乐文化差异入手,通过声势律动教学引导学生在同一音乐的欣赏课程中产生差异性的体验认识;也可以通过对比欣赏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不同国家、地区中音乐文化的差异,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之美。这种方式也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起更为丰富的文化认知结构,构建起多元化的文化视野。例如,在《卡门序曲》的欣赏中,教师仍旧可以选择阶段性声势律动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不同阶段产生差异性的体验,并向学生强调这种差异。初期的欣赏时,教师无需向学生讲述有关乐曲的创作背景以及相关音乐文化知识,只要求学生聆听音乐,并通过手部语言展示自己的感受即可,包括拍手、挥手等不同的方式。在二次以及三次欣赏中,教师需要分别对音乐创作的背景、《卡门》相关的故事进行介绍。在音乐文化信息的影响下,学生将会产生截然不同或者更为细腻的欣赏感受。教师可将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对欣赏中产生的感受差异进行说明。对比欣赏与声势律动的结合,需选择同一主题,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冬之旅》一章节的教学中,课本选择了中外不同国家的音乐作品,教师可分别应用声势律动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感受其中存在的差异美[5]。

4.结合声势律动选择创新性教学方式

在声势律动的应用中,教师需关注理论与实践的持续研究,进行合理的教学创新。教师可通过拓展丰富的方式、合作方式等实现教学中的创新,并引导学生理解音乐节奏有关的知识与音乐文化。首先,是拓展丰富的方式。例如,在节拍的训练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由选择打节拍的方式,通过最为常见的拍手、拍腿以及跺脚之外,还可包括拍打非乐器的器材,如轻拍书桌等方式。在音乐节奏的引导下,这些声音元素也会具有一定的规律,将会展示出一定的美感,丰富学生的参与体验。其次,教师也可以选择合作的方式。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学生在整体学习环境中的整体性难以体现。为了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心位置,教师可分配给不同学生独立展示的时间。例如,在较长的乐曲欣赏中,教师可根据音乐节奏的变化,要求学生按照座位顺序配合节奏进行拍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节奏感以及情感状态,随时示意切换下一名参与者,这种方式能够使得全体学生投入到节奏律动中,同时也能够关注到他人状况,教师需要说明配合在节奏展示中的重要性。

5.重视信息技术与声势律动教学的融合

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可优化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虚拟学习空间。尤其在音乐文化的教学中,信息技术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信息拓展作用。初中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以及生活经历相对有限,许多学生对于其他国家以及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缺乏明确的认识,仅了解一些常见的文化符号。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所展示的视频信息、图片信息,就能够起到信息拓展的作用,明确文化的形象。例如,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融合了哈萨克民歌、藏族民歌以及维族民歌的元素,创作者王洛宾综合了多个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完成创作。在缺乏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了解的情况下,学生难以认识到歌曲旋律、节奏所具有的特点。为此,教师可借助于多媒体设备展示少数民族的代表民歌,并播放有关游牧生活的视频,引导学生产生具体的印象与音乐文化认识。另外,信息技术与线上教学的融合,也可以为初中音乐教学提供更为广阔的教学空间。教师可以融合声势律动教学的模式,上传各类的课后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欣赏要求,融合身体语言,在课下完成独立的欣赏与体验参与[6]。

结语

在初中的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教学理论的研究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声势律动教学能够适应于新课改的理念,符合初中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为此,教师可以选择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文化相关内容的学习。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声势律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声势律动教学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另外,教师需要重视教学实践方式的创新,并重视信息技术在音乐文化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猜你喜欢
声势律动情感
作 品:景观设计
——《光影律动》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律动之美
“三个经济”律动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雷声与闪电
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