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2-03-01 17:36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第一实验小学刘爱环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滑梯图形创设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第一实验小学 刘爱环

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强调需要给学生提供充足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深入参与过程中逐步掌握数学知识、技能以及思想方法。毋庸置疑,无论何种形式的数学活动,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情境上。基于此,问题情境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简单来说,问题情境是指以问题为基础,唤醒学生问题意识,并使学生在思考中逐步实现对知识理解的教学方式。相对其他的教学方式,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这对学生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探索问题情境和数学课程之间的联系,并以此为基础思考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利用这种方式,有利于逐步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循序渐进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第一,问题情境的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度。问题情境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但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有时过于追求情境的新颖性。尽管这种形式能增强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但往往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发挥出问题情境的积极作用。

第二,问题情境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尽管教师明白数学课程与现实生活存在密切联系,但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所选择的生活素材有时不符合学生生活经验,所以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三,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常需要借助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但由于忽视了学生的知识经验,导致问题情境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活动造成了一定阻碍。

第四,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教师为了在一定时间内讲授更多知识,有时在创设问题情境之后会直接将问题结果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与反应时间。这导致教学活动又会在不知不觉中回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上述问题是影响问题情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需要针对上述问题对问题情境创设策略进行相应调整,以此来保障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二、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故事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故事是小学生非常喜欢和容易接受的内容,故事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内容,能有效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所以利用数学故事,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课堂教学氛围。同时,数学故事本身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这样不但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眼界,而且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以“有余数的除法”为例,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西游记》,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故事:在取经的路上,有一天唐僧让孙悟空到附近的树林里摘一些野果。不一会儿,孙悟空就驾着筋斗云回来了。猪八戒迎上去接过野果,然后笑着对唐僧说:“师父,猴儿哥摘回来的这些野果如果两个两个地数,最后还剩下一个,如果三个三个地数,最后也还是剩下一个,这些野果的数量没有超过十个,你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吗?”唐僧想了一下,马上就说出是“七个”。笔者对学生说:“数野果可以用除法的方式计算,从故事中可以发现,数到最后还剩下一个,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可以帮助大家了解‘剩下一个’在算式中应该怎样表示。”利用这种方式,将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熟悉的故事当中,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会直接根据教材内容组织教学活动。这样做一个明显缺陷就是难以优化学生的情感,容易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抵触心理。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结合生活背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借助生活化问题情境,不但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而且可以使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通过这一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从而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基础。

以“角的初步认识”为例,本课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角,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并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结合教学内容,笔者在教学中首先出示了两张照片,内容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滑梯。笔者问学生:“从照片内容来看,两个滑梯的形状是相同的,但是滑梯的坡度大小不一样,大家觉得从哪个滑梯上滑下来速度更快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多学生都认为从坡度更陡的滑梯上滑下来速度会更快。接着,笔者展示了这两个滑梯的侧面照片,并对学生说:“笔直的滑梯和水平的地面可以看作两条线,而这两条线所构成的形状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角’,而且‘角’是有大小的,而‘角’的大小和从滑梯上滑下来的速度是有关的。”结合生活背景,将相关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了起来。相对单一的理论知识,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无疑能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

(三)创设迁移性问题情境,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无论何种形式的问题情境,都需要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同时,创设问题情境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知识迁移,从而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迁移性问题情境。借助迁移性问题情境,可以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使学生初步形成新旧知识相互迁移的意识。同时,还可以唤醒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记忆,从而产生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以“图形的运动(一)”为例,本课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轴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在小学阶段,这一节课是学生学习图形运动知识的起点。在此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而图形运动知识的学习必然要建立在几何图形知识基础之上。为此,笔者结合相关知识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1)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学习过哪些平面几何图形?(2)这些平面图形有怎样的特征?(3)选择几种图形,沿着图形中间一条线对折,可以出现怎样的现象?是否每个图形对折之后都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些现象可以怎样称呼?(4)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图形有这样的特征?接着,笔者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借助问题情境,不但发挥出学生的能动性,而且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中对相关知识产生一定的认识。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创设迁移性问题情境是极为重要的。

(四)创设分层式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新课标十分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基于这一要求,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所以为了使学生的参与过程更加顺利,教师可以尝试创设分层式问题情境,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比较开放的学习空间;而对学习能力暂时比较薄弱的学生,则需要加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以“观察物体(一)”为例,在这节课创设问题情境时,笔者设置了多个问点,以此来对教学要求进行分层。对学习能力较强的A层学生,除了要求他们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之外,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鼓励他们对之前所学以及生活中所见的几何图形进行对比,归纳不同几何图形的异同点,以此来逐步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还引导他们初步学习了下一节的内容。而对中等水平的B层学生,除了让他们了解了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之外,笔者还设计了一些生活化的问题,以此来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对学习能力暂时比较薄弱的C层学生,笔者引导他们通过观察、猜想、操作等方式进行学习。由于这部分学生的抽象思维比较薄弱,而动手操作则可以将相关知识以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最终,通过这种方式,使大部分学生均在自身水平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问题情境的合理创设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创设问题情境的一般方法,并结合数学学科的具体特点创设相应问题情境。同时,教师需要不断观察和梳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对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加以改进,从而逐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滑梯图形创设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暑假就像爬滑梯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