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第三中学 王玉静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也是美育和智育的重要途径。初中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富于想象、可塑性较强的时期,在培养初中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中,音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初中音乐课程要求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变单一的、以知识传递为主的音乐教学为师生共同体验、共同创造、共同发现美好的过程。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坚持核心素养的引导作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点,积极探索音乐教学新方法、新策略。那么,如何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开展音乐教学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初中音乐核心素养主要指艺术表现素养、审美感知素养和文化理解素养。音乐核心素养是音乐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总和,也是音乐课程育人价值和整体追求的集中体现。与传统的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相比,音乐核心素养教学的内容和所指更加广泛、更加全面。音乐核心素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服务学生终身学习,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音乐教学,需要根据国家宏观教育决策,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需要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为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实现做好铺垫。
例如,在《在希望的田野上》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将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细化为艺术表现、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自我发展、全面发展,讲解歌词内容,渗透文化和艺术表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和教育。如本课的艺术表现教学目标应该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劳动人民的喜悦和农村生活新气象。审美感知教学目标是联系上下文,体会“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等重点语句的含义,用音乐打开学生审美、想象的大门,让学生用审美态度感悟生活、认识社会。文化理解素养目标应该是理解歌词内容,想象劳动人民在国土上、田地上生活、劳动的情景,体会、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爱生活、爱劳动、爱祖国的情感,让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如此这般,在教学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开展音乐教学,注重学生个人品质、文化素养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给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带来积极影响。
我国著名作曲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流,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句话反映了音乐的价值和功能。音乐的艺术属性,要求音乐教学要将美的东西作为教学重点,促使受教育者朝着美和善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来说,初中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美的教育、人的教育。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展现音乐中含有的“美感”,强化音乐的智育、德育和美育功能,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初中音乐核心素养也明确指出:音乐教学要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律动之美、情趣之美、表演之美,强化音乐教学的表现力。而要想强化音乐教学的表现力,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创新教学方式,重视音乐情感表达与传递。
例如,在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教学中,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豫剧大师常香玉主演的豫剧电影《花木兰》中的精彩选段,借助视频和熟悉的豫剧唱段营造趣味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豫剧的韵味、感受花木兰为杀敌报国的情怀,将学生顺利带入教学情境中。然后,在讲述豫剧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光影让学生走近豫剧大师常香玉,讲述常香玉与花木兰“爱国爱家”“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如常香玉是德艺双馨的豫剧表演艺术家,她从小跟着草台班子唱戏,吃尽苦头。苦难生活也磨练了她的性格和技艺,她的技艺与日俱增。精湛的技艺,加上锐意改革的精神,使得她很快声名大振。在抗美援朝期间,为支援中国志愿军,她带领自家剧团全国巡演,为前线捐献了一架飞机,并多次赴朝鲜前线进行慰问演出,她也因此赢得了“爱国艺人”的称号。有许多人都唱过《花木兰》,演过花木兰,但是常香玉的爱国精神,她与花木兰同样的爱国情怀,使得她扮演的花木兰成为无法超越的经典。结合花木兰和常香玉的爱国故事,教师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
音乐是一门表现艺术,在音乐表演中,乐器和声乐一样,都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参与学习、创造和表现,是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乐器,不仅为学生理解音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还为学生参与音乐表演、参与音乐创造良好的通道。乐器进课堂,可以为教学注入生机,满足音乐核心素养教学所提出“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要求。所以,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自顾自讲的教学模式,加大音乐教学投入力度,为教学提供充足的器材和设备,以乐器进课堂为教学新的突破点,开辟音乐的新园地,为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
例如,在学习《茉莉花》这首经典民歌时,教师在做好识谱、视奏、视唱、欣赏教学设计的同时,还可以将常见的竖笛、口琴、葫芦丝等乐器带入课堂,基于音乐欣赏、讨论,借助简单的乐器开展学习活动,降低知识的难度,培养学生的表现力与鉴赏力。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我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或者黑鸭子组合演唱的《茉莉花》,让学生听歌识曲,谈谈这首歌曲的特点(旋律优美、清丽、婉转,歌曲感情细腻、流畅),让学生谈谈歌曲所表现的内容(歌唱茉莉花的芬芳和美好生活)。然后,教师将江苏民歌《茉莉花》与河北民歌《茉莉花》放在一起,从风格、调式、语言、旋律方面对比两者的不同,让学生讨论不同地区民歌的曲调特点,让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学生动员起来,全班开展合奏表演:将准备好的乐器拿出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乐器,演奏歌曲《茉莉花》,让没有乐器的学生利用手边可用的器材,如钢笔、三角铁等,或者用双手在桌子上打拍子、伴奏,借助演奏、伴奏为学生提供进一步感受、学习、理解音乐的机会,发掘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通过眼、耳、口、手乃至全身活动实现全面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有的学习活动离开了兴趣就变成了苦役,所谓的效率和质量也无从说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才能达到“教而不教”的目的。但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传统的音乐教学都是沿着点题—讲解—学唱的流程推进的,教学缺少流变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初中生正处于贪玩好动的时期,缺少了兴趣,他们在学习方面会遇到诸多阻力。鉴于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任课教师要挣脱时空、课程资源等因素对音乐教学的束缚,拓展教学空间,改革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兴趣驱使下积极主动地学习。
例如,在《青春舞曲》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前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经典的新疆民歌,或者播放一些新疆舞蹈,让学生体会新疆民歌的特点、舞蹈的基本动作,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新疆民歌、舞蹈的感觉和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在学唱《青春舞曲》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音乐活动,如让学生进行打击乐伴奏,或让学生学习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然后进行即兴创作,为歌曲伴奏、编舞,并把握好伴奏、舞蹈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后,教师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有关王洛宾、新疆歌曲的资料,了解王洛宾的生平经历,欣赏他的音乐作品,收集整理一些维吾尔族民歌,并学习王洛宾的创造精神,让学生进行多形式创作练习,改编一些作品,参加一些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增加学生的审美经验积淀,深化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音乐教学要通过教学创新,尽快走向成熟。所以,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模式,增加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