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甘棠中学 韩 丽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篇目众多、体裁多样、文质兼美、情韵兼胜的文言文要如何进行学习活动设计呢?是坚持“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套路,还是蹈袭“死于章句,废于清议”的覆辙,抑或是执着“盲求素养,随意创新”的开拓?笔者从文言文的特质谈起,以《狼》为例,对基于文言文特质的学习活动设计进行一次详细的探析。
由口头语言加工至书面语言,需要简化;由口头传播到记录于书写载体,需要简练。所以,基于表达和书写高效的需要,文言文呈现出简约的审美特质,同时也形成了“言简义丰”的美学风格。
先秦的口语基础距离现在已有两千余年,时空的隔膜、历史的雕琢、政权的推崇、文化的沉淀,使文言文成为中国古代的正式表达,呈现出古朴雅正的特征。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讲:“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自传于后。”可见,中国古代文人可谓以“立言”为第一要务。“诗以言志”“文以载道”,文言文蕴藏着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情思与理想,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主编的《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指出: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在哪里?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探寻文言文“所言志,所载道”。这与本文所提炼的文言文简洁古朴、言志载道两大特征,无疑形成了一种暗合。
《狼》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的一篇文言小说,出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原文题为《狼三则》,课文为第二则。该文篇幅短小精悍、情节环环相扣、结尾卒章显志……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篇课文。基于文言文的特质,对《狼》的学习活动设计了如下思路。
1.就简设疑
(1)于字词简约处置疑
如《狼》一文,作者对狼的评价只用了一个字——黠;对整件事的评价也只用了两个字——增笑。至于狼如何“黠”,事如何“增笑”就可以成为设计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具体说来:教师可从字源角度解读“黠”之本义,让学生回归课文找出狼之“黠”的具体表现;还可引导学生讨论“增笑”中“笑”的内涵。这样从“一字立意”的思路切入,学生不仅能串起整个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特征,还能彰显学生对文章中心的把握。
(2)在句段留白处补白
广泛应用于中国绘画、陶瓷、诗词等领域中的“留白”手法,也可适用于文言文教学。具体在设计学习活动中可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基于文言文的“省略现象”设计“补白”,如《狼》一文中,可设计学生补填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等情况,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句意的理解,还可以训练其文言语感;二是基于文言文字里行间的“内容空白”设计学生“补白”,如《狼》一文可根据情节的发展,增加屠户和狼的心理活动,根据学情,既可补一字,又可补多句,达到梳理情节、把握形象、理解主题的目的。
(3)就小篇幅作“大文章”
《狼》全文仅202字,可情节完整、形象鲜明,虽没有《聊斋志异》中鬼狐类文章般奇异变幻,但也颇有奇谈异闻之趣。因此,设计学习活动不妨从读写结合角度入手,就小篇幅作出“大文章”。如《狼》一文,教师可基于其故事性强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剧本创作和表演;或进行改写,将故事结局改为屠户被狼吃掉。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还可尝试用文言进行改写。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增加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活力。
2.熔古铸今
(1)古调今谈
和白话文相比,诵读文言文,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其措辞的雅正、句法的骈俪、音律的讲究。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的“因声求气”说可以证明古人学习古诗文对诵读的重视。因此,教师在设计文言文的学习活动时不能不谈及诵读活动,教学生读,教学生结合现代朗读中重音、停连、语气、语调、声高等要素去揣摩品读。如教师可设计“看谁能读出故事的精彩”的评比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读懂课文、读懂作者、读出自我。
(2)古为今用
语言通常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即使在当下,我们依然能在现代语言中发现与遥远古代相通的蛛丝马迹。因此,教师在设计文言文活动中,即可从学生熟悉的词语、成语、俗语等入手,设计文言词汇积累活动。如在《狼》的一文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做“古今词语嫁接”活动,如“眈眈相向”与“虎视眈眈”;“屠自后断其股”的“股”链接“股掌之上”和“股肱之力”。这样的学习活动对文言基础的积累的作用却是显著的。
1.知人论世
文言文教学,不仅要对文本的书写内容进行分析,更要对文本进行历史性分析。《孟子·万章下》指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文本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志”与“道”脱离不了作者的经历和时代环境。如《狼》的作者蒲松龄,为什么能“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探刺虐入骨三分”,这与他个人的遭遇息息相关。不妨安排学生阅读与蒲松龄相关的资料,以及对比阅读《狼三则》的其他两则,再针对清代王渔洋题写的《戏书蒲生〈聊斋志异〉卷后》的绝句:“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让学生讨论《狼》是否只是“姑妄言之”的故事。在收集材料、阅读理解、分析比较、表达交流等系列探究后,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就不会只停留在肤浅层面,而是有更深刻的感悟。
2.上下求索,左右勾连
所谓“上下求索,左右勾连”,是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学习活动设计时一定要打开视野,即通过对一个事物的历史、现状甚至对事物未来的纵向比较和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类事物的横向比较,进而形成具有挑战性和文化深刻性的学习活动。
先从横向角度说,如《狼》一文中,可设计勾连阅读《狼三则》中的另外两则,以及《聊斋志异》中的其他关于狼的文章,如《梦狼》,在对比阅读中把握蒲松龄对狼的看法,进而更为准确地把握课文主题,理解狼的文化属性;又如,勾连阅读其他动物类文言小说或寓言,如柳宗元的《黔之驴》、苏轼的《黠鼠赋》、张潮的《二鹊救友》等,提升学生对这类文言作品的解读能力,也可促使学生从文化的角度解读某一动物。
纵向角度,除了可设计历史上有关狼的文言作品比读活动,使学生集中了解汉文化中狼的阴险、狡诈、残忍等形象外,还可设计与当代写狼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的活动,如姜戎的小说《狼图腾》、李微漪的纪实文学《重返狼群》等,让学生以读书报告的形式探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们对狼的看法。
“就简设疑”“熔古铸今”是针对文言文简洁古朴特质进行学习活动的两大方向,由列举的各个小方法可见:这两个思考方向多倾向于对落实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基本内容方面。
围绕文言文“言志载道”特点进行学习活动设计,则倾向于体现文言文所承载的思想情感、文化内涵、文化价值方面。由于《狼》一文中并没有涉猎某种文化常识,在此特别说明,若文言文中涉及文化常识,不妨就其设计和开展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学习活动必然以学生为主体,指向学习目标,而活动评价则为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保驾护航。因此在活动设计的同时万不可忽略评价。本文重点为学习活动设计而非评价设计,故未涉及评价,希望今后能另做文章再做阐释。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本文提供基于文言文特质的学习活动设计,涵盖了听、说、读、写等多个层面,为学生创设了有利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环境。同时,笔者希望本文能起到“点燃”一线语文教师的作用,在文言文学习活动设计研究领域有更多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