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视域下高中地域文化乡土音乐课的重建

2022-03-01 22:31:15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刘晓楠
新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双新黎族音乐课

◎ 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 刘晓楠

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内涵,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黎族音乐是海南得天独厚的文化宝藏,正有待于海岛文化传承者去开发和传承。笔者所在的“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普通高中黎族音乐文化的开发与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将“黎族音乐文化乡土课”以必修课的定位融入到高中音乐课教学,目的就是将地方音乐文化融入课堂,在学习中国和世界多元且丰富的音乐文化的同时,了解海南本土音乐文化,并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新,不忘民族传统及本土特色,践行文化的传承。

一、对标学科核心素养,开发特色本土音乐课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推进以及“核心素养”育人目标的发布,高中音乐课从课程设置—课标修订—教材更新—考试内容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变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为现阶段音乐教育教学提出了“新且高”的要求。高中必修课如何科学建构、特色教学;选择性必修课和选修课如何“因校制宜”“衔接开设”,都是值得音乐教师深思的课题。“乡土音乐课程”的开发和重建,有其独特的人文价值和课程意义,重点是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当下,如何将其以更独特且教之有效的方式融入到“6(必修)+6(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的学科教学中。

课题组将“区域文化乡土音乐课”定位为必修课,将海南黎族音乐文化及经典作品设定为教学内容,做到:有科学的课程构建、有专门教材(课题组出版中)、有特定课时、有评价机制、有展示平台。课程建构为八个单元,分别以海南黎族民歌的表演形式及属性进行分类,包括:劳动歌谣、创作后的流行歌曲、竹木乐器、时政歌谣、新编钢琴作品、海南黎族合唱、新创作的大型交响乐作品。课题组把在采风中得到的珍贵素材以及作曲家改编创作的作品,收集整理、汇编成册、录制音频,形成了高中音乐课教学的补充性乡土教材。依照新课程、新课标理念,在科学建构国家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地方地域特色、学校师资环境和人文特点,进行课程重组、重建。倡导将“区域文化乡土音乐课”定位为必修课的延伸课程,根据学校课程体系,安排在任何年级。以笔者所在的“海口市第一中学”为例,将该门课程设定在高三年级,与美术课或心理课隔周进行,既保证了教学章节的完整性、衔接性,又符合高三年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通过海南音乐课例中的音乐鉴赏、歌曲教学、文化链接、作曲家简介、作品分析等,以音乐为线索,以文化为根基,加深对海南音乐的挖掘、认识、传承、弘扬,探究海南黎族音乐的根源、脉络、发展与传承。挖掘海南音乐丰富的资源,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和色彩,培养学生音乐的审美情趣和探究音乐的乐趣,并融入学校音乐教学中,为音乐课堂教学增添色彩。

二、根植本土音乐文化,开启多元审美感知

习总书记在2019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讲话中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新课标中指出:“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民歌、器乐、歌舞音乐、戏曲、曲艺和民间舞蹈等艺术形式,汇聚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民族音乐文化的根脉,理当是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应该得到强化,学生通过民族音乐的学习和艺术实践,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我们音乐教育的初衷应根植民族文化的沃土,开启学生多元审美的感知、培养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在国家课程教材中,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多个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及人文内涵。黎族虽是海南省最有代表性的民族,却不可能以单元章节入编教材。这就需要我们地方音乐教师运用教学智慧进行创新开发,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区域课程或者校本课程,一方面与国家课程教材成为互补,另一方面教育海南本土学生不忘寻根,爱国先从爱家乡开始。

课题组在开发“区域文化乡土音乐课”的过程中,将“学科核心素养”置于首位,以不同的课程内容形成专题,并在“教学实施”方面充分为教师“留白”,即:不规定课型,同一内容可以根据教师的理解和建设课的思路设计多元化的课型。例如:劳动民歌“汗水中的嘹亮歌声”单元中《赶鸟歌》一课,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以及对教学内容、文化拓展的理解确定课程内容及教学思路。A教师将该课的教学设定为音乐鉴赏课型,其教学思路是,通过作品鉴赏、分析以及对比聆听原生态素材和经作曲家创作改编后的作品,来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地域特色及民歌发展历程,以聆听和品鉴带动“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而B教师则将该课的教学设定为歌唱课型,重点通过学唱黎语《赶鸟歌》,感受黎族人民语言与旋律的紧密关系,理解劳动人民“口耳相传”中音乐与生活的关系,继而通过小组表演,再现“黎族赶鸟”劳动场景,教学思路侧重“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

根植于民族文化中的“文化内涵”“民族特色”有待于音乐教师去挖掘,运用智慧重组,以崭新的方式呈现于课堂,而不同的课型和教学理念,可以开启学生更多元化的审美感知,教师的每一次用心良苦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民族经典回归校园,有效践行文化传承

在重视“传统文化”“美育育人”“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今天,“文化传承”已成为各地学校教育本体的标签,如何将它落在实处,让学生了解相关文化的内容、真正体会其价值意义,同时能渗透在思想里和行动中,是学校教育中美育、德育、智育发展的共同目标。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切实的文化活动中,通过学习实践、探索交流、展示分享等过程中提升对相关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传承价值,学生才会带着这份对家乡的热爱与责任,有情感地去践行和传承。

在校园文化的丰富土壤中,有太多的机会和平台可以给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本土文化——以社团、兴趣小组、乡土文化沙龙,师生共同参与的组织方式,实地采风、体验民情,探访海南文化古城,走访民歌民间艺人,搜集地方民间素材;探究海南原生态民歌与创作民歌、海南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提升海南音乐文化品位,开拓音乐视野,增强人文素养,丰富音乐课堂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分工合作,自主探究、小组学习等方式展示学生富有创造力的丰硕学习成果,体现新课改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励学生热爱家乡,挖掘丰富的文化宝藏,做国际旅游岛的文化大使,传承地方文化;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引导学生挖掘更多的本土音乐资源,为他们打造音乐平台,传播海南音乐文化,宣传其独特的韵味及文化内涵,使学生继承和发展海南音乐文化,让其发扬光大。在“海南黎族音乐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中,学生自拍自演展示黎族音乐作品,通过丰富的舞台表演形式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展示海南音乐的独特魅力,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海南民族民间音乐和本土音乐。

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有助于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更有的放矢地将“文化自信”根植于学生心中,在艺术审美体验、创造的过程中,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文化传承”不再是一句“高大空”的口号,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对“优秀文化”的学习、理解、分享、升华和传播无处不在。

综上,本土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推进的当下,课堂教学与美育教学同时抓起、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生志趣培养并重、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共渗透,将“乡土教材”引进课堂,将“文化传承”根植于学生心中,在学校人文教育的载体下,学生已不仅仅是体验音乐无穷魅力的本身,更是对音乐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与人文精神的感悟与思索,保护本土音乐、传承地域文化,发展民间音乐义不容辞。“区域文化乡土音乐课的重建”是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基础平台,在此基础上,发展校园文化、开设特色课程、形成特色教育,力求为国家培养“有情怀、有理想、有目标、有能力”且符合社会发展、具备综合素养的新一代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双新黎族音乐课
黎族小伙闯“深海”
金桥(2022年9期)2022-09-20 05:51:06
《黎族母亲》等
青年文学家(2022年3期)2022-03-16 22:50:41
“双新”视阈下福州高中信息技术 教学实施情况及思考
“双新”背景下初中信息科技新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音乐课的“乐”要大于“讲”
56个民族56枝花 黎族
“双新”视野下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研究
我的成长之路——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上好音乐课的三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