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兴,褚建坤,贾占兵,徐 菁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河北 邢台 054035)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丘陵山区县域传统的职业教育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当前,全面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强化农民的产业化与职业化是丘陵山区县域经济环境下有效应对三农问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根本的县域职业教育可以推进人力资源向智力优势再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变。这就决定了丘陵山区应将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集中于职业教育发展,从区域农业发展的客观实际入手,探索与农业发展现状相匹配的办学方向,持续提升三农服务能力,进而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作为有效应对丘陵山区三农问题、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有力举措,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在传统观念、政策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职业教育在丘陵地区的发展始终不尽理想。这一背景下,政府在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中如何发挥引导作用,意义深远[1]。现阶段职业教育在丘陵山区县域的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困境:为顺应教育市场需求变化而对宏观教育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的大环境下,职业教育高速度、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与县域职业教育传统的调控管理机制间呈现显著矛盾。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县域职业教育宏观管理、统筹规划及配套服务工作缺失或缺位问题严重,而对于县域各职校办学的微观管理过于严苛,统筹过于僵化。因此,现阶段丘陵山区县级政府的首要任务便是充分发挥自身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全力推进区域内职教攻坚计划,力争做好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与助力工作。
现阶段,职业教育学校在丘陵县域内的分布以分散性为最显著特征,至多不超过30 所,少则仅10 余所。其并不局限于主体型职中,还包括成人校的职教办班点、行业办技校商校以及社会力量开办的职业培训班。一些职业学校及培训班规模小且办学质量堪忧,更有一些在教学设施及师资方面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校混杂在职业学校之中。一旦有热门专业出现,便会在各职业学校内引发开办热潮,但随着时间推移,若该专业人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各职业学校便会立即停止该专业设置,此种管理无序性不仅会干扰县域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对职业教育办学资源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容小觑,进而严重束缚职业教育的发展。
丘陵山区县级政府未能对职业教育建立系统全面的认识,进而导致县域职业教育与其宏观经济发展间出现显著矛盾。受教育者多元多样的职业教育需要无法通过不完善的职业教育设施得以满足。至于创立高品质、高标准的示范性县域职业学校并使之逐步登上职业教育排行榜的榜首,若无强有力投资的支持也只能是“镜中花”。经费不足对职业教育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专业教师为代表的师资力量薄弱、师资结构不完善、专业教师结构不合理。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文化修养等直接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
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得脱离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题,要始终致力于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应从丘陵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入手,在专业设置方面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即开设有利于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特色专业,精准定位,设置与当地经济发展背景及区域特征相呼应的专业,合理设计招生方案,培养与市场供需关系更为契合的职业工作者[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始终保持与市场发展步伐的统一,沿着高质量就业的方向,全面推动特色化专业的发展。同时,县域职业院校结合职业教育专业(群)、师资打造县域相关行业企业、院校自愿组建的开放式合作平台,强化职教师资实践教学和技术开发能力,推动应用技术落地、生根和产业化。
鉴于丘陵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只有全面贯彻落实开放办学的思想,才可能推动职业教育的规模化发展。农村职业学校同样是传授新知识、接受新技能的重要渠道。若要民富头脑先行,为达到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教育致富的目的,职业院校应坚持开放办学、广招贤能,在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的同时不断推动自身发展,以项目推广为契机不断密切与村社及农户的联系,通过新知识、新技能的传授来武装农户的头脑,以千万工程免费技术巡回宣讲为代表的诸多活动赢得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评,学校的三农服务能力随之提升。部分学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逐步形成校企相互促进、关联更为密切的局面。
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将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教学科研活动与产业行业紧密结合、相互支持、互动发展的一体化办学模式,通常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3]。丘陵山区县的职业教育以中职教育为主,办学水平和师资水平都比较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荐难度比较大。但是,地方政府可以促进县域产业行业与本地区(地级市或省城)高职院校开展深度合作,搭建中高职衔接办学模式,为县域产业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为企业应用技术研发搭建政校企协同平台,提升县域产业技术升级。对于工业产业落后的丘陵山区县,可以先在农业职业教育领域开展校企合作甚至校村合作,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转型。
从根本上讲,此前并未从专业特征、素质等方面对职教师资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甚至未建立相应的培训模式与培训体系。目前,一味强调职教师资需求数量上的满足是远远不够的,亦应不断强化对师资培训的重视,其原因在于社会技术更迭速度过快的现状严重挑战职业教育的发展。考虑到目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客观现状,单纯依靠职业师范学院的毕业生远无法满足现实需要,还应适当引进操作水平高、技术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未来职教师资建设将以职教师资证书制为目标,在县域内形成合理流动机制,进而从师资建设方面为县域内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保证。
政府应不断强化对职业教师的重视,始终将职业教育作为重点发展项目,树立大职教理念,对以劳动保障为代表的各相关部门的劳务培训职业教育项目开发进行统筹规划。始终立足于职业教育在县域内的发展现状,合理规划职业教育宏观发展,以期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布局合理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进而从教育资源方面为县域内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4];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财政扶持力度,将职教投资作为重点项目纳入地方经济建设投资清单,全面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针对职业教育建立专门的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全力保障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使职教工作逐步跳脱教育系统的局限,转而演变为多部门协同推进的重点工作。
持续强化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体责任,将职业教育作为强化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现代化特色教育的核心而给予其应有的关注。政府应将职业教育置于与经济发展同高的地位,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情况入手,对各职业学校进行统筹监管与优化重组。譬如,若日后类似于中专、电大等学校无法无缝衔接高等职业学校,应令其与中等职校兼并重组或市场化,全面推进非学历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步建立健全以教育主管部门办学为主、社会办学为辅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
不断优化政府管理机制,持续弱化政府及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的行政干预,将更多的自主权归还给职业教育办学机构。在充分发挥县域政府主导作用及公办职业教育作用的前提下,不断激发各类力量的职业教育参与积极性,持续提升投资渠道的多元化,进而为职业教育提供更强有力的资源支持。此外,全面激发民资外资企业及行业的职业教育办学热情,于教师待遇、课题申报及医疗等方面更多的向民办学校倾斜,力争为民办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创造更为优质的条件。
完善县域产教融合推动机制,建立健全深化产教融合的支持政策、服务平台、保障机制,支持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统筹、指导和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5]。以平台、技术等为突破,促进协同育人与技术创新的互动。打造产业资源与教育资源互通流动的服务平台,发挥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等行业资源与知识、科研成果、人才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作用。拓宽产教融合途径,鼓励县域龙头企业与市域或省内高职院校共建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等产教融合项目,强化本地企业发展对技术人才的吸引力。
全面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积极打造以政府办学为主、以社会办学为辅的职业教育开办局面,建立多元化与市场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坚持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推动丘陵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促进意义同样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