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 唐 寅
实践性教学指的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参与,并在实践中自己去发现知识、理解知识,进而整合并运用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能力。
音乐感知能力是感受和听辨音乐音响形式的能力,也叫音乐听觉。所以教师要在实践性教学中给学生构筑聆听的情境,让学生调动聆听兴趣,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体验、感悟。节奏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元素,所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不同节奏的时值,体会其中的细微差别,进而全面了解各种不同的节奏。
《草原小姐妹》中包含有附点节奏后十六分音符,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到有趣的游戏中,全面感知各种不同的节奏时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尝试用不同的动作表示不同的节奏,如将手放在额头上,表示休止符等。此后教师弹奏出八分音符、四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各种不同的节奏,学生要结合这个节奏,快速做出各种动作,做错的学生则“出局”,最后看看哪一位学生留到了最后。
在小学音乐课本中有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四分休止符、全音符等各种不同时值的节奏。如果教师直接灌输相关知识,则学生印象不够深刻,也容易出现混淆,若能将节奏知识和游戏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拍手、踏脚等方式感受节奏,表现节奏,那么他们就能提升感知能力,课堂学习气氛也会变得更为热烈。
不同的旋律有不同的音高,如果学生对音高的掌握不够深刻,在演唱的时候就会容易出现走音等情况。教师要促使学生在整体把握音高旋律的基础上尝试区分它们的差别,进而提升自己的演唱水平。此时若能合理地运用乐器,则能促使学生提升感知能力,教师可以演奏乐器,让学生随之展开身体律动,也可以让他们亲自参与到演奏中,进行进一步感知。
在倾听《杨柳青》《忆江南》等展现江南风光的音乐作品时,教师给学生介绍了笛子、胡琴等具有江南丝竹特点的乐器,并指导他们掌握简单的演奏方法。此后教师借助乐器促使学生感知旋律音高。教师用笛子分别吹奏出不同音高的旋律,然后让学生试着用挥舞手臂的方式展现高低,然后对比各自的动作,看看谁的手臂高度最符合旋律的音高。
借助乐器感知旋律音高之后,学生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哼唱之中,从而提升自己的演唱水平。若教师能给学生提供不同的乐器,并鼓励他们亲自展开演奏和对比的活动,则学生能把握好音准,提升自己的感知能力。
速度也是音乐表现中的重要因素,它常常体现了人的情感变化,如快速的音乐旋律常常体现出激动、兴奋的情感,而舒缓的节奏则常常体现冷静和祥和。所以感知速度变化也是一种提升音乐赏析能力的好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身体律动,伴随速度变化扭动身体,这样学生的印象更深刻,能深入体会到各种音乐的速度差异,并深入挖掘下去,体会到其中蕴藏的情感。
《跳吧!跳吧!》是一首欢快的歌曲,教师首先用正常的速度演奏这首作品,并让学生按照音乐旋律动起来,然后说说该作品给人怎样的感受。学生认为:“我觉得这首作品让人感觉很欢快,给人喜庆的气氛。”此后教师又用比较缓慢的速度演奏这首作品,并让学生再次律动起来,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如果要表现欢快的感觉,你认为速度是快一点比较好,还是慢一点比较好呢?”学生认为:“我觉得速度如果慢一些的话,比较适合表现舒缓、悠扬的状态,但是欢歌笑语的舞蹈场景,我认为还是用比较快的旋律来展现比较好。”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层层递进的实践活动,首先要利用身体的律动感知音乐速度的变化,然后还要结合自己的身体律动感受,说说该音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把握不同速度和音乐表现之间的联系,从而有助于促使他们生发出自己的欣赏感受,进而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体验。
在阅读乐谱的时候,学生常常会遇到渐强、渐弱等表示音乐力度的知识,教师要设计一些实践活动,促使大家展开对比练习,尝试深入感受音乐力度的强弱。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对比感受后用语言描述一下各种不同音乐的力度,也可以用强弱不同力度来演唱同一首歌曲,说说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在深入体验后,学生对作品的感受也会更为深刻。
在学生聆听《战台风》的时候,教师根据该作品的强弱特点,将其分割成若干不同的部分,分别展现给学生,让他们试着用“极弱、很弱、弱、中弱、中强、强、很强、极强”等符号来形容该乐段的特点。若学生的能力有限,一下子很难感知那么多不同层次的强弱,则教师可以先简化一下,让他们用“弱、中等、强”来概括,等他们的感受更加深入之后,再让他们区分更为细腻的差别。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试着用挥舞拳头的方式表示强弱的差异,若力度很强,则强有力地挥舞拳头。此外教师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将这些音乐片段整合在一起,形成一首完整的音乐,你认为怎样组合才更合理呢?”教师试着将比较弱的音乐片段和很强的音乐片段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组合是否合适?”学生认识到这样组合差别过大,给人突兀的感觉,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拼合各个音乐片段,并总结出该作品的旋律走向。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握拳等方式辅助感受,这样能让他们更清楚地对比分析作品的力度。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用何种方法能改变音乐的力度,并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最后学生还可以尝试用线条画出音乐的旋律走向,说说对力度的感受,这对他们审美赏析水平的提升也有一定帮助。
感知乐曲结构也是音乐欣赏的基础能力,但是小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还有所不足,所以很少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关注其结构特点。所以教师要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音乐旋律进行音乐剧表演。在此过程中,学生要思考如何将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融入到音乐剧的表演中,他们也能借此机会了解乐曲的结构变化,从而为深入理解音乐作品奠定基础。
《彼得与狼》是一首具有情节性的作品,教师组织大家展开角色扮演的活动,分析一下该作品展现的是怎样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个故事要有自己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那么,一首具有情节性的音乐作品,是否也要包含这些部分呢?大家尝试说说这首乐曲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学生得到了启发,结合情景剧的表演深入感受音乐,并尝试划分乐曲的结构。如有学生提出:“我认为该作品分三个乐段,一开始展现了安宁的氛围,并展现了小鸟飞翔、小鸭子鸣叫、老爷爷说话等状态,展现了生活的惬意。在第二乐段中则主要展现大灰狼的形象,体现出大灰狼害死了小鸭子。高潮部分则是彼得和小鸟用机智抓住了大灰狼,最后一部分则是猎人和老爷爷一起将大灰狼送到了动物园。”
在参与音乐剧的表演后,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能力得到了提升。教师要避免简单的“教师讲授,学生倾听”的教学模式,而要组织大家参与到情景剧的表演中,这样学生能在实践中更大程度地理解音乐要素,全面掌握乐曲的结构,总结其风格特点。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践性教学,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了提升,他们能从单纯地关注知识变成亲身体验和实践,进而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思维,在实践中打开思路、大胆联想,尝试自主获取知识,更好地理解音乐,从而获得全面发展。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学情特点设计各种感知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地感知音乐,自主展开音乐知识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