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道平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这一概念。生命教育是一套旨在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系统。有别于传统教育系统,它认为教育的目标是重视和敬畏生命,张扬生命品质,优化生命质量,滋润学生心灵,使学生快乐而艺术化地生活。
语文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本质内涵是相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训练,还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促进学生个体生命发展,让学生散发自我精神生命的光辉,使教育回归本质。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篇章,展示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表达了作者的爱恨情仇,充溢着作者对真理与正义的渴求,活跃着作者的生命意识。教师要深究教材,发掘教材中隐藏的生命教育素材,从中汲取积极向上的生命观;要进一步教会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命观,去应对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坎坷,让学生明白面对各种境遇都要豁达、乐观、超脱,才能快乐幸福地走完人生之路。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抒写了斗志昂扬的青春激情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体现出青年人身上应有的家国情怀和生命价值。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抒发了面对苦难生活的坦然的情怀,在景物环境描写和过往回忆中对人的生与死和活着意义都作了深邃的思考,表达了坚强不息的生命关怀。叶雨婷的《“探界者”钟扬》通过对科学家钟扬探寻种子生命边界的描述,展现出不畏惧生命结束的态度和对生命深度的思考。《论语·先进》中的“未知生,焉知死”,强调了要热爱生命,把握生命,珍惜生命的道理。《离骚》中诗人通过托物言志方式,以香草美人来喻心志,表达自己要不畏强权与邪恶势力抗争到底,誓死报效祖国的深情。这些篇章都具有引导学生深植爱国情怀,感悟生命意义,树立正确生命观的重要价值。
生命智慧是生命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指人审视生命的本真,感知生命的自然,体会生命内在规律和生命本源,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持续和谐发展的心智状态和心智能力。它能启发人们从更为高远和广阔的视域来看待生命。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蕴涵了丰富的生命智慧。《劝学》一文,能使学生从中获得学习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及意义。《论语》十二章由浅入深,言简意赅地论证了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使学生从中学到修身养性的方法。《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在面对浩瀚大海里凶残的鲨鱼,毫不惧怕,与之抗战到底,让学生感受到精神上不服输的生命真谛。《定风波》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写的,苏东坡借买田遇雨的生活小事,感叹人生历程的多舛,顿悟世事的无常,表达出旷达、洒脱的生命认知,让学生领略到苏轼的生命智慧,即失意时,要心神淡定;得志时,要心境平和。《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在秦军面前低姿态地替秦国分析战争的利弊,不提及郑国利益。最后烛之武靠动之以利,晓之以理不战而击退秦国军队。面对强者,烛之武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能言善辩又深明大义,充满生命智慧的智者形象。《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描述自己的游玩经历,借此不仅抒发对秀丽山水的赞美之情,而且还告诫后人做任何事情要有“深思慎取”严谨态度,对事情都要勤思考和探索……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展示生命智慧的作品非常丰富。教育是一个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提升生命智慧是重中之重。语文教师要吃透教材,挖掘并让学生感受到教材中渗透着生命智慧,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教育最终目的是诱导人的创造力量,唤醒人的生命感与价值感。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战场。生命教育要立足于课堂教学,构建生命教育平台,才能促成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的觉醒,实现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多是流传久远的经典之作。它们承载着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感悟和生命智慧,充分蕴含着生命教育元素,积极地影响着阅读者的“三观”。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创设特定课堂教学情境,引领学生感受文本中的生命教育元素,调动学生的多维思维去发现选文中所流露出来的生命情感,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生命观。
如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导课时先让学生闭目倾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通过每一个强大有力的音符感受贝多芬同命运作斗争的伟大。接着介绍史铁生的人生际遇,告诉学生他是如何拥有誓死不向命运低头的强大内心。当正式进入教学研读环节,学生就会很快感受到《我与地坛》的情感走向。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史铁生逆袭的人生,告诉学生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我与地坛》的生命教育目标就水到渠成地达成了。当然,语文课堂还可以通过讲述故事、播放图片或影视片、组织讨论等方式进行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积极地多渠道地来获取生命体验,滋养自身的精神生命。
“当下的语文教学行为中,大量的语文课,关注点在知识与技能两方面。”[1]11语文课堂教学往往对生命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敬畏。要扭转当下教学现状,就要求语文教师构建民主、平等的“对话式”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尽可能开阔的学习平台,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把学生看作一个个发展的生命体,彼此交流着情感,分享着生命体验,以达成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将教材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对生命的不同理解和体验,在教学中唤醒所有学生的生命意识,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找寻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挖掘灵魂深处的那个自己,去体悟生命的滋味,教会学生承受生活的艰辛和苦难、脆弱与永恒,师生共同构建生命的辉煌和精彩。
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在教材中发掘和理解的生命元素、生命资源和生命体验应用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去。为了拓展学生生命的宽度,锻造学生生命的厚度,发掘学生生命的深度,教师不仅仅要在阅读教学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还应该在写作训练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提升生命体验。通过写作训练活动,可以使学生将在阅读中感知到的他人的生命体验,转化成自己的生命感受,从而让语文进入每个学生的生命,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延伸他们的生命价值。这样,学生才会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理解并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生活中生命素材俯拾即是,是丰富多彩的,千姿百态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借助写作训练,采取开放性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五官去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存在的生命形态,获取丰富的生命素材,让学生形成独特的生命感受,善待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命。在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协助学生观察生活中事物的细微变化,在比较中辨别其差异,探讨细微变化的本质之所在。
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先了解自然界动植物存在的方式和生命规律,理解动植物生命在不同时刻的表现形态。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动植物的完整的生命历程,明白美好生命都会面临死亡,但死亡不代表它们的终结,而是另一种新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捕捉到的生命素材记录下来,再通过日记或随笔的方式将生命感悟与体验写下来。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依照一定的章法整理日记或随笔中的生命资源,写成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这样的写作训练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收集写作素材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悲天悯人的生命情怀。学生一旦拥有生命情怀,在捕捉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的时候,会远离粗鄙无礼、悲观厌世、唯利是图,会更加热爱生命。
高中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趋向成熟的阶段。跟学生探讨与生命有关的社会伦理、家庭伦理、科学伦理、人生信仰、生死价值等问题,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命题。写作训练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主题作文的方式去讨论这些与生命相关的问题,挖掘生命主题。主题是因生活的不断积累、知识的不断增加而逐渐被提炼出来的。所以,教师要求学生从生活中那些触动自己心灵的人或事中挖掘生命主题,如善待生命、爱的回报、宽容待人等等,提升学生对生命的感悟,提高学生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解。
比如,为了有效地防控疫情,阻断疫情在校园蔓延,各类学校都在组织类似“敬畏生命,阳光成长”的生命教育活动。生命教育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切实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自我防护能力。语文教师可以借此开展生命主题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提升自我生命保护意识,进行有效的生命主题作文训练。在生命主题作文训练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将自己人生中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成功与失败、快乐与痛苦等情感体验通过文字诉诸于笔端,形成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生命主题作文训练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生命表达能力,更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生命体验,得到深刻的生命教育。学生写作结束后,教师要认真批改学生文章,一旦发现学生文章中表现出消极的生命观,要及时引导教育。
借助写作训练,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升华学生的生命体验,让学生的心灵变得丰富而深刻。这是高中语文教学实施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搭建庞大的语文生活舞台,开展多彩多姿的语文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感受生命的意义。
生命是短暂的,人的身体会老化衰亡,但人的精神却可以绵延不绝。这些精神就蕴含在一部部经典作品中,让人领悟其丰富的生命内涵,体悟生命的活力,滋养浩然正气;让人体味到生活的美好和丑陋,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经典课外读物,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论语》《孟子》《老子》等古圣先贤的著作里充满生命智慧,读它们会让学生思想日渐丰厚,会让学生理解生命的真谛;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告诉读者要珍视生命、热爱生命;高尔基《丹珂》宣扬着奉献者的伟大与崇高;芥川龙之介的《橘子》表达出人类的悲悯恻隐情怀;马尔克斯的《礼拜二的午睡时刻》诠释着对每一个人(包括死者)生命的珍视与关怀。哪怕一首小诗,像清代袁枚的《苔》,也会让学生体会到弱小的生命个体也可以拥有强大的力量。《史记》《红楼梦》《呐喊》《四世同堂》《死亡日记》《名人传》《平凡的世界》《牡丹亭》《静静的顿河》等等都是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课外读物。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外读物,引导学生阅读,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积淀其生命底蕴。实施生命教育,让学生心灵纯洁无暇,精神崇高深远,能够意识到实现自身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人的认识往往来源于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悟生命真谛,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去实施生命教育。如上完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可以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开个主题班会;学生在学习了莫泊桑的《项链》之后,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围绕马蒂尔德悲剧的生命价值组织一场辩论赛,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体会到虚荣心使马蒂尔德付出的代价,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语文教师也可以把经典影视引进课堂,为学生与经典文学作品之间的对话构建起一座沟通协调的平台。例如在教学沈从文的《边城》时,播放电影《边城》。电影将湘西世界中的人物、事件、环境等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湘西秀丽的山山水水、纯朴的民风民俗、深挚的祖孙之情以及美好纯真的爱情。提升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体悟,让学生感受到湘西世界里所体现出来的生命真谛,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生命体验,对学生实施了具体可感的生命教育。
由于高中学生学习任务重,平时读书的时间较少。语文教师可以每周开展一次“读书分享会”。为了不占用学生在校时间,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推荐有关生命教育的篇目,再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分组共读一本书,或共看一部经典电影,开学后每周与其他小组分享读书心得或观后感。还可以在语文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行设计作文题,比如“2022年,我……”“我的成人礼”等等,让学生在写作中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反思;可以利用课堂五分钟师生共同讲述生命故事,让学生在中外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童话故事、历史名人故事中获得生命的启迪与感动,引导学生对生命多些思考。
生命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生命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认识生命,思考生命,确立以提高生命境界为目标,让学生拥有真实多彩的人生的教育。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高中学生生命成长的现实需求。实施生命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社会的使命与担当的生命品质,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生命的温情与关怀的社会品质。“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从生命开始。”[2]8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和意义,了解高中学生心理对生命的诉求和希冀,引导学生认真品味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中所散发的人文精神,用心领会作者的生命情怀,感受芸芸众生的生命状态,发掘生命的意义,促进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形成,使语文教育回归到教育的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