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和把握诗性散文中的“诗性”

2022-03-01 11:36张黎明
学语文 2022年4期
关键词:诗性诗意散文

□ 张黎明

统编版初高中教材上的经典散文《春》《雨的四季》《桃花源记》《荷塘月色》等篇目,历来被许多研究者称为“诗性散文”。所谓“诗性散文”,简言之,就是具有诗的特质或禀赋的散文。但这样来定义诗性散文,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有些过于概括和笼统,只能让学生获得一个肤浅与模糊的印象,并不能具体和深入地把握其丰富意蕴。教材、教参在提到散文“诗性”特点时,表述一般都比较零散和随意,缺乏系统的总结与阐述,因而为了深入理解和高度把握诗性散文,有必要对其特点作进一步分析和归纳。

一、诗性散文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教材中代表性作品进行简要分析和归纳,我们可以大致将诗性散文的主要特征概括如下。

一是诗性散文总是采用诗一般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尽情地描绘出自然界的诗意美。传统美学认为,美的基本形态主要有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自然界是文学作品写不尽的永恒的题材,但大自然中既有美好的东西,同时也有丑恶的东西,而诗性散文,便是一心一意寻找和歌颂可以让人愉悦、感动以及奋发的美的景物或景色,却不愿去采集或培植令人沮丧、苦闷乃至沉沦的“恶之花”,这样便使诗性散文显示出与其他散文不同的风姿与品位。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的《春》,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到的第一篇课文。温儒敏教授在一次专题报告中指出:“教学中往往把《春》说成记叙文,其实这是一篇散文诗。”“欣赏这篇作品,应当往诗性的想象与诗性的表达上引导,如果当作记叙文,重点讨论围绕‘春’描写了哪些‘画面’,字斟句酌讨论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就不能很好地领略作品的魅力。”[1]温教授对《春》的文体所作的鉴别和提示,对于我们认识其诗性特点有很强的指导性,如果看不到它所体现的“诗性”,就会忽视或埋没其应有的艺术价值。温教授关键性的点拨和评判,一方面指出《春》并非完全客观地去描绘春天的景物,而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加入了作者美好的想象,充满了欣喜而浓烈的情感,洋溢着不可遏止的生命活力;另一方面是点明《春》在文字表达上,采用了诗一样优美、简练而明快的语言,将春天新鲜、美好而生机盎然的景象,描绘得如同一幅幅风景画那样富有诗情画意。正是由于《春》具有以上鲜明的特点,所以才让我们将其与一般的记叙文或抒情散文区别开来,认定它是一篇典型的诗性散文。

二是诗性散文常常通过作者的主观想象,在文章中营造出优美而奇特的诗的意境。一般说来,诗十分讲究意境的营造,而散文只要做到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即可,并不刻意去营造意境。如果一篇散文打破了常规的技法,在内容中加大了联想和想象的成分,或者说作者采用诗歌的方式去表达,写出了景物、景色富有诗情画意的一面,那么这篇文章便获得了一定的诗性,是一篇具有诗的意境的散文。与《春》处于同一单元的《雨的四季》,作者刘湛秋先生本身就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因而这篇散文中留下了鲜明的诗的烙印,说它是一首散文诗自然也未尝不可。与《春》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篇散文也是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密集地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以生动、细致而欢快的笔调,描绘了一系列富有诗意美的自然景象,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高涨的激情,也让文章充满了诗的感觉和味道,从而使其具备了诗性散文的特质。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的《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另一篇被公认的诗性散文。这是一篇经典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但作者并不是完全客观地去描绘荷塘及月色,而是在看似写实的基础上增添了浓厚的主观色彩,这样月下的荷塘便不再是本来的样子,而成为他着意创造的一个诗意盎然的世界。以上文章都是作者以充满诗意的眼光来观察自然景物,所写意象无不闪耀着诗性的灵光,因而在文章中营造出一种唯美的诗的意境,将读者引入一种既生动美丽、又空灵飘忽的艺术境界。

三是诗性散文往往通过作者浪漫的畅想,创造出一个独立于现实之外的理想世界。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的《桃花源记》,应该也是一篇充满浓郁诗性的古代散文。文章一开篇,就描绘出一片令人赏心悦目的桃花林,而桃花这个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话语中,是美好的希望与生活的象征。之后写桃林的尽头是一个仙境般的地方,作者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以及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无不显示出环境的优美。由于这篇作品所显示出的虚构性质,因而至今有不少学者将其定性为小说,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篇作品不是一般性的散文,它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幻想性或虚构性。但恰恰是由于作者美好的想象,在文章中创造了一个理想的世界,才使其既具有神奇的浪漫色彩,又显示出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从而使《桃花源记》获得了诗性的特征。世外桃源就是陶渊明所创造的一个理想世界,而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也是插上想象的翅膀,有意创造出一个没有现实羁绊、令人沉醉的虚幻境界。作者开首点明自己当时“心里颇不宁静”,于是便借助夜游荷塘来排遣胸中块垒,当他沉浸在美景以及由此唤起的有关江南的温馨记忆中时,他犹如做着一个恍若隔世的美梦,暂时找到了一个可以诗意栖息的精神家园,这个如真似幻的家园只能像桃花源一样存在于想象中。陶渊明与朱自清虽处不同的时代,却都能通过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在纷纷扰扰的现实之外,创造了一个相对安谧的诗意化的世界,以此安顿自己疲惫不堪的心灵,从而使文章显出令人销魂荡魄的艺术魅力。

二、对诗性散文的教学建议

诗性散文给传统散文带来了别有洞天的气象,具有一般散文所没有的审美价值,因而教学时只有高度重视诗性散文的“诗性”,将其作为散文中的一种特殊样式去鉴赏,才能真正触摸到诗性散文的肌理,把握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气质。

一是充分认识诗性散文丰富了传统散文的艺术手法。一般说来,能够写出诗性散文的作者往往本身就是诗人,或者说这些作者在精神上十分富有诗人的气质,他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以诗的笔法去写散文,因而使散文不可避免地带有浓郁的诗味。从语言形态来看,传统散文一般都比较口语化,用词、构句相对随意、松散;而诗性散文往往以诗的语言来表达,语言便具有诗的简洁与凝练,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表现力。而且,诗性散文为了追求语言的新奇、生动,常常打破遣词造句的常规,刻意使用一反常态的句式,甚至追求奇句、警句以至拗句,力争给读者一种陌生、奇特且不同寻常的感受。另外,传统散文的语言总是在语法规则的严密约束下,直接而明确地传达特定的思想或感情,力求表意准确、清楚,而诗性散文的语言却是在表层含义之下,常常隐含着丰富的深层含义,需要读者去仔细玩味和琢磨才能领略。从采用意象来看,传统散文的意象主要着眼于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事物,而且意象较为零散、随意,呈现出多重组合的形态,画面的变换及情感的推进也比较缓慢,寓意也相对浅显;而在诗性散文中,作者除了采用常见的实物意象外,还会通过联想和想象创造新奇的意象,甚至采用不属于实物的感觉、印象、情绪、愿望、概念等等作为意象,意象的形态比较单纯、凝练和峭拔,相互之间也往往具有很大的跳跃性,表达出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寓意。再从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来看,传统散文主要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虚实结合以及渲染烘托等手法,而诗性散文除常见的艺术手法之外,还将象征、暗示和自由联想等诗歌常用的手法运用其中,给文章增添了梦幻般的诗意和多义的魅力,构成一种朦胧或迷宫般的艺术风格。在修辞手法上,诗性散文也是除了密集采用常见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一般性修辞手法外,还往往十分突出地采用隐喻、移就、通感等复杂的修辞手法,来暗示读者去感知、想象和理解作品的主旨意蕴。总之,诗性散文由于大量融进了诗歌的创作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散文的艺术感知和表达方式,从而使散文的艺术手法精彩纷呈、摇曳多姿,洋溢着令人目眩神迷、心旌摇荡的诗意。

二是充分认识诗性散文突出表达了人类对理想的追求。一般说来,散文以反映日常生活基本形态为主,偏重于写实,内容上家长里短、风花雪月无所不包;而诗歌以表现人的精神追求为主,偏重于想象,主要展示作者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散文和诗歌都可以抒情,但散文一般抒发的是人类平常或自然的情感,这样的情感像一条弯弯的小溪那样从容流动,给人以温婉恬静、润物无声的感觉;而诗歌却往往抒发的是人类强烈或浓郁的情感,是情感中最纯粹和最炽热的部分,这样的感情不仅浓烈饱满,而且常常如岩浆一般爆发而出。诗性散文将作者对理想的渴望和畅想引入散文创作,从散文中开拓出一片寄托着人类的梦想、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空间,使散文在更加深入而生动地反映日常生活的同时,又能在联想和想象中构筑出一个诗意的天地,从而抵抗流俗对心灵的浸染和腐蚀,《荷塘月色》就是这样的代表性作品。至于《桃花源记》这样的经典之作,虽然并非直露地宣示作者的理想,而是通过逼真地描绘出理想的生活,或者说在现实之外再造了一个理想的世界,从而不漏痕迹地否定了现实。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说过:“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如果一个人在悠长而严肃的岁月中,没失去这个馈赠,那他就是诗人或者是作家。”[2]22诗性散文的作者正是因为童心未失,才能机敏地捕捉到世俗生活中硕果仅存的诗意,甚至面对天地万物发出哲学般的追问,从而产生一般散文所没有的思想冲击力。

三是充分认识诗性散文创作提升了散文的艺术品位。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致力于诗性散文写作的老一辈作家,主要是朱自清、孙犁、余光中等少数人,可以说诗性散文在他们的创作中只是开了一个头,尚未形成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进入新时期之后,许多散文作家主动改变传统的创作观念,努力寻求散文文体的解放和拓展,给散文创作带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像汪曾祺这样致力于“打破小说、散文和诗的界限”的作家,之所以在散文与小说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应该说与他追求诗意的表达是分不开的。而专注抒写新疆农村风土人情的刘亮程,几乎所有的散文都带着浓郁的诗性,如果将这些散文当做诗来读也未尝不可。除了散文作家有意在创作中追求诗意之外,一大批著名诗人也不同程度地介入散文写作,将诗歌写作的理念、方式及美学风范带入散文,更是极大地丰富了散文的审美意蕴。余光中先生就曾称自己“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并且认为“散文是一切作家的身份证,诗是一切艺术的人场券”“散文不是我的诗余。散文与诗,是我的双目,任缺其一,世界就不成立体”。[3]2诗歌艺术对散文的渗透、融合与促进,无意中对传统散文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给散文创作带来了新的观念、风尚与气象,可以说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艺术品位,改变了传统散文留在人们心目中的刻板印象。正如巴乌斯托夫斯基所说的那样:“只有诗歌和散文的有机的融合,或者更正确地说,充满诗的本质、诗的生动的精华、清澄的气息、诗的令人神魂颠倒的力量的散文,才能是文学中最崇高、最动人的现象,才是真正的幸福。”[2]233传统散文要有效地改变琐屑平庸的干瘪形象,摆脱浅薄廉价的抒情模式,对文体进行脱胎换骨的再造,一个可能的发展方向,便是大力强化其精神诗性,让其具备诗歌的风骨和品质,这大约是散文走向大气、获得新生的必由之路。

四是充分认识诗性散文的教学需要重视突出“诗性”。作为诗歌与散文两种文体碰撞、杂交和融合所产生的一种文章形态,诗性散文既具有传统散文的一般性特点,又同时具有诗歌的一些基本特点,因而教学时需要兼顾两种文体的特点,交替采用品读和鉴赏两种文体的基本方法。假如按照分析传统散文的思路和策略,依次分析景物、人物、情感、结构、意境、语言和哲理等要素,不去充分考虑诗化所带来的要素的变化,大约会不得要领或只能得到一些皮毛,而无法真正感受到诗性散文的独特魅力。因此,只有着眼于诗歌的艺术手法在散文中的运用,将散文诗性的构思、表达和营造作为基本面来分析,把散文诸要素放置到诗性的氛围中去把握,也就是把“诗性”作为鉴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掌握打开诗性散文思想和艺术之门的钥匙,真正深入到诗性散文的核心。

总之,诗性散文独特的审美价值,对于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值得我们在教学中高度重视。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诗性散文会受到语文教学同仁更广泛的青睐,从而会有更多具有“诗性”的散文被选入教材中。

猜你喜欢
诗性诗意散文
诗意地栖居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诗性想象:英国当代女性小说之超验叙事
冬日浪漫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被耽搁的诗意
春日诗意
匠心与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