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观视角下的教学设计策略*
——以《荷塘月色》为例

2022-03-01 11:36曹周天
学语文 2022年4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朱自清荷塘

□ 曹周天

任何一节课从谋划到实施过程都由若干环节组合而成,比如备课环节、导入环节、新授环节、互动环节、拓展环节、评价环节,等等。这些环节既相对独立成体系,同时又彼此有联系。因此,确立教学环节观的系统思想,有助于引导教师注重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以教学的各局部环节为抓手,实现整体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从宏观层面看,我们在对教学活动作环节设计时,可以把完整的教学过程划分为教学筹备、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三个环节,这是我们从动态角度认识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为更好地帮助大家理解教学环节观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笔者选取《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为案例,尝试从教学环节观的角度来设计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希望能让大家更为直观地理解教学环节观在实践中的具体样态,权作一家之言,愿求教于方家。

一、教学筹备环节

教学筹备环节是完整教学设计中基础性工程。它尽管在时空上处于课堂教学环节之前,但教学筹备环节的工作做得是否到位,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于漪在谈到课堂教学设计时曾说:“要提高教学质量,在有限的45 分钟内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教师绝不能满足于对教材一般理解,满足于写个一般化的教案,而是要像富有经验的导演那样,课前对教材、对学生的特点认真研究,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作一番精心的设计,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都巧作安排。这样才能切实废除繁冗、呆板的讲解,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1]从这个意义看,对教学过程在筹备环节就需要投入相当程度的重视。在教学筹备环节,教师可着重围绕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两个重点展开。

(一)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由五篇文章和一个单元学习任务组成。五篇文章分别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苏轼的《赤壁赋》、姚鼐的《登泰山记》。在这一单元的章首页导言中,编者写道:“人们生活在自然之中,而自然也已深深融入人类的精神世界,成为人类心灵的寄托。通过文学作品对自然的描写反观自然,可以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教师在解读写景抒情的散文名篇时,可以着重从具体的描写和作者的写作技巧入手,与细节分析处引导学生接受美的熏陶,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

(二)学情分析

对高一的学生来说,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文本角度来看,与学生在初中阶段所接触到的朱自清的《春》《背影》相比,《荷塘月色》的语言更为凝练与精致。如果不下功夫多读多体会,理解文章内容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朗读,边读边沉浸到月色清淡、荷香缕缕的意境中去,品味那种优雅、朦胧、幽静之美。另一方面要多关注文章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

二、教学实施环节

教学实施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教学筹备环节的种种构思和设计,都需要通过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得以实施。“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的预演,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中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周密考虑,仔细策划,让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易于操作”[2]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理清本节课究竟要设计哪几个环节,每个环节中的亮点、要点、难点分别是什么,采用什么方式来实施,等等。《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实施环节,主要包括走进作者、线索分析、组织讨论、分段梳理和拓展阅读五个环节。

(一)走进作者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用言简意赅的话语向学生介绍文章作者朱自清及其散文艺术成就。具体的课堂教学语言表达提纲如下。

1.对朱自清生平的介绍要点

大家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语文教材中就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和《背影》,相信它们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我们对作者生平作一个简单的回顾。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取苏东坡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字佩弦(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之以自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朱自清的高风亮节赢得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中写道:“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多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对朱自清散文艺术成就的评价

朱自清的散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笔致简约,朴素,亲切,文字多用口语而加以锤炼,读起来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采。他尤为提倡朗读,在《论朗读》一文中写道:“在语文的教学上,在文艺的发展上,朗读都占着重要的位置。从前私塾里教书,老师照例范读,学生循声朗诵。早年学校里教古文,也还是如此。”[3]在《怎样学习国文——在昆明中法中学讲演》中他又说道:“‘读’这方面,它是包含着了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4]在讲到散文欣赏时,朱自清感慨:“乍看岂不是淡淡的?缓缓咀嚼一番,便会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5]

今天我们就带领大家一同进入《荷塘月色》,缓缓咀嚼,细细品味。

(二)线索分析

既然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那么我们就要围绕着“景”和“情”两方面来研读文本。其中,景物的变化勾勒出作者的行踪线索,即明线。与之相对应,作者情感的变化线索,即暗线。

1.行踪线索(明线)

首先来看景。我觉得用“景”这个字可能有点太具体了,概括力度不够。大家可能会陷入“景物”意义的泥淖。因此,我就想借用戏剧里的一个词,叫“场景”,通俗来说就是指故事发生的地点。

此处可设置问题:假如你是导演,要安排道具组制作哪几个场景?

行踪线索的变化:

家(第1段)→小煤屑路(第2—3段)→荷塘(第4—6段)→家(第7—10段)

此处可设置问题:场景的变化是由什么造成的呢?

板书:人的行踪——明确行踪线索

2.感情线索(暗线)

我接着就想再问一个问题,那就是既然场景变化是由人的行踪变化造成的,那么,场景的变化会带来什么变化呢?会带来氛围的变化?氛围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会带来人的情感的变化。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散文,文章情感的线索还是很明显的,下面我们找出有关情感的语句,理清情感的线索。请大家注意的是,有关情感的描写,有些是直接指明的,有些是隐藏在描写之中的。

感情线索的变化:

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受用荷香月色(宁静)→我什么也没有(不宁静)→采莲真是有趣的事(宁静)→可惜早已无福消受了(不宁静)→又一次想起采莲,到底惦着江南(不宁静)→推门进去(回到不宁静)

如此梳理,我们看到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有起伏、有波动。

文章一开始点明心境后,就写静谧的环境,创造出孤寂的氛围,开头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接下来,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淡淡的月光,既简括的叙述了荷塘四周的情景,也进一步烘托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其实是有两条线索贯穿于其中的。一条线索是行踪线索,一条是情感线索。行踪线索是明线,情感线索是暗线。双线并行,双线交织,相互有照应。明线中多是对“景”的描写,而暗线多抒写心理活动,是对“情”的描写。这真是情景交融啊!怪不得称之为“写景抒情散文”。

(三)组织讨论

全文首句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分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由情生”。此处可设置问题:为什么“颇不宁静”?(备用答案:悲愤、不满,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

由此引导学生关注“文眼”,即“心里颇不宁静”。

什么叫文眼?文章的眼睛。眼睛是什么?有个常用的比喻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窗户做什么用的?透过它,我们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文眼就是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作者希望通过漫游荷塘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但最终无法解脱,“颇不宁静”犹如一条主旋律在文中回荡。

文章写于1927年7月(可见课文中文末的日期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在“四一二”政变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为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始终无法平静。通过夜游荷塘,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颇不宁静,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映。

朱自清曾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他追求进步,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作为作家的朱自清只能用手中的笔来寻求解脱。所以《荷塘月色》的诞生是很自然的。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概括,浓缩他当时的心绪是十分准确的。作者正是用这样一句话,不加掩饰地显出了内心苦闷,心绪烦乱的心境,这也正是夜游荷塘的缘由。作者希望通过漫游荷塘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但最终无法解脱,“颇不宁静”犹如文章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四)分段梳理

“概括段落、列小标题不仅能不断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有利于培养概括能力,同时促使学生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掌握文章的语言文字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并时刻注意文章的系统性和逻辑性。”[6]前面我们梳理出了文章的行踪线索和感情写作,接下来,我们再来梳理一下文章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请大家尝试给文章分段。

1.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动机(颇不宁静)

第二部分(第2—6段)——夜游心绪,荷塘月色景致(其中第2—3 段讲夜游心绪,第4—6 段描写荷塘月色景致)

第三部分(第7—10段)——夜游联想

2.重点赏析

对“荷塘月色”标题的理解,可以是偏正式的,即“荷塘的月色”;也可以是并列式的,即“荷塘和月色”。我觉得,应当把这两种理解综合起来看。文章写了荷塘和月色,但这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而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全文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是交融于一体的。可重点赏析文章所描绘的三幅图。

一是“月下荷塘图”(荷塘—荷叶—荷花—荷香)

月下的荷塘,水面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点缀着的百花各具情态,如明珠,如星星;微风过处,清香仿佛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叶子和荷有一丝的颤动,更见妩媚的风致。景物色彩柔和美丽,表明作者受风景的感染,心情轻松了许多,已有喜悦了,但喜悦了,但整个画面不是清朗鲜明色彩,这是一种素淡而稍偏朦胧的美。

二是“荷塘月色图”(月光—光影—光与影的和谐统一)

荷塘上的月色“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叶子和花上,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透出作者舒适惬意之情。但“不能朗照”,“斑驳的黑影”,使画面的色彩黯淡了许多。景物色彩自然是作者情绪的外化,他的这种感受正表现出心中的苦闷。

三是“荷塘的四面”(树色,树梢,树缝,蝉蛙声)

荷塘四面色彩显然较前两幅黯淡多了,说明作者淡淡的喜悦更趋淡薄,而原有的隐隐的惆怅渐渐浓厚起来,遂感慨:“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优美散文,文章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破题,交代夜游荷塘的动机。然后以游踪为线索,写荷塘外的小路、荷塘的外部、荷塘的内部、荷塘的静景、荷塘的动景,然后由荷塘而转写月色,由月光到月影,从荷塘中的月色写到荷塘四周的月色。在写尽荷塘月色之后,神笔轻轻一荡,忽而联想江南采莲的风俗,忽而又以“今晚若有采莲人”拉回到现实中来,引出一缕怀古思乡的幽情。赏月没能排遣心中苦闷,于是只好“推门”回家。

(五)拓展阅读

最后,推荐大家看一篇文章,是季羡林先生写的,叫《清塘荷韵》。这篇文章可以看作是现代版的《荷塘月色》,只不过朱自清文章写的是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而季羡林先生写的是北京大学朗润园里荷塘。

三、教学反思环节

教学实施环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完整教学流程的终结,及时开展教学反思活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总结课堂教学设计的利弊得失。教学反思不仅包括从觉察、分析教学活动开始到获取直接、个人化的教学经验的认知过程,即个体自我经验总结回顾的过程,还包括对自身教学经验的理论升华、迁移,也包括教师主动探究教学问题进而监控、调节、修正教学实践的过程。[7]因此,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是完整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段。结合对本节课的整体设计,笔者拟作以下三点反思。

(一)双线并行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

“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一般都有一个相对完整的逻辑体系,教师在撰写教学设计时要努力寻找一条贯穿全局的教学主线。”[8]基于此,在教学实施环节的设计中,笔者从行踪和线索两条线索的角度出发,以此为纲,既能引导学生梳理全文的主要内容,又能借助两条线索在空间场景和人物心境层面的变化,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两相结合,有助于教学活动的有序推进。这一构思启迪我们,在语文教学筹备环节,需要在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从整体的角度审视所要讲授课文的内在逻辑联系,选好主线,串联起课堂教学全过程。

(二)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教师在撰写教学设计时不可能把所有情况都考虑得很周全,课堂上或多或少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突发情况。如果教师的教学设计做得太精确而缺乏伸缩性,那么很容易陷入机械、僵化的泥淖之中。”[8]尽管在上文的记述中,我们对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做了较为精细化的设计和安排,但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毕竟充满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再多的先期筹备只可能是在有限时空中的预设。比如,在上文对线索分析和组织讨论的环节中,笔者设置了一些带有开放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对如何应答做充分准备,另一方面也要给学生留有宽松的发散思维空间。

(三)修炼专业知识以丰富教学资源

对教师个人成长而言,不断学习,修炼内功是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的不二法门。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曾感慨道:“优秀教师教育技艺的提高,正是得益于这种经常性的阅读,经常性的阅读不断地补充了他们的知识海洋,如果在从事教育工作初期,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与应交给学生的基本知识比例是10:1,那么,到了有15~20年工龄时,这个比例应成为20:1,30:1,50:1,而这一切全靠阅读。”朱永新在《理想的教师》一文中曾写道:“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是在用我们的时代语言,用我们的生活阅历,同过去的大师们进行心灵沟通,阐释我们对教育的理解。”[10]从如何讲好《荷塘月色》这节课来看,充分吸收成功课例和现代文学对朱自清及其散文的研究成果,是我们应当重点参考和借鉴的素材。从这个意义说,作为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修炼自我,才能在一次次看似重复的教学过程中找到新意。结合笔者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对这两方面的内容虽然都有所涉猎,但如果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这种学习和修炼永远也没有尽头。这类通过教师自主不断学习所积累下来的专业知识,将成为充实教学资源素材库的重要内容。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朱自清荷塘
作品:荷塘月色
清芬正气朱自清
荷塘月色
小荷塘
热闹的荷塘
荷塘
荷塘三记
荷塘月色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