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教学理念下的现代新诗教学策略

2022-03-01 22:23:32张格万燚
文学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张格 万燚

内容摘要:起源于加拿大的“沉浸式教学法”以注重学生自身的体验与感悟备受广大学者推崇,这与我们所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及以生为本的教学观有共通之处。现代新诗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虽然语言简洁,但是其蕴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具有独特的人文主义精神。本文重在分析中学语文现代新诗的教学现状及原因,探究“沉浸式教学”与现代新诗教学的结合,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力求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新诗,促进语言和思维发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关键词:现代新诗 沉浸式教学 教学策略

邵燕祥曾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说道:“诗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示人以不同视角看待生活、自然、社会。好的、有创造性的诗,特别是富有想象力的诗,能让人更加细致地体验世界,包括客观世界,也包括内心世界。”[1]现代新诗用白话文写成,是时代变化变革中的产物,此时旧体诗逐渐走向僵化,人们渴望变革,它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生活和诗人的思想变化,虽然其在中学语文教材和考试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蕴含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境界能激活中学生的思维,且对新诗的审美鉴赏和解读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另外,对现代新诗的学习能够很好地提高中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增加审美体验、理解并传承新诗中蕴含的文化,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所以,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来说,还是要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现代新诗对学生教育意义的重视。

一.中学语文现代新诗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笔者通过搜集分析文献资料发现,对于目前中学语文现代新诗的教学状况,学者们从不同方面进行了问题探究。比如孟凡军通过思考指出,有很多教师在新诗的讲解过程中没有引导学生整体去欣赏和感受,而是对诗歌本身的内容进行了分散性的剖析和关键点解答。[2]有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为从小我们接受的大都是古代经典诗歌的文化熏陶,所以在学习中对其情感的把握及分析可以娓娓道来,但对新诗而言,其语言的抽象含蓄往往让学生止步于前,学习兴趣明显不高,而且教师的讲解还带有模式化的特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这样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思维就会不够灵活机动,从而导致新诗解读能力弱,着眼点不正确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李文在《高中语文新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学生对新诗兴趣淡薄、解读存在障碍;教材选篇不足、缺乏连贯性,内容上忽视了诗歌的多元性审美教育;教师在新诗方面的专业素养有所欠缺,教学方式不够灵活。[3]此外,杨菁在《中学新诗教学状况及策略探究》[4]中也通过问卷调查真实状况并总结出新诗教学现状,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处。比如都提出了教材中现代新诗的选编弱化问题,教师们教学方法的简单粗放等。

笔者粗略统计了现代新诗选编在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占比情况,其中七年级上下册共选编6篇新诗、八年级仅1篇、九年级共十篇,占整个初中语文课文篇目的11.8%;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除选修的现代诗歌鉴赏外,必修教材共有现代新诗3篇,总占比为4.6%。以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共选编现代新诗17篇,占初中语文课文总篇数的11.8%。这些诗歌主要被编入七年级和九年级,八年级上册没有选编现代新诗,下册教材只有一首,且新诗的选编主要集中在一个单元,所以总体看来,不管是在各年级中的比重,还是每册中的分布情况,都不是很均匀。而且分析得知,这些被编入的新诗在主题、风格方面大都有相似之处,多是在时局动荡不安之中有感而发,抒发自己爱国之情的,这些经典作品与现在中学生的生活贴合度不高,所以可能会导致他们理解困难、兴趣缺失等问题。高中教材中的现代新诗选编情况也存在类似问题,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针对上述现代新诗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还亟需提高。入选教材的现代新诗都有着极高的语言艺术水平,需要独特的专业化视角去鉴赏解读,然而现在的教师们由于工作压力以及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对新诗的讲解还处于模式化的阶段,介绍作者、作品背景、分析意象、归纳主旨等,大多按照教参的鉴赏来照本宣科或是完全变成讲解PPT,并没有意识到要通过新诗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新力,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另外教师自身对于新诗的理论素养也有所欠缺,正所谓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先有一桶水,当下时代的迅速发展无形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更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使自己的理论知识不断充实,鉴赏解读能力逐步提高,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标中新诗的教学目标。有些教师本身对现代新诗的兴趣不高,在组织教学中无意识地避重就轻,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这样又如何能做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呢?其实语文教师应该是在每一种文体、每一节课上都下一番功夫的,要为学生的文化素养、语文素养、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提升创造一切条件,引导他们开阔视野而不是“为考而教”。由此看来,探究完善新诗的教学策略对教师来说迫在眉睫。

二.“沉浸式教学法”与学生的兴趣需要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哈里·戈尔斯提出的“沉浸式教学法”在加拿大率先兴起,随后国内学者也对其进行研究,并引入课堂教学之中。相对比其他学科来说,语文的教学课堂更容易也更加需要带给学生“沉浸式”的体验。在沈坚主编的《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一书中将“沉浸”定义为:“当个人完全进入一项活动时所产生的心理状态,个人因为自身的兴趣完全融入其中,专注在自身注意的事情上,并且丧失其他不相关的知觉,就好像被活动吸引进去一般。”[5]

笔者认为,沉浸式教学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需要。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6]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或者说在所有的教学中,“唤起学生兴趣”是一大要点,那么教师就要保证课堂是让学生来“亲身体验”的。目前来看,受思维发展和考试现状影响,在语文课堂上,中学生更重视小说、古诗词、文言文等文体的学习,现代新诗对他们的吸引力并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思考,多去尝试探索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来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新诗的魅力所在,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能只从手法和技巧方面着手,太过偏向应试,而是应该把现代新诗的教学变得更加富有情趣和诗意,在别样的專属于语文的课堂氛围中,深入体会与感受诗人的创作意图,启发学生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逐步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并达到激发学生活力、发散学生思维的目的。

三.中学语文现代新诗教学策略

如何才能将“沉浸式教学”与现代新诗融合,使学生高效获取全新的学习体验呢?笔者针对此做出了一些思考,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新诗教学的策略和建议。

1.反复诵读,品味诗意

现代新诗的语言是凝练的,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诗歌教学要以读为本,让学生进行感知。虽然现代新诗不如古典诗歌严厉要求格式的整齐统一和音律的平仄起伏,但也有着自身独特的韵律之美。新诗教学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阅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依据停顿、节奏等来揣摩诗人情感的波澜起伏,如《再别康桥》“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7]

另外,新诗是用白话文进行创作,表面上读起来感觉通俗易懂,实际上蕴含着诗人饱满的情感和无限的深意,因为其经常使用意象、象征等表现手法,如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金柳”“夕阳”、艾青《礁石》中的“礁石”等,只有通过反复地读把诗人寄托于此的情感体会出来,才能算是真正领会了。所以新诗诵读教学也并不是一味无目的的读,而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读其意、品其味,在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去联想去思考。此时学生将自身情感代入其中,沉浸到诗歌里去体会意象背后诗人想表达的真正涵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举办新诗朗读交流会、诵读比赛等,利用活动的形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对新诗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更加细致。

2.掌握背景,领会意图

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们都知道,无论什么作品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一定社会背景和作者自身情感迸发下的产物。新诗语言的含蓄委婉对于理解能力不足的中学生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对于其创作背景的解读是必然的。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平台和媒介,对教学内容进行资料链接拓展,利用相关的音乐、视频等创设一定的情境,增强诗歌的渲染力,在联系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所思所感。如在讲授叶挺的《囚歌》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对生命、尊严以及自由辩证关系的思考,可以播放相关的影音视频,让学生了解当时皖南事变,叶挺将军被囚禁入狱的历史,然后让学生在高昂、豪迈的音乐声中饱含深情地进行朗诵,在与诗歌情感基调如此契合的情境中设身处地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感受诗歌本身的创作意义,增加对诗歌的理解,学习共产党员追求真理,视死如归的高尚品质。

3.创设情境,增强体验

沈坚等人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心智“沉浸”状态,其中“情境式沉浸——让学生因情境感染而进入沉浸状态”与新诗教学要创设情境,增强体验的理念不谋而合,相信这也是每个语文老师都希望达到的目标。但我们又常说,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那么对于社会生活经验尚还不足的中学生来说,要想理解诗人当时创作的心情更为不易。如何在现代新诗中实现“情境式沉浸教学”呢?除了写作背景和人生经历等资料的拓展延伸之外,教师可以联系现实,利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物创设一定的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亲身体验感,设身处地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表达。

例如在進行《雨巷》一课的讲授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诗中男女“邂逅”的过程,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黄菲老师在带领学生了解掌握诗歌内容之后,巧妙提出了一个“设计电影脚本”的活动,让全班同学分小组参与,争当小编剧,把脑海中男女相遇的场面拍成微电影,并根据诗歌内容为此设计五个故事情节。[8]此活动设计正好与下文讲解诗人五次情感变化相呼应,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戴望舒对“美”与“理想”的期待,有一举两得之效。诸如此类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教师可充分借鉴运用。

4.群文阅读,深化理解

在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群文阅读教学慢慢兴起并被广泛提及,《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一书中提到语文“沉浸”有三种境界,其中第一个就是指向经典语言积累的大量输入。[9]针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现代新诗选编不足的问题,群文阅读教学不失为一种可行方案。

因此,在新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现代新诗中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相似的诗歌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阅读,比如在讲授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教师可以选取同一作者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的思念是圆的》、《给太阳》等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欣赏,或者是不同作者但同样表达对祖国与土地热爱情感的诗歌,如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叶挺的《囚歌》等进行分析。除此之外,还可以将主题相似的现代新诗与古代诗歌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体会古人和现代人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如此一来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诗的学习方法,巩固课堂所学内容,还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了解更多优秀作品。

5.鼓励创作,促进创新

诗歌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缪钺先生在其《诗词散论》中说到:“人有情思,发诸楮墨,是为文章。然情思之精者,其深曲要眇,文章之格调词句不足以尽达之也,于是有诗焉。”[10]现代新诗一脉相承古诗的抒情达意,同样有着“一人之诗,足以见一人之心”的作用。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活跃正处在迸发期,有许多奇思妙想并渴望表达,教师可以在学习完新诗之后引导他们尝试写诗,进行一些小动笔、小训练等,感受现代新诗的“言为心声”,使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如此也算达到了“沉浸式教学”的目的。当然,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强制性的写作反而会让他们更加反感,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刚开始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或改写,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去掉意象,用白话改写新诗。但“诗在各种文学体裁中最为精品,其辞意不容粗疏,又须言近旨远,以少数之字句,含丰融之情思。”[11]诗的达意之深是文所不能及的。经过对比,学生便会很容易体会到意象的作用和新诗语言含蓄隽永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語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同时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创新的潜能。因此在学习了仿写和改写之后,教师要及时抓住中学生思维的发散性鼓励他们进行诗歌创作,为学生的表达欲提供平台,让他们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技能和体会到的情感,再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大胆尝试创作。另外,对于学生的诗歌作品,教师要表扬和赞美创作较好的,也要鼓励创作一般的同学继续努力,可以设办班级诗刊、诗会等小活动,这样不仅能够营造一个诗歌创作的良好氛围,而且诗刊的相互传递交流阅读更有利于同学们相互之间学习,取长补短,也留存住学生们中学时代灵感迸发的美好瞬间。

综上所述,现代新诗以其简洁凝练但却意蕴丰富的语言,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教师要重视现代新诗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改变以往枯燥无趣的新诗教学方式,将“沉浸式教学”切实融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活力,从而真正进入文本营造的意境之中,与诗人进行“对话、交流”,体会其韵律美和情感美,提高诗歌鉴赏和审美能力,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诗意课堂中肆意徜徉。

参考文献

[1]杜书瀛.《宅居谈诗——百年新诗:今天遇到了一个坎儿》[J].文艺争鸣,2021(01):135.

[2]孟凡军.对中学诗歌教学现状的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4):54.

[3]李文.高中语文新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海南:海南师范大学,2014.

[4]杨菁.中学新诗教学状况及策略探究——兼谈闻一多“三美”主张在新诗教学中的运用[D].山东:青岛大学,2017.

[5][9]沈坚等.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3-5.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31.

[7]《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

[8]黄菲.《雨巷》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2018(04):68-69.

[10][11]缪钺.诗词散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5):33-44.

(作者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英语语法教学策略谈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50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26
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谈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36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08
幼儿园线描画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34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16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4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0
小议初中书法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