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中强 李金霞* 郭小青 王娅玲
产后腰痛是妇女分娩后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腰骶部疼痛、功能活动障碍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发生率为50%~80%,易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1]。产后腰痛常伴有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精神症状变化,且疼痛与情志之间相互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产妇的身心健康对家庭的稳定和谐及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故产后康复已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笔者采用调神针法治疗产后腰痛,疗效满意,并依据红外热像图客观评价干预效应,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纳入患者112 例,来自本院门诊和病房。本研究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号:ChiCTR1900028544,伦理批件号:2019-076-A。(1)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1];年龄22~40 岁;愿意接受本治疗方案;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已确诊为风湿性或类风湿性疾病者;合并精神疾病者;合并血压、血糖、血脂等异常者;未遵从医嘱或未按规定疗程进行针刺治疗者;同时服用治疗本病有关的药物或行其他治疗者;对治疗不能耐受者;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将所纳入的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 ∶1的比例随机分为2 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 例),并运用双盲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对照治疗。两组患者之间生产方式、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产后腰痛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风湿病学》[1]制定:主要症状:于产褥期或产后百日内出现,肢体、肌肉、关节等不适和/或轻度功能障碍;或有痛、麻、酸、重、胀等不适感;常伴随遇风寒、受潮湿、劳累及天气恶化则症状加重的情况。次要症状:疲劳乏力、汗多恶风、心烦、睡眠障碍等;舌质或淡、或嫩,或紫黯或有瘀点;舌苔或薄白、或薄黄、或苔少、或厚白腻;脉象或濡细、或沉濡、或沉涩。凡具有主要症状或者主要症状及/或伴次要症状者,可参照舌象脉象辨证纳入本病。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血钙、ASO、CRP 等正常或稍有改变。影像检查:骨质无改变。
1.3 治疗方法 (1)对照组:采用常规针法:取穴:参照《针灸治疗学》[2]:阿是穴、肾俞、大肠俞、腰阳关、阳陵泉、环跳、委中、昆仑。操作:患者俯卧位,单侧痛取患侧,双侧痛取双侧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0.30 mm×50 mm 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东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根据具体穴位位置直刺或斜刺,平补平泄,得气为度,每隔1 0 m i n 行针1 次,留针3 0 min 后起针。1 次/d,5 次/周,2 周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2 个疗程。注意事项:适寒温,忌风寒,防过汗,节饮食,勿过劳,可哺乳。(2)观察组:采用调神针法+常规针法:调神针法取穴:百会、内关(双)、太冲(双)。操作:患者俯卧位,双上肢放置两腰侧,手掌朝上,小腿胫前至脚踝处放置一软枕,令足背悬空。常规消毒后进针,先刺百会,其次刺双侧内关,最后刺双侧太冲,平补平泻,得气为度。常规针法取穴、操作同对照组。注意事项同对照组。
1.4 疗效观察 (1)红外热像图评价:采用数字式医用红外热像仪(品牌:远舟医疗;型号:MTI-Economy-2013-B;产品注册证号:渝食药监械(准)字2014 第2210059 号;公司:重庆远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检查时将室温控制在20℃~25℃,患者静坐10 min 以平静心情,暴露腰骶部,以疼痛中心区为测温点,采集图像结束后调整温度窗颜色并保存数据。分别采集纳入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及治疗后6 个月随访的红外热像图,并通过温度分析来描述病情变化和特征。(2)疼痛程度评价:采用简式McGill 疼痛问卷(short-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对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量表(VAS)和现有疼痛强度(PPI)进行评价[3]。0~3 分别表示各项目“无”、“轻”、“中”和“重”的分级情况,其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3)抑郁程度评价: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partum depression scale,EPDS)评估产后抑郁程度[4]:共包含10 个条目,用0~3 分各代表“从未”、“偶尔”、“经常”、“总是”。得分越高代表抑郁越严重。其中筛查抑郁的临界值为总分>9 分。总分≤9 分为无或极轻微产后抑郁,总分10~12 分为轻度产后抑郁,总分≥13 分为中重度产后抑郁。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以[M(P25,P75)]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 精确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产后腰痛患者腰部红外热像图温度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之间红外热像图温度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红外热像图温度均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红外热像图温度下降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6 个月随访,与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红外热像图温度均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红外热像图温度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后腰痛患者红外热像图温度比较(±s)
表2 两组产后腰痛患者红外热像图温度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结束后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6 个月随访对照组 56 34.84±0.85 33.48±0.72▲ 33.18±0.57★观察组 56 35.27±0.59 33.19±0.50▲△ 32.99±0.41★☆
2.2 两组产后腰痛患者SF-MPQ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之间SF-MPQ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与治疗前比较,两组SF-MPQ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6 个月随访,与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SF-MPQ 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SF-MPQ 评分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后腰痛患者SF-MPQ评分比较(±s)
表3 两组产后腰痛患者SF-MPQ评分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结束后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6 个月随访对照组 56 24.07±2.33 16.05±3.03▲ 15.23±3.06★观察组 56 24.34±2.14 12.80±1.73▲△ 11.64±2.02★☆
2.3 两组产后腰痛患者EPD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之间EPD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与治疗前比较,两组EPDS 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6 个月随访,与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EPDS 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EPDS 评分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产后腰痛患者EPDS评分比较(±s)
表4 两组产后腰痛患者EPDS评分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结束后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6 个月随访对照组 56 11.54±1.54 5.20±1.83▲ 4.46±1.56★观察组 56 12.13±1.44 3.81±0.90▲△ 3.02±1.00★☆
下腰痛是妇女在围妊娠期的常见病,本病的发生与外力损伤、长期姿势不当、体内松弛素改变、骨密度下降等原因有关[6],并且体重指数过高、妊娠、脊柱侧弯等同样是本病重要的危险因素[7]。除了上述原因外,现代医学证明,心理因素如对疼痛的恐惧回避、焦虑及抑郁等,对腰痛的发生及发展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8]。同样,疼痛及功能障碍与抑郁患病率呈高度正相关,当人处于抑郁、焦虑、紧张、烦躁的状态时,机体的疼痛阈会相应地降低,躯体感觉会放大,从而增加对疼痛刺激的敏感度[9]。疼痛与抑郁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围妊娠期妇女这一特殊人群在经历分娩后,自身角色发生改变,可能会因无法胜任合格母亲的角色而产生内疚和自责,此类负面情绪可通过心身机制引起致痛物质释放、局部肌肉痉挛、脏腑功能障碍等,从而引发或加重疼痛[10]。
目前,对此疾病的主要治疗为口服非甾体抗炎药,但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肝肾毒性、骨髓抑制等[11]。尽管非甾体抗炎药在乳汁中的浓度较低,安全性较好,但也存在婴儿通过接触母乳后出现皮疹的情况。所以,产妇多存在心理顾虑而拒绝服用此类药物。从古籍到现代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十分明确的证实,非药物的传统治法如针灸、推拿、拔罐等,疗效肯定且几乎没有副作用,因此目前在临证中得以广泛应用。针灸已被证实可提高疼痛患者的痛阈水平,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12],并且有研究显示针灸对疼痛诱发的情绪和认知改变都有积极的干预作用[13],已成为临床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
产后腰痛在祖国医学中被称为“产后痹”、“产后风湿”。《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皆生于气也”,情志的变化往往会影响气机的变化,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影响疾病的恢复。祖国医学认为,肝是“一身气化发生之始”,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故肝主疏泄、主升、主动,具有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功能。《灵枢·经脉》篇记载:“肝足厥阴之脉……一上出额,与督脉交于巅”,所以肝脑亦相通。在以调神宁心之法治疗疼痛的基础上,辅以疏肝理气、通经活络,可以进一步提高镇痛之效。故本研究重用百会、内关、太冲,以宁心调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正所谓“调其神,令气易行”,“心寂而痛微”。百会为督脉经穴位,位于头部巅顶,督脉循行人脑,上巅与肝经相会,且与任脉相接,与冲脉同出一源,故百会可醒脑开窍,安神定志,通调阴阳,疏利气机,和血止痛。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及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以通血脉、调心气、醒脑神、止疼痛。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肝脏原气留止之处,故具有调神、疏肝、理气、止痛之功效。
体表温度是受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而改变的,目前主要认为与局部微循环血流量、组织代谢及交感神经兴奋等方面有关[14]。红外热像技术利用热辐射成像原理,将人体局部温度的改变客观地反应在图像上,从而体现疼痛的性质、程度以及范围。红外热像图在产后腰痛患者的疗效评定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作为产后腰痛的一项诊断与疗效评定的辅助手段。课题组前期对调神针法治疗产后腰痛已进行一个疗程的小样本的疗效观察[15],在缓解患者疼痛及抑郁程度、改善功能障碍等方面均有确切疗效,且患者依从性较高。本研究加入对患者半年的随访并适当加大样本量,采用直观的红外热像图温度对调神针法的干预效应进行探讨,进一步客观验证了在常规针法基础上结合调神针法能有效促进疼痛缓解,减轻抑郁状态,且近期及远期疗效比针对疼痛局部的单纯常规针刺更佳,以期为临床治疗及推广提供较为可靠的科研依据。